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宋王侯 >

第79章

大宋王侯-第79章

小说: 大宋王侯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位能够压得住各路、州地方官员的重臣担当钦差,前往江淮各地,就近指挥、督促、监察筹措粮食。”

  赵普闻言,不知想到了什么,突然身体微震,不等赵匡胤说什么,他抢先一步出班说道:“陛下!祥符伯所言有理,政事堂、三司使、开封府,以及地方官府、发运司、转运司、籴便司等通力合作,以行购粮、运粮之举。台院、殿院、察院的各位御史,乃至各路各道的观察使、监察使全力督促。各府、州、军、监、县最高长官亲自主持,筑造堰坝水闸。各个环节不出一点纰漏的话,臣以为,筹集粮食一事必可完成。”

  “喔?”赵匡胤素来倚重赵普,听他如此肯定叶尘的计划,不由喜上眉梢。

  “但是!就如祥符伯所说,此事需要派遣一位得力之人执王命节钺亲赴江淮,手操刑杀大权,如陛下亲临般就近指挥,方能保证切实执行,无虞失控。”赵普紧接着说道。

  赵光义闻言,脸色顿时微微一变,他本以为赵普会如昨天一样,全力挤兑让他去负责此事,但最后并没有推荐他,且还给负责此事之人如此大的权力。他有些动心了,因为他可趁机做不少平时想做,一直没做成的事情。可这种事情,他却不能自己主动毛遂自荐。

  罗公明和楚昭辅也是脸色微微一变,赶紧低下头去,显然想到一些事情,不想掺合进去。而吕馀庆则是目光扫过赵普和赵光义,最后集中在叶尘身上,脸上却是挂着冷笑。心想此事果然还另有目的。

  赵光义心中电光火石般一转念,却突地长揖说道:“臣!附议。臣有本奏!”

  “皇弟有何话说?”

  听了赵普的禀奏。正自考虑应该派谁去的赵匡胤连忙抬头问道。

  赵光义说道:“祥符伯和赵相公所言有理,但此事关乎社稷兴亡,要想让各司各地的官员不遗余力,实是一桩难事。可如此重责、如此重权,实不宜交予普通朝臣,此例一开,后患无穷……”

  赵匡胤瞳孔微缩,眸中寒光一闪而逝,说道:“那依皇弟来看,有何两全之策?”

  赵光义心中暗骂一声,可惜在场之人竟然没有一人属于他的人,否则完全可以替他说出自己想说的话,但此时只能说道:“此事臣弟还没想好。”

  这时,赵普躬身长揖,沉声说道:“臣举荐一人,可担此任。”

  “是谁?”

  “皇长子德昭。”

  赵匡胤眉梢攸地一挑,轻轻“喔”了一声,目光在几位重臣身上一扫,默然不语。

  赵光义眼皮子微微跳跃,心中恨不得将赵普千刀万剐,连忙收慑心神,上前奏道:“官家,此事兹事体大,关乎社稷存亡,这人选不可不慎。德昭他长成于宫闱之中,不知地方民间之事,从不曾担负过如此重任,如此重要之事,万一有个闪失,于国是一桩大难,与皇长子……也未免德行有亏啊,官家尚请三思。”

  “这……”赵匡胤抚须沉吟起来,他虽然知道赵光义所言是有私心,可是他自己心中也知道,他这个儿子虽然为人还算勤勉,但做事并不算太过稳重,若派他这个差使,相信他应该会全力施为。然而,他这个开国皇帝正当春秋鼎胜,凡事亲力亲为,还从来没让这个儿子代为做过什么事情,真要出了什么岔子。不但误了朝廷大事,儿子的声誉也不免大受影响,这样的重担压到他的肩上,他能办得了吗?

  “可是德昭确实长大了,该是安排一些事情历练的时候了。”赵匡胤想起前几天在御花园和自己儿子的争执对话。

  赵普一见赵匡胤迟疑,连忙再进一言道:“官家,臣举荐皇长子,原因有三。其一,官家坐镇中枢,臣要处理朝政,而开封府要承上启下,放眼整个朝廷,除了皇长子,再无合适人选择。其二,皇长子德昭乃官家长子,代天子巡狩,再合适不过了。也唯有以皇子之尊代行皇命,才有足够的威严,令各路官吏勤勉做事。其三,皇长子已到弱冠之年,正是年青有为的时候,理应出来为江山社稷尽自己的本份,并且锻炼皇长子的能力。至于府尹大人的顾虑,呵呵………”

  ps:新的一月,大家都有免费月票,九孔拜托诸位能够将月票投给本书,九孔感激不尽。另求红票,求收藏,求订阅——————————

第八十六章  两王


  说到这里,赵普瞟了赵光义一眼,说道其实以皇子之尊,此番赴江淮督运粮草,行的是皇权,代表的是天子,取的是皇长子贵重的身份。唯有以皇长子之尊,才能威压百官,具体诸般事宜,各有职司衙门,祥符伯的方案中已经说的十分明白,并不需要皇长子亲力亲为,皇长子代天子巡狩,自然也要有伴驾之人,臣以为可让三司副使罗公明、祥符伯叶尘陪同皇长子同行,则此顾虑了。”

  赵匡胤听了双眉一展,略一沉思之后,说道赵卿思虑周详,这样处置倒也不。”


