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之江山美人-第63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若不给呢?”王旭毫无表情地说。
“那便战下去!”孙坚淡然道。
“山岳未平,岳父若与小婿缠战在此,不怕曹操趁机袭取淮南?”
“若贤婿与我交战在此,曹操必先取南阳,淮南当在其后。”
“哎!”王旭叹了口气,短短几句对话,已经将心中最后一丝侥幸给破灭。“小婿最多退出柴桑,将豫章郡让出,但绝不会再让一村一土!”
“我明白!”孙坚点头,眼中精光闪烁:“得到豫章已完成出兵的最低目标,再死磕下去,只是让那曹操得利,相比贤婿与我,皆不是那等不明智之人。若贤婿在我江东退兵后进击豫章一分一毫,江东势必倾力回击,若江东如此,贤婿也不用留情。我想,比起你我之争,我们都更不愿让曹操得利。我江东如今已经夺取豫章郡大部分,贤婿居于劣势,所以理当退让一步,不再与我江东缠战在此,对否?”
“对!”王旭并未否认,点头回道:“岳父已占豫章胜局,再战便是小婿意欲反扑,乃是小婿有意死磕!”
“既然如此,此事就此定下?”孙坚微笑着问。
“好!”王旭脸色淡然,看不出其情绪。
“那今后两家……”
孙坚突然出声,却没有将话说完,只出了一半。
“今后两家仍然互通商贸,一切如旧!岳父与小婿皆需要稳定内部,筹备实力,以应对将来。”王旭点头。
“既然还是同盟,那时间可需定下?”孙坚问道。
“不用,定与不定,有意义吗?”。王旭反问。
“确实没意义!”孙坚笑了。
王旭点点头:“若岳父实力足够,岂会不图谋荆南?若小婿实力足够,岂会不图谋豫章?”
“哈哈哈……这话说得好,那留待将来再看时事。”孙坚笑道。
望着心情畅快的孙坚,王旭什么话也没说,沉默片刻,已是站起身来:“既然此事议定,恕小婿告辞别过!”
“不送!”孙坚拱手道。
“留步!”王旭回礼,随之转身而去,只是临行前深深地看了周瑜一眼,留下了一句话:“公瑾,凡事留一线,别做太绝!”
“将军放心,在下心中自有分寸!”周瑜微微笑着拱手。
王旭没再多说,快步离去,他真的是一刻也不想再多留。
今日将话说得如此直白,就是不想受那言语上的侮辱,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坦然承认失败。
直到离开凉亭二十余步,孙坚的声音突然传来:“子阳,尚香可还安好?”
王旭浑身一颤。
片刻后,才深吸口气,头也不会地说:“她很好,她与战事无关,既嫁给我,便是吾妻,必然善待!”
“有时间让其回江东看看!”孙坚再度说道。
“我会转答!”
王旭说完,再也不做任何停留,毅然离去。
目视着他离去的背影,孙坚等人久久不语,实在不知道该说什么才好。
过了很久,孙坚才欣慰地叹说:“我有一个好女婿,是个英雄!”
“是啊,王旭确实是个英雄!”周瑜赞道。
“你不怪他辱你?”孙坚奇怪地问。
“谈何辱及!”周瑜摇摇头,笑着说:“我所为,乃是为主公,乃是尽忠,他说我,乃是他的立场,我尊重他!若有一日我真的有身死的时候,我倒宁愿是死在他的手中。”(未完待续……)
第六百五十四章三件大事
自古征战几多愁,英雄泪落付东流!多少忠魂埋骨地,几度风雨几春秋!
大军撤出柴桑的时候,军中很多人都默默擦拭着眼泪,因为他们的战友,他们的朋友很多都埋在了那片土地,那种心情实在难以用言语表达,特别是家乡在豫章的兵士,更是痛苦难忍。
豫章太守赖恭坐镇豫章已经很多年,感情非常深厚,这是他多年来的心血,此时被迫让与他人,焉能释怀,临走时失声痛哭,险些软到在地,还是王旭亲自扶着他,一边安慰,一边缓缓前行。
徐晃、严颜、韩猛三人认为豫章失守,他们有很大责任,内疚难当,亲自请命压后。
王旭知道此战失败并非他们的责任,可却抵不过三人的执着,想到此次压后应该没什么危险,最终还是答应他们留下。直至数万将士、官员和各种物资尽数安全撤走,他们才最后离开。
与此同时,更令人震撼的,是豫章的很多百姓,竟然自发跟着撤走,他们成群结队,拖儿带母,绵绵不绝的迁徙。
江东那边并没有阻止,任由这些希望离去的百姓自由,只因鲁肃谏言说,这些人的心已经完全离去,若强自阻拦,不但会进一步激怒王旭,同时也不利于以后的治理,将来若是两军再次对战,这些百姓更有可能成为一种隐患。
如此一来,豫章全郡各县几乎有一小半百姓开始大迁徙,这既让王旭感动,又让他心痛。
几乎没有任何犹豫。他就传令将军府。必须亲自出面妥善安置。哪怕有任何一户人没安排好,也要严厉纠责!
