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燕王朱棣 >

第71章

燕王朱棣-第71章

小说: 燕王朱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道衍端着热腾腾的清茶饮了一口,身上这才泛起一丝热气,看也不看朱棣,从怀里摸出十数本素白的张页来,页面上端正地写着“邸报”两个大字,悠然一笑道:“这是自然,殿下远离朝廷半年之久,远在燕山巡视关防,骤然奉命回京,心中自然存疑。殿下夤夜入城,将和尚我找了来,问的定然不是北平之事,而是应天朝务!”

  朱棣伸手接过邸报,在头上晃了晃,吃惊道:“大师能猜到本王要问询朝务,这本王倒不奇怪。只本王不在京师这段日子,大师还在留心朝务?”

  道衍一对三角眼冒着精光,眨也不眨地盯视朱棣,嘴角若有似无的吊着笑意:“朝中变局不断,暗潮涌动,惊心动魄,贫僧既然得殿下不弃,对于朝务,自然是要留心的!”

  “变局?”朱棣吃惊不小,疑惑道:“本王瞧着朝局章法俱在,按部就班罢了,如今本王与两位哥哥又与奉旨离京就藩,何来变局之说?”

  道衍淡淡一笑,指着邸报道:“何来变局之说?殿下瞧瞧邸报便知道了。”

  见他如此,朱棣诧异地一本本翻看:只见一本是洪武十一年九月,原中书省右丞相汪广洋暴毙于被贬岭南的途中;另一本则是洪武十一年十月,原掌管京师护卫的李文忠被调离京,赴河州、岷州、巩昌、梅川等地整治城池;再翻一份,还是在洪武十一年十月,汤和率列候赴临清练兵。接着看下去,有的是免除致休官员徭役的诏命,有的则是征召天下博学之士入京,还有就是迁河州卫指挥使宁正修筑汉唐旧渠、灌溉田地之类的琐事。

  直等一份份看完,朱棣疑惑道:“这些邸报中的事,固然有朝廷大事,可除了汪广洋暴毙之外其他的都并不出奇呀?!这里面。。。。。。有何不妥之处?”

  “殿下不觉得洪武十一年九月、十月,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朝中发生的大事太多了些么?殿下且在想想,召你回京的旨意是何时所发?”道衍一边抿着茶,一边若无其事地淡淡道。

  “召本王回京的时间?”朱棣接旨时却不曾留意这些细节,此时回想起来似乎也是十月,不禁愕然:“似乎。。。。。。似乎也是十月之事!”

  “正是,嘿嘿嘿,殿下瞧瞧,这十月的事是不是太多了些?”道衍起身踱了踱,回身望着朱棣笑道。

  朱棣又复重新翻看了一遍邸报,皱眉道:“莫非十月发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大事?”

  道衍望了望窗外,悠然道:“哼哼,当然是大事。就算是小事,可若是小事涉及了皇子宰相,那也会是大事了。”

  “大事?什么大事?还与本王的那些兄弟有关?”

  


第二章 【帝王心术】


  朱棣听说朝中事涉皇子,也是吃了一惊。

  道衍却闪着一对三角眼,冷冷道:“殿下还记得杨怀宁灭门惨案走脱的管家杨英吗?当年殿下将他捕获转交给了太子。太子并没有杀他啊,而是让他在灵谷寺出家做了和尚。哼哼哼,不想最近被人认了出来。行他的踪一露便被大理寺捕了回去。如今,嘿嘿,什么都招了!”

  “什么?那。。。。。。难道父皇要对太子。。。。。。”朱棣已被惊得站了起来。

  道衍却摇了摇头:“贫僧瞧着倒不像。此事虽然涉及太子,却也涉及秦王。而且如今案子还没审清,孰是孰非,还不好说啊,皇上断不至因此而动太子的。”

  “那皇上这是。。。。。。”

  道衍捻着念珠,复归平静,淡淡道:“事情牵扯出两个皇子,已是大事。而且。。。。。。听说皇上派去暗查汪广洋暴毙的人已经回来,据说那汪广洋的死状与当年诚意伯刘伯温一模一样。”

  朱棣蹙眉静听,端着茶杯正要饮,听罢不禁手一抖,茶差点溅了出来,理了理思绪方讷讷道:“早听闻当年诚意伯死于毒杀,而且据说此事。。。。。。与中书省左丞相胡惟庸脱了干系。怎么?难道真是胡惟庸所为?”

  “是不是左丞相所为贫僧不知。只听说汪广洋曾经在路上与一名姓张的画士一同饮酒,此后便身体抱恙,又行了三日便忽然暴毙了。如今那张画士已被大理寺擒获,审出来居然与秦王有干系,而且还供出了秦王在栖霞山的私邸来。嘿嘿嘿,一个杨怀宁案,一个汪广洋案,汪广洋案又牵出曾经诚意伯毒杀的传言,嘿嘿,几个案子藤牵蔓绕,搅在一处。一个太子,一个秦王,中书省的两个丞相,俱都卷在其中,真真是骇人听闻啊!”道衍仿佛渐渐疲倦,一对三角眼只是若有若无地盯着火苗,淡淡道。

  朱棣细想之下也觉得这几个案子混搅在一起,十分的繁杂,要想理清绝非易事,况且牵扯的又都是当朝最有权势的人,任是谁遇见了都得头疼,不禁呆了呆,忽然又道:“可此事与李文忠又有何关隘?怎的他也被调离了京师?”