  赵光义目光一闪,此事难以再改变天子心意,连忙拱手低头道赵安排如此妥当,臣弟疑虑顿去。若依此行事,臣弟……也赞成德昭代陛下巡狩江淮各地,督促粮运。”

  “呵呵呵……皇弟也赞成赵卿所言么?”赵匡胤似笑非笑的看了一眼赵光义,龙颜大悦,抚须微笑起来。楚昭辅、罗公明一见尘埃落定,连忙一拥而上,表示同意。

  叶尘见此,心中喜忧参半,喜的是此事他也有参与,成功自然又是大功一件,可若是失败,恐怕后果堪忧啊!另外,他离开开封,那南方的天一道派出的高手,要将他掳走之意,恐怕会更加肆忌惮。

  待众人说完,赵普又慢吞吞地又道陛下,皇长子是陛下之子,并非朝廷的官职爵位。代天子巡狩,未免名不正而言不顺,皇长子已经行过冠礼,却仍一个正式的身份,臣为宰执,不敢不问。何况皇长子此番又身负重任,故而……”

  赵普又是一个长揖,慢慢弯下了腰去,沉声道臣,赵普,恭请陛下。封皇长子德昭……王爵!”

  此言一出,对赵光义来说不亚于一个晴天霹雳。封王?大宋刚刚立国十来年,只有皇帝、皇后,还不曾封过王爵。他赵光义凭能使那么多的朝臣对他言听计从?他是皇弟,又掌有开封府大权固然是一方面。但除此之外,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同时自唐末以来,王朝更迭太过频繁,许多皇帝为了江山永固,宁可兄终弟及,甚至传位于养子,也不把皇位传给少不更事的亲生幼子,也就是说他赵光义未必没有当皇帝的可能。

  可是,赵匡胤这江山竟然坐稳了,一晃儿十年了,赵氏江山越来越稳固,已有一统中原之势,而天子仍当鼎胜之年,以他的身子骨儿,再活个十年貌似也不成问题,那时候皇子该有多大了?还需要他这个的皇弟来继承皇帝宝座么?

  今日天子若封皇长子为王,疑于向天下传达了一个信号————储君已定!

  而用不了几年,皇长子的威望权柄就能与他分庭抗礼,原本依附于他的许多官员,恐怕就会弃他而去。

  赵光义心中对赵普杀机如潮,心中暗道赵普这个老不死的,果然狡猾如狐,拖到我表态同意之后,才说出这番话来。早知如此,论如何我也要反对才是。如今……如今自然不能出尔反尔,更何况皇子封王,天经地义,我又有措辞可以搪塞!哼!大不了答应了那伙人的那些要求,想来这天下最后还是我的。大哥!你可不要逼我啊!”

  “皇长子德昭已然二十岁,成人数年,请陛下赐封其王爵之位!”赵普一字一顿,将袍襟一掀,竟然郑重地跪了下去。

  赵匡胤对于赵普今日的趁机提议很满意,故作沉吟片刻,欣然说道皇长子德昭,德行亏,今已至及冠之年,朕封其为……魏王!”

  “德昭终于封王了。”赵光义心有不甘,甚至有些失魂落魄,不自觉地抬起头来,恰好碰见皇兄赵匡胤向他投来若有深意的一瞥。

  赵光义心中一凛,赶紧俯下身去,就听赵匡胤缓缓说道皇弟光义,人品贵重,办事勤勉,开封日见富庶繁荣,皇弟光义功不可没,今加封……晋王。”

  赵光义身子一震,心中有一刹那,生出一丝愧疚,有些讶然抬起头来,却见自家大哥再没有看他一眼,只向内侍都知吩咐道王继恩!拟旨。”

  赵普没想到皇帝居然将赵光义一并封王。今天之前,大宋还没一个王爷,这下子突然就出现了两个,赵普一时也有些乱了手脚,心中只能安慰官家这是为了安抚他而已?”

  这般思量,他已经率先向赵光义拱手贺喜,口称千岁。

  皇子成年,循皇家旧例,是要住在宫外的。即便是封了皇太子,也只能在禁宫中单独辟一个宫殿群落居住,一般被称为东宫。

  东宫不能与大内后宫混淆,不过他们的住处距皇宫并不远,而且紧挨着大内。从天波门出去,过了金水桥不远就是这位皇长子的住处了。

  赵德昭受封魏王的口谕风一般传出宫去,赵德昭正在府中抄写经义,接了圣谕便入宫叩谢皇恩。他匆匆赶到崇政殿时,王继恩拿了盖好国玺的玉轴圣旨,当下便宣布圣旨,赵光义、赵德昭叔侄跪倒谢恩,两人便成了一等王爵————晋王和魏王。

  “众卿!且,按照叶尘所说方案,三司使、开封府、中书省各自尽快做出准备,给江淮各路、州、县下发文书。至于为何筹集大量粮食,就以北伐之时,京师粮库全部损耗完为理由,就按照叶尘所说,贴出公告,示于百姓。罗公明、叶尘!你二人做好出行准备。另外,政事堂和开封府再各选两名得力人手,一同辅佐德昭南下。”赵匡胤肃然说道。

  “臣等遵命!”罗公明和叶尘、赵普、赵光义出班拜倒,恭敬称是。

  众官员纷纷行礼,然后趋身退下,赵德昭向官家恭敬礼罢,起身便拦住叶尘去路,温文尔雅地向他一揖,叶尘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