武大郎新传-第3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
武植点点头,自己的书法也蛮有特‘色’的,写出来也不算丢人。
就在武植准备询问周寿要《醉‘花’‘阴’》《声声慢》还是“人生若只如初见”的时候,却不经意的瞥到了墙上的一副水墨画来。
那是一副农家乐的构图,一个老农正在家宅不远处的水塘旁边的柳树下摇着芭蕉扇坐在藤椅上乘凉,旁边是一穿着肚兜的小娃在地上玩着石子。老农仰天而握,其乐无穷,小娃俯身抓子,妙趣横生。天上云彩朵朵,水塘里面清澈见底,几条小青鱼正在欢快的游着。
如此生动的一副画,顿时让武植灵光乍现,当然,武植这种水平,就算脑袋再闪灵光,也只是想到别人的名句而已。
武植想到了后世学过的一首诗!
“那些陈旧之词实在太过无病"shen yin"了,今日与周先生会面对武某来说意义非凡,不如我现作一首诗,如何?”武植有些傲然道。
“哦?”周寿心中一惊,“武大官人要现作一首诗来?”
诗可不是那么简单就能作出来的,其中格律要求很严格,就算唐朝那些大诗人成诗后,也是反复修改才得意流芳百世。不然,三国时期曹植七步成诗就不会被人那样称颂了。
“武大官人,如果没什么佳句就不用作诗了,写写之前的名词就好……”
作诗说难也简单,不求惊‘艳’的话,任何一个读书人都能作出诗来,周寿估‘摸’着武植之前只是词写的好,没有什么名诗流传,现作作诗,也最多是一般水平,得一废新诗,自然没有得旧名词的真迹有价值,所以他才委婉的劝武植。
“你且看好了!”
武植大手一摆,大步跨向了书桌。
一步、两步、三步!
走到书桌前,武植一手扶袖,一手执笔蘸墨,在白纸上肆意挥毫了起来。
那边周寿再也不淡定,连忙凑近武植,伸长了脖子将武植写在纸上的字一个个的念了出来。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观画有感》武植题作!”武植写下最后这几个字才放下笔,站直了腰,满意的观摩了一番这借来的小诗。
“周先生,我这小诗如何?”
再一转头看周寿,武植不禁吓了一跳,只见周寿瞪大了眼睛一动不动的盯着那诗,脸上涨的通红,似乎受了多大刺‘激’一样。 79!……84318+dd856+23116025
………………………………
第380章 说服周寿
“周先生,你怎么了?”
见周寿一脸震惊,武植收敛得意,很自然的问道。。 。
“《观画有感》……好诗好诗!”
周寿这才缓过神来,只见他一边拍手叫好,一边时而望着桌面上的诗,时而抬头看看墙壁上的画,嘴里还不停的唏嘘着。
“好一个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这副吴道子的画,自我父亲传下来,已经在我身边十几年了,今天遇到武大官人你,才算是不辱此画啊!古有曹植七步成诗,今有武大官人你三步挥毫,同样都是以‘植’为名,武大官人你文采更胜一筹啊!”
“哪里哪里,周先生谬赞了,我这也是即兴而为罢了……”武植厚着脸皮谦虚道。
确实,即便是武植谦虚,也算很不要脸了…这首诗,乃是南宋理学名家朱熹所原创,名为《观书有感》,后世中学课本里面就有,而朱熹乃是周寿父亲周敦颐的徒子徒孙,武植拿人家徒孙的大作来这里唬人家,脸皮确实忒厚了些。
“大官人不必谦虚,正是因为即兴,所以才显得大官人才学无双!”周寿说着走到那画面前,继续对武植道:“这画在我身边乃是‘蒙’尘,是时候易主了!还请大官人不要推辞!”
说着,周寿居然踮着个脚,去摘那画了。
武植眉‘毛’一挑,没想到周寿如此有名士风骨,这可是画圣吴道子的真迹啊!居然说送人就送人……
“周先生万万不可!”武植连忙上去制止周寿,“这画既然是令尊周圣人留与你的遗物,说什么也不能轻易送人的,在下也不会要!”
武植说的斩钉截铁,他肚子里面没啥高雅的艺术修养,又不缺钱,这字画对他来说还不如‘春’宫图更吸引人……
“这……”
一番推脱客气后,周寿才听从了武植,不过他是不敢再在武植面前以先生自居了,在他的要求下,武植称他为周兄,而他也直接叫武植的名字,去掉敬称,两人关系又拉近了不少。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待周寿郑重的将武植的题诗暂时放在了那幅画面前,武植又有些回味的念了一遍“自己作”的诗,“周兄啊,这次我来,就是给你带来了一渠活水啊!”