  道衍慵懒地半躺着太师椅上,原本低垂得眼帘悠然抬起,似是而非地瞧着朱棣道:“听说是审问杨英时,那杨英供出来的,说是曾经被一名军官关在了太平堤外的粮仓里面,而后才被转给了当今太子。哼哼,这应天城的军官都归谁管?还不是大都督府的李文忠吗?既然供了出来,虽然不知那军官是谁,可谁能保证这些事就和这位掌握兵马大全的李文忠没有干系呢?既然他已有些嫌疑,那这京师戍卫之事便不能交给他了!当今皇上马上得天下,计谋之事难道见得少了?这些手段他自然懂的!”

  “那汤和率列候去临清练兵难道也与此事有关?”

  道衍却不答,转而问道:“哼哼,殿下,请问当今的那些侯爷都是因何而封侯的?”

  “如今开国数载,大明江山都是征战打下来得,他们那些开国元勋能封侯列相,自然多是因为军功了”。

  “哼哼哼”,道衍冷冷一笑:“可不是吗?那些候爷都是带兵的出身。如今京师暗潮涌动,皇上最忌讳的,怕也就是兵权和军功吧?”

  “你是说?”朱棣眉棱骨一跳:“父皇是担心他们在京师谋反?”

  道衍点了点头:“既然皇子、宰相都可以牵扯进去,再牵扯几个侯爷也并非不可能的。皇上若要追查,这些个征战沙场半生得来富贵的人难保不会有几个狗急跳墙的,一时间依着曾经的军功和威望造起反来,可就不好收拾了。嘿嘿,所以,皇上才让自己少年至交汤和将这些军候们一股脑带到临清练兵去了。”

  真是帝王手段啊,朱棣心中暗暗惊叹,却不敢言及,想了想便又问:“那免除致休官员徭役的诏命,征召天下博学之士入京,迁河州卫指挥使宁正修筑汉唐旧渠、灌溉田地之类的琐事,也都与此事有关?”

  “这些都如出一辙”,道衍头也不抬,解说起来:“此事牵扯太广,太子和秦王又都势力极大,暗中听命的人不在少数。万一有几个不识相的,要在哪个角落跳出来声援,那便是叛乱了。当今皇上自然知道地方叛乱最重要的乃是响应之人和可用之人两条。免除致休官员徭役是不让这些致休士绅响应,召天下博学之士入京则是让地方没有可用之人。至于调走河州卫指挥使宁正嘛,想来是让就藩的秦王无兵可用,釜底抽薪罢了。”

  听着这道衍和尚解说得如此丝丝入扣,洞悉帝王心术,朱棣又是心惊又是钦佩,不禁赞道:“大师真有洞察天机的本事,想当年的张萧、房杜之才也不外如是罢了。”

  道衍情知朱棣口中的张萧指的是帮助刘邦打下天下的汉初三杰中的张良和萧何,而房杜则指的帮助唐太宗李世民征伐天下、谋划玄武的房玄龄和杜如晦二人,这些都是人中龙凤、不世之材。

  可听着朱棣如此夸奖,道衍却不见丝毫得意之色,仍旧一副病怏怏的入定模样,许久方见他举杯饮了一口清茶,也不理会夸奖,淡淡地继续道:“若是贫僧所料不差,皇上召殿下入京,为的替李文忠是接掌京师戍卫。”

  “要本王接掌军权?”朱棣愣了愣:“可当时便是本王将那杨英交给了太子的,说起来本王也难逃嫌疑才对。”

  道衍也想了想,却摇头道:“当时殿下并没有将杨英押解送往太子宫,只是将杨英被关在太平堤粮仓的消息告诉太子罢了。太子替天子掌管六部,这杨英涉及杨怀宁灭门大案,殿下得了消息告知太子,不仅无过,反而有功。而且,更见殿下无意朝局的心思。皇上只会对殿下更加放心,而不会心生疑虑。”

  说着道衍忽然眸子精光一闪,盯着朱棣道:“殿下,从此事看来,皇上的心思仍是偏向太子的!”

  朱棣眼中也是波光一动,却有些不解:“哦?何以见得?”

  


第三章 【借力打力】


  听道衍说当今皇帝仍旧偏向太子,朱棣不禁奇道:“何以见得呢?”

  道衍已是起身踱了踱,理了理思绪,掰着手指沉声道:“此事殿下本是知情人,却将案犯转交太子,可见殿下乃是有心相助太子的。这些皇上都是知晓的,可是皇上不禁不以为意,反而将殿下调回京师,委以军权,甚或者殿下你查理此案。可见皇上虽然心中生疑,却并没有动太子的意思,反而有意先将案情查清。此其一也!”

  朱棣认真地听着,也不插话,只暗暗点头。

  道衍回身望了望窗外,透了一口凉气,这才继续道:“据传殿下之所以被调回京,乃是得了太子的举荐。殿下试想一下,皇上一边将有嫌疑之人一一调出京师,却将太子倚重之人调了回来。皇上若是对太子真有什么想法,又怎会对太子言听计从?这本就于理不通啊。此其二也!”

  “其三,杨怀宁灭门一案,贫僧料定乃是秦王所为。太子杀一个杨英尚且不忍,何况灭人满门呢?”道衍断然道:“这一点,贫僧可以想到,以当今皇上对太子仁厚性子的了解,定也是能知晓的。加之皇上调开秦王身边的河州卫指挥使宁正,可见殿下此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