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

第1101章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第1101章

小说: 穿越者穿越了穿越者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任何一个统治权生转移或者说推进新事物的过程当中,除非有特殊或是不得已的需要,否则完全没有必要留下旧有的中上层来;

    因为,这是一个性价比并不高的事情;用继续留用和提拔,来收买和妥协这些旧有势力的后果,或许可能获得眼前的一时之便和较小的接管代价,却是很可能将未来官僚体系的整体水平拉低,还有可能把前代统治体系内的积弊和隐患,给继续沿袭和继承下来。

    历史上司马氏代魏的西晋,杨氏代北周的隋朝,乃至窃后周以黄袍加身的赵宋,都有这些类似的问题和严重积弊。

    而下层的民众数量虽然最多,也存在保守短视的种种毛病,但是局限于资深的见识和眼界,以及日常为生计为拘束;除了实在走投无路之下,基本没有多少主动起来闹事的可能性和积极性,更多时候是随波逐流的仍由上位者和当权者摆弄和行事。

    因此,自古以来的农民起义之类的反抗虽然多见于史,但基本都是在中上层有人加入之后,才有机会和可能做大起来,不然也是史书上见不到具体的描述的,旋起旋灭的某个盲流和乱民的数字而已。也只有这些已经脱离了生计的,才有那个多余的时间和心思,去绸缪和策划这些穷极思变的事情。

    更别说,比起这些受益与旧有体系的中上层既得利益者,并没有那么轻松和容易的放弃他们所熟悉的事物;哪怕亦是迫于形势而不得不服从与外来的强势力量,以求保全自身为上而做出各种恭顺服从的态度来,但是所谓的忠诚和识时务,在时过境迁之下也并不见得是可以维持特别长久的东西。

    要说合格的官僚体系,又怎么比得上自己主导的体系内,按照特定的标准和模式所批量培养出来的“自己人”,更加知根知底更容易掌握和控制,也更加的得心应手和指如臂使呢。

    因此,我也完全给那些投顺过来,又有些不甘于寂寞和平凡的人一个激励和机会,让他们前往淮地接受官办联学设立特别班的课程区域学习,以便将来更好的治理地方云云。

    当然了这也是淮地治理辽东和辽西、新罗藩飞地的故智和成熟经验;

    相比那些尚且可以用理想信念之类伟光正的事务,抢救(忽悠)一下的少年人和年轻子弟;对于这些世界观和出身立场已经差不多基本成熟的成年人而言,更多在意的是现实的利益和自身的立场来考虑大多数问题。

    因此,他们之中或许不乏愿意投献和报效的少数投机者,但是更多是心存犹疑和观望的大多数,传统的洗脑和输灌那一套对他们已经不甚起什么作用了,

    因此,这个为期一年到数年的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对他们进行具体的甄别和遴选的过程,将那些不合时宜或是心存不满的异己分子,给额外挑选和暴露出来;

    然后,再将有心投靠和卖命的存在,通过日常的观察和表现给确定下来;以表现优异的理由和树立为榜样,让他们提前出来做事。既可以用来在名面上收买人心,也可以籍以安插和占据一些关键的位置;这是一个堂堂正正也是让人无话可说的阳谋手段。

    至于剩下的,那就在不合格与合格之间,将这个学习过程慢慢的进行下去,相比把他们放回到地方上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和不可预料的因素,淮镇还是出得起这些伙食费和师资力量的投入的。

    或者说被派去进修和学习,既是一种对积极上进者的一种激和奖励,也是一种对统治下不确定因素的变相隔离与架空手段的延续;

    反正这些特殊的人群当中,最后的考核当中合格不合格,完全可以进行实质上的操作,而让他们遥遥无期的在这种变相的软禁和人身限制当中,给长时间的蹉跎下去;直到完全已经不构成影响和问题的那一天,再放出去好了。
………………………………

第一千一百零四章 归远4

    就在淮军勘探沿江水文和地理情况,试图找出一处可以潜度侦查的合适位置的同时,更多的消息还在持续送到我这里来,

    首先,后方的淮地,由我便宜妹妹阿璐名下送来的消息,说是在淮东的生产体系当中,因为长足的实践和积累,又有新的技术突破,却是关于木材烘干方面的,

    别看这一点木头烘干实在有些不起眼,但是运用的范围和用途别说多广了,几乎贯穿了整个人类社会进化过程当中,直到现代社会依旧有足够的运用领域和价值。

    烘干顾名思义就是用人工控制下的热力手段,来使木材实现可调控的均匀干燥和脱水;因此与自然风干阴干的性质不同,需要的周期和时间,也是天差地别的效果;

    同样的木材前者可能需要一整年到数年、十数年时间,还要看老天的脸色说话,出来的成材也有一定的差别率;而后者很可能只需要个把月那只大半年而已,标准率也比较高;在人力、物料、工期等等性价比上,就不更知道节省和优越了多少。