见武植即将说正事,周寿也含蓄一笑,先行与武植坐定了下来。
“短短四行小诗,却蕴含着天地哲理,正所谓死水一谭,必生邪祟。活水长清,才显灵物!这学问也是一样,只有源源不断的吸收各家所长,才能源远流长!”坐下后,周寿像老学究那样满足的点着头,“武植你可是要说百家复兴?”周寿问道。
“不错,我正是要与周兄详细介绍一番这般。”武植道。
“如今儒家兴盛,其余百家既已没落,乃是天道‘潮’流所致,前朝历代都未尝复兴,为何武植你今日却提出要复兴百家?”周寿问道,对于新学说新思想首先就要从质疑开始,这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周兄此言差矣!百家自‘春’秋战国起源以来,至今从未没落,三国诸葛孔明,魏晋风流名士,皆非儒家人物。”武植顿了下,继续道:“即便是唐宋以来,也未见衰败,只是士大夫皆为儒家,民间百姓仍有人研习百家。”
武植意思很明白,就是儒家思想现在在大宋读书人中占据主流,而复兴百家就是要让百家思想体用在大宋士大夫阶层,在朝堂,在上层建筑领域争得一席之地!
周寿闻言不由得沉默了半响,他懂武植的意思。
“武植啊,百家在民间一直是很繁盛不假,可是这么久的时间早已发展成了三教九流,难道你要复兴三教九流不成?”周寿语重心长,他所说的没错,民间的三教九流正是来源于诸子百家。
这也是百家复兴在青州实验‘性’展开时候遇到过的,当时就有读书人在报纸上发表文章抨击说百家复兴运动是搞三教九流复兴,是肮脏的,是扰‘乱’纲常的!
“周兄你有所不知!”武植淡淡一笑,他复兴的当然不是三教九流那些,所以并不怕别人抨击,“我所复兴的百家,是正统的诸子百家,而不是现在民间那种畸形的百家。而且,这次的百家复兴运动,复兴的主要重实用的知识内容,轻思想学说。”
………
一番解释,再加上之前信件里面有过透‘露’,周寿已经逐渐听懂了武植关于百家复兴的具体内容,就是改变社会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变成万般皆有用,各科皆要学!
周寿又沉‘吟’了片刻,他犹豫不定的看着武植,似乎‘欲’言又止。
“周兄有话不妨直言。”武植认真道。
“好,那我就说了!”周寿深吸一口气,道:“其实我心底对百家复兴还是很支持的,不过……武植你家财万贯,产业遍布山东,听说还搞了一所很大的青州学院即将开学,这百家复兴运动也和学院招生员有关吧?”
“不错。”武植点点头。
“可是听你对于百家复兴的设想,似乎是打算在全大宋掀起这股‘浪’‘潮’的,恐怕远远不是为学院招生那么简单吧?”说完,周寿凑近武植,沉声道:“你到底为了什么?!”
看着周寿紧张兮兮的样子,武植顿时洒然笑了起来。
原来,周寿这是在怀疑自己有什么不轨的图谋啊!
想来也是,想搞那么大的动静,任谁也会怀疑武植动机的。
“周兄,我问你……”武植没有回答周寿,而是反问道:“一个文人整日孜孜不倦的读书,或者一个好汉勤练武艺苦研兵书,这可有不妥?”
周寿愣了下眼,老实回答道:“这自然没有不妥,习文练武,乃是有报国之志也!”
“那习文练武是为报国,怎么我这个商人为国为民的一片苦心就成了别有用心?”武植苦笑道。
周寿闻言又傻眼了一下,他心道也是,不说文人武人了,有些好官到地方上尽心尽力的教化百姓,为民办事,赢得无数百姓爱戴追随,难道这也成图谋不轨了?
“是我孟‘浪’了!”周寿笑着赔礼道。
“无妨。”武植摇摇头,继续道:“说起来,我这样对百家复兴不遗余力,也是有着很大的动机的。”
“是什么?”
“民生!”
“民生?”
“不错,就是为了我大宋民生。”武植斩钉截铁道。
“百家复兴可使我大宋各种人材辈出,但之于国计民生,就……”周寿作为一个古人,其目光的局限‘性’显然还是不够他彻底认识百家复兴的意义。
对于一些‘抽’象的问题,武植才不会直接回答,那是最没有智慧的答法。
他又对周寿反问道:“周兄以为,我大宋朝,比起汉唐如何?”
这个问题自然难不倒有大学问的周寿,只听他简明扼要道:“虽军事遥不及汉唐,但百姓之富裕,州城之繁华,文教之昌盛,超汉唐十倍有余!”言语间带着一股傲气。
其实军事也不是不及汉唐,只是周边蛮族不似汉唐那会的蛮族那么落后了,像辽国西夏,那是一个政治体制健全,社会结构完整的帝国,再也不是以前那种原始游牧部落!
至于其它,说十倍都是少的,大宋之富庶,何止汉唐十倍!
“我大宋国土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