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燕王朱棣 >

第26章

燕王朱棣-第26章

小说: 燕王朱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约。然。。。。。。然则。。。。。。自打昨日见了姑娘。。。。。。不。。。。。。不知为何,在下的心里便像没了着落一样,只要不见姑娘就说不出的难受”,说着朱棣脸上已不禁发红发烫骑来,却深知若此时不说怕便再无机会了,因而强忍着心头噗噗乱跳继续说道:“在下一个粗野莽夫,从未如此过。若。。。。。若不见姑娘。。。。。。在下真。。。。。。真有些茶。。。。。。茶饭不思。。。。。。。夜。。。。。夜不能寐”。

  眼见那少女听得脸色绯红,低头捏着的柳枝都早已是断了,却并不言语,朱棣不禁又咬了咬牙,继续道:“只是定亲已成定局,不可违拗。若。。。。。。若姑娘不嫌弃,可愿做。。。。。。做在下的。。。。。。侧室?”

  说话间朱棣抬眼瞥了瞥那少女,只见她兀自低头羞怯,也不生气,因而壮了壮胆子:“我愿在此立誓,姑娘若嫁与我为侧室,虽只是妾,可我定然待你如妻,而且此生断不会再娶第三人,此生必不负你。”

  少女见他说得真挚,又是高兴又是感动,忍不住淌下两行热泪来。少女抚了抚脸,见朱棣兀自瞧着自己发愣,生怕自己将眼睛哭肿了会不雅像,忙又拭了泪,却苦笑着摇了摇头:“若只是我自己,又岂会在乎那世俗名分?‘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卢照邻的一首《长安古令》说出了多少女儿心事?只是世事难如人意。我的爹娘是万难答应我嫁与人为妾的。更何况。。。。。。更何况他们给我指的这门亲,也是想拒也拒不了的啊”。

  “怎会拒不了呢?”朱棣不禁竖眉怒道:“他们便如此霸道?!你且说与我听,到底是哪户人家?让我去寻他,哼,到时候看他是从还是不从?”

  少女见他如此意气用事,不禁苦笑,忙摇了摇头,生怕他去寻事:“哎,你莫要莽撞。这天底下是没人能推的了这门亲事的。我们只能是来世有缘来世迁罢了。你推不掉你的婚事,我又何尝推得掉我的婚事?咱们都是身不由己的苦命之人,又怎能奈何?”

  朱棣听了也不禁默然。

  “若是我推了这门亲,我的爹娘会怎样呢?他们会不会对我家下手?那到时候,我的爹娘岂不是。。。。。。”少女悠然想通了什么,脸色忽然苍白起来:“我怎的忘了爹娘呢?哎。。。。。。该死。。。。。。”,少女说着一跺脚便要急急地往回赶。

  朱棣不禁急了:“怎么?你要去哪儿?”

  少女眉头紧锁,似乎十分慌乱,不住自责:“我只顾了自己,却不想我若逃了这桩婚事,我的爹娘,我的哥哥弟弟们,都是万难活命的。我怎能连累了他们呢?哎。。。。。。我怎能如此?”

  朱棣断断续续已然听明白少女的个中情由,心中又是黯然,又是诧异到底是个什么人家,不愿结亲便会寻人家家人的晦气?也不知是哪里的泼皮无赖,街边混混?!也忒杀的霸道蛮横了些。

  虽如此,朱棣却自觉不便再加阻拦了,只得快步追了上去,一边将马缰递了过去,一边安慰:“你莫要着急,且骑上我的马,你已奔波了一天,怎还禁得起再走着回城呢?”

  少女见他对自己如此关怀,也是伤怀,黑得发亮的眸子凝视着朱棣半响,似乎下定决心猛地转身拍马而去,也没留下一句言语。

  长堤上顿时只留下朱棣独自一人站在张牙舞爪的柳枝下呆立不动。却不知此时的二人都早已淌下了泪来。

  真是世事难如人意,十情九伤空别离罢了。

  


第二十九章 【燕王大婚】


  刚刚过了七月七乞巧节,又迎来了七月十五盂兰节,家家户户上坟祭祖、放河灯,应天府上上下下又是一通热闹不堪。朱棣和众皇子、宗室随着洪武皇帝朱元璋、马皇后又是到太庙祭祖,又是到天坛祭天,临了还去了趟中都凤阳祖坟祭奠一番远祖,忙得不可开交。

  盂兰节刚过,朱元璋便下旨由中书省掌总,领着礼部、工部、尚礼监一众衙门筹备燕王婚事,甚至请出了已经致仕在家的开国功臣李善长来做司仪官,翰林学士宋濂为辅。二人统筹大婚全局。

  李善长与宋濂本是旧友,得了旨意便悄悄商议,二人不辞辛苦查阅典籍、历朝礼法,非要将婚事办得体体面面不可。经二人商议,燕王大婚一切礼仪均依古例,采用六礼之法,最是远古、繁琐的大婚之礼。从告太庙、到纳徵告期册封、亲王醮戒、王妃受醮戒,虽只是预演,却折腾得六部震动、满城风雨,把个年迈的老功臣李善长累得嗓子都哑了,走路都轻飘飘的,哪里还有曾经南征北战、运筹帷幄的沉稳气度?

  可明眼人瞧着这一番冗长的礼节心头却都吃了一惊,因为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哪里是什么亲王婚娶的礼仪?这分明是古时储君大婚时才能有的规矩。莫不成洪武皇帝有心要废了太子朱标、改立燕王?这是否是洪武皇帝故意给朝臣们、给天下的天下臣民的一个暗示呢?