相对这些杂事而言,军队的调动则更为迅捷。
为防备曹操异动,高顺、张合率领东方军团一万多将士日夜行军,紧急奔回南阳。
紧随其后,王旭带着近卫铁骑与西方军团士卒,也以极快的行军速度退往襄阳。
荆南只有南方军团的剩余人马留驻,用以作为基本守备力量。防备江东!
至于兵力防御部署,则仍然由徐晃、严颜、韩猛自行定夺。
宋谦、贾华、蔡瑁、张允则率水军进驻下雉江面,筑建新的水营港口,防备江东水军!
而另一面的孙坚,动作也不慢,留下黄盖、陈武、周泰等人镇守豫章,程普、蒋钦统帅水军,便急速撤走。
周瑜、甘宁等将率部匆匆赶回淮南,增强淮南的防御力量,其余人则随他回军建业。
自此南方战事平息。王旭迅速放下豫章之事,将心力投入到荆州的恢复与北方战局。
不得不说。郭嘉的死谏是及时的。
他刚刚回返襄阳,就从单怀那儿得到密报。
曹军夏侯惇、乐进统帅六万精兵,以程昱、荀攸为谋士,兵分两路南征,速度很快,可刚抵达颖阴,便听闻江东与荆益二州偃旗息鼓,达成新的同盟协议,知道事不可为,这才停止行军。
这让王旭吓出了一身冷汗,若是真的与江东打起来,不出半个月,南阳必破。曹军一路畅行无阻,打至襄阳也用不了多久……
当抵达襄阳城外军营时,已是深夜,王旭便没有回将军府,就在军营内歇息,只是下达通知,让众文物次日清晨到将军府集议。
可事实上,他一夜未睡,在军帐内点着烛灯,埋头书写。
辰时三刻,徐盛进帐唤他,这才发现烛灯尚且亮着,不由惊愕:“主公,您一夜未睡?”
“恩?”王旭抬起头来,见是徐盛,笑着说:“噢!为准备今日的集议,草拟了些东西。”
“主公,这般辛劳可对身体不好!”徐盛关心的说。
“无妨,现在还年轻,撑得住!”王旭不以为意的笑笑,转移了话题:“怎么?已经辰时了吗?”
“恩!现在辰时三刻,末将已让典韦与颜良先去将军府,由末将来唤主公!”
“行!那走吧,去将军府!”
王旭放下手中的毛笔,将写好的文案迅速裹成一团,拿起便走。
徐盛无奈地摇摇头,跟上了脚步。
两人抵达将军府议事厅的时候,众臣皆已经齐至,王旭在众人的行礼声中,大步前行,坐上了自己的帅位。
目光扫过,他并未多说,将昨夜写的文案放到桌子上摊开。“诸公,今日集议,只谈论三事。”
“第一,我欲划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弘农郡单独为一州,命名雍州,诸位以为如何!”
话音刚落,满厅沉寂,落针可闻,文武皆露出惊色。
片刻后,法曹掾向朗率先起身,拱手说:“启禀主公,此事恐有不妥!”
“为何?”王旭笑问。
“主公,划分郡地倒还可行,可天下诸州的划分,乃是国之大事,若主公划之,恐落人口实,言主公有反汉之意。”向朗回说。
“此言有理!”决曹掾伊籍点头符合,起身奏道:“主公,依属下看来,现在还不宜如此划分。”
“有何不可?”
郭嘉突然出声打断,起身言道:“司隶之名,全因我大汉曾经都城所在,为了有别于天下诸州,凸显尊崇,因而得司隶之名。可如今都城早已东迁至兖州境内,其已是寻常州郡,司隶之名本就不太妥当!”
“我赞同奉孝之言!”沮授适时接话:“将其改名为雍州乃是良策,若上报朝廷,必然应允!”
伊籍和向朗彼此互望一眼,没有再多说,坐回了原位。
众人都明白,所谓的朝廷认可,也就是曹操认可,小皇帝在曹操掌控之下,其意见已经不太重要。只是个权利象征。
此事若细想片刻。便知曹操必然会应允。甚至颇为高兴,因为他迁都之事本就大受质疑,如果由王旭这样坐镇一方的重臣提出这样的建议,待批准后,便能让他更加名正言顺,至少从此没有人会再质疑迁都之事,对其也有好处。
王旭当然想过这些,眼见郭嘉、沮授出言后。众人都沉默不语,便笑着接过话去:“既然大家都无反对意见,那此事便就此定下,隔日我亲自上奏陛下,设法劝其批准此事,得个名正言顺。今后左冯翊、右扶风、京兆尹三郡之地,也改为冯翊郡,扶风郡、京兆郡,以便于称呼。”
“而这雍州之地也需要人管辖,依我之意。今后便以法正为雍州刺史,治所长安。”
“赖恭转任京兆太守。治所长安。”
“张既为扶风太守,治所槐里。”
“杨洪为冯翊太守,治所高陵。”
“习珍为弘农太守,治所弘农。诸位可有异议?”
“习珍?”
众人面面相觑,对于法正、赖恭、杨洪等人的任命没什么意外,他们的才能都摆在那儿,就连张既,虽然是降臣,可人家在钟繇麾下的时候,政绩三辅第一,又有武略,精于谋划,是可用之才。
可习珍却是襄阳习家的人,虽一直效力兵曹为官,但并不是很显眼,因而让众人有些不解。
辞曹掾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