    这也代表了某种精密工艺和作业流程掌握之类,工业基础和标准化的长期厚积薄发。

    当然了,目前也只有两种,一种相当简陋炭热式的烘干长窑:

    主要是用来处理较大的板材和整根圆木,已经可以达到相当比率的合格成材;虽然还无法加工大船龙骨和整体桅杆之类的大材,但是已经可以对车轴、家具、吊车和水轮,乃至船用肋板、甲板等重要构件,进行速成的处理。

    另一种,则是蒸汽机大型化的外延和拓展运用的意外成果,也就是通常所说的高温蒸汽烘干;

    主要是针对木材本身天然生长过程当中,因为外界因素影响而造成疏密不均和积累的内应力,进行长窑烘干之后的二次处理;以及对于许多要求较高的特殊板材,进行杀虫杀菌的蒸馏和表面硬化处理。

    因此,这虽然只是木材工艺处理技术上的分支和细节,但一旦被成功推广兵捡了规划化标准之后,带来的却是相应建筑行业和造船产能在内,相应领域的不同效率加成和基础产能爆发。

    至于比起后市微波、红外线什么的高大上,目前蒸汽烘干外观和场地的简陋和傻大粗苯,反而不是什么要紧的问题了。因为我指示拨付个人名下掌握的专属资金,进行相应拓展应用和实践的追加投入,而阿璐负责进行过程督促和工艺集成。

    另外,

    根据后方徐州内宅送来的消息,最近有不少外来人经由海州郁洲大港纷纷涌入淮地,与过往有组织的招徕移民不同,这一次差不多都是自发前来的人群,而且都是携家带口的一大帮子,累积起来整体数量上还真不少,并随船携带了不少财物和货品;

    因此,根本不用安置和指派,他们就纷纷在优先对外开放的沿海地区,租房栖身或是置业给安顿下来了,倒是又在市面上造就了一番短暂利好的风潮,以及相对物价和市场秩序上的冲击。

    其中许多人,就是拿着罗氏大宅在广府所结交的关系和人脉,所提供出具的名帖和介绍书信,来试图与当地官府进行接触,表达出希望能够在淮镇的治下,更进一步的买地安宅置业的意愿。

    似乎是在广府方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让这些有过往来的昔日关系户,加紧了对外转移人员和财产,以转移和分摊风险的缘故。因此,连最初派出外围和代理人来试水的过程,都被大大的打乱和缩减了,

    不过,因为淮地一贯有着严格的土地管理和利用制度,除了偏远地区少数既存的本地自耕农户,和早期移民转化而成相当规模的小有产者外,剩下绝大多数可耕作的土地都在严格的管控和规划之下。

    因此,目前在淮镇的治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地主,或是比较抱团的地方宗族什么;就算是后来加入的移民和自发投奔的外来人,也无法在官府的分配和安置的口分田之外,继续购买和兼并更多的其他土地。

    因此这些年下来,能够在淮地安置下来的外来户,主要从事的都是手工业、行商和海贸、矿冶和服务行业等等,受到官府制约和调控比较多的城镇经济及其相关领域。

    这也是淮地被国朝后方那些人,给诟病最多和非议无数的地方;居然没有“良善”的乡土缙绅和在野的士人、具有清望的士大夫阶层,来协助统治和分担钱粮徭役的土壤和空间;而是全靠一群偏科严重的半调子学校,所批量速成出来的下九流吏员,以及出身行伍的退役老大粗,来维持地方的局面和官府的治理。

    可谓是以战时体制名下,再没有如此叛经离道的事实了;毕竟,没有这些存在作为媒介和代理人,其他势力又怎么好通过官面意外的手段,将自己的影响力渗透进来呢;难道要他们指望能够靠一群农夫或是一堆手工匠人什么,来为自己发声和蓄势么。

    不过,现在我觉得相关的政策条款,适当可以稍微放松一些了,让他们到目前暂且顾及不到的沿边地带,或是新占领地区来置地屯垦;既是作为官方开拓力量的补充,还能对当地既有的土户群体进行掺沙子,而形成某种更容易管理的多样化平衡和制约。

    但是相应的管束和制约还是绝对不可少的,比如购置田土的具体上限和审核流程,对于身份和家庭成员的限制,相应社会和经济地位的界定等等;还要与对淮镇所作出的贡献积累和未来预期的投入资源,逐步的挂钩起来;以避免一下子就弄出些,占地无数的大地主来给自己添堵。

    然后为了在这些隐性枷锁之外增加吸引力,就是通过定居多少年限后或者通过本地出生的下一代,在不影响整体平衡的情况下,开放一些相对有限的体系渠道和上升空间,给这些外来者一点指望和努力的方向。

    不过有了基本想法的方向和思路之后,具体的操作和实践的章程,还需要交给后方那些专业的人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