  洪武皇帝跟太子不睦是人所共知的事情,燕王朱棣原本就是几个年长皇子中最像皇帝的,只因为生母之谜一直不受重视、也一直没有显山露水。此番经过空印案,燕王名声大振,大有盖过诸皇子的势头。莫非真要更换太子了?不少朝臣私下暗自揣度起来,尤其一干太子近臣,早已急得如热锅蚂蚁一般,天天脚不落地四处串门子打听消息。

  这日燕王朱棣随洪武皇帝朱元璋及众皇子从中都凤阳祭祀了远祖刚刚回京,立刻马不停蹄在奉天殿入朝听政,之后这才拖着疲惫的身子回到燕王府。刚一进门,小太监郑和见是燕王回来,顿时喜道:“燕王您可回来了,这两日卫指挥佥事张玉多次来府问您回来没有,看来有要事要找您。可巧,今天我揣度着您要回来,便让他在书房等候。嘿嘿,可巧,您果然回来了。”

  “哦?世美来了?他怎么成了卫指挥佥事了?”朱棣虽满身疲乏,可听说张玉来了也觉高兴,只是这张玉一直都是都指挥佥事,怎的胜任了卫指挥佥事掌管京城戍卫了?故而朱棣有此一问。

  “嘿嘿,听说前几日才升的官,说是当今万岁爷要带着皇子去中都,朝中没有主心骨,又恰逢盂兰节,人流较大容易生事,处处烧纸又容易起火,卫指挥司担心出什么叉子,便将他调到了卫指挥司帮忙的”,郑和一边跟在朱棣身后替其拍打身上的灰尘,一边口说手比的解说。

  朱棣听了一笑:“哦,那也算得是一件喜事,你且去取一坛我藏着的竹叶青来,再上几个小菜,本王今天还没吃东西呢,也好趁机替世美贺上一贺”。

  郑和听了,忙一溜小跑高兴地去了。

  朱棣推门进入书房,果见张玉正自端坐,津津有味地翻看着一部《汉书》,不禁笑道:“哈哈哈,世美好雅兴啊。我看京师那些武官里面,也就世美有些儒将风采,最像我大明的魏国公徐达了。其他那些个武将,嘿嘿,都是些大老粗,只知赌钱耍泼,打仗是一把好手,可下来却只是一个莽汉罢了。”

  张玉此时三十来岁的年轻,红黑的脸庞上留着短须,浓眉虎目,仪表堂堂。张玉少年知武,又爱读书,举止端方,年纪轻轻便做到了元朝的枢密知院,追随元顺帝逃亡漠北,后在沙漠中突遇龙卷风与大部队走散,水尽粮绝,昏死过去,被常遇春的追兵俘获送至徐达军营,经徐达百般劝说方归降明朝,累迁至都指挥佥事。

  张玉闻声知是燕王朱棣回来,慌忙起身,一边行礼一边上下打量朱棣,只觉得这年轻皇子虎步龙相,沉稳有威,正笑着看着自己,不禁也赞道:“燕王殿下日日精进,一月未见越发的沉稳了。”

  朱棣素来在武官中最喜张玉,只是这人十分多礼,不知情的还以为这是一个书生,可知情底的人都知道这人作战勇猛丝毫不逊昔日的常遇春。当年明军攻占大都时,若不是张玉拼死护主,带着区区五百人足足阻了大明的先锋猛将常遇春五千先锋部队十数日,那元顺帝此时怕早已成了刀下鬼了。更为难得的是,此人最后竟然还能在徐达十万大军的围攻下全身而退,殊为难得,可以说当年张玉在明军中的名头足可以和王宝宝不相上下。

  “我们也是老友了,世美又何必在我面前弄那些虚言”,朱棣笑着摆了摆手,来到张玉跟前,拉着坐了下去,这才又道:“只今日本王当恭喜世美荣升才是,哈哈哈,我已叫郑和去取一坛竹叶青来给你贺上一贺。那可是本王藏了多年的好酒,轻易不肯示人的。”

  张玉嘿然一笑,左右瞧了瞧,忽然悄声道:“燕王殿下,下官此番找你可不是来讨酒喝的。”

  “哦?有什么事?”朱棣见他面色郑重,不禁诧异地问道。

  “前几日盂兰节,下官带兵四处巡视,在土城口抓了两个人”,张玉眼中闪着精光悄然道。

  朱棣不禁蹙了蹙眉:“两个人?何人?”

  “其中一个是御史杨怀宁府里的管家杨英!”

  “什么?”朱棣惊得站了起来,看了看张玉,又想了想,却岔开了话问道:“那另一人是谁?”

  张玉迟疑着摇了摇头,望着远处沉吟道:“这人我也不认识,也不知他的身份。抓他时他刚好和那杨英一起躲在一个破山神庙里,以为他们是一伙的。后来才知道他们原本就不认识,只是恰巧躲在一处罢了。”

  “那他现在还关着?既然不是跟杨英一路,为何不放了?”

  “只因此人武艺太过高强”,张玉闪着眼盯着朱棣:“抓他时竟伤了我二十多个兄弟。”

  “哦?以一敌二十?”朱棣心中一动,问道。

  张玉一笑:“以一敌二十?怕还不止,抓他我用了一百多个兄弟,伤了二十几个。哼哼,这人赤手空拳以一敌百一点也不为过”,说着又似笑非笑的看着朱棣继续道:“若是给他兵器,给他铠甲,给他战马,哼哼,只怕是个万人敌也说不准”。

  朱棣早已惊得站了起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