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燕王朱棣 >

第134章

燕王朱棣-第134章

小说: 燕王朱棣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征后勤军需的事。只是如今魏国公无端暴毙,而这位布政使李彧也不日将被押解入京、生死难料,世间事真可谓变化莫测。

  想到魏国公徐达,道衍不禁满脸肃穆:“阿弥陀佛,魏国公贤德之人,得其谬赞,贫僧也是三生有幸了。”

  “嗯。。。。。。哎。。。。。。”

  因说起徐达,气氛顿时就僵住了。道衍觑着一脸悲苦之色的李彧,忽然问:“李大人,贫僧虽是方外之人,可最近也听到了一些流言,不知。。。。。。大人知道与否?”

  李彧没料到道衍都知晓了自己被举发之事,也是一愣,许久方沉郁地点了点头:“在下正是因为此事,才来此寻大师帮忙的。”

  道衍原本撵着佛珠的手不禁停了下来,一对三角眼闪着精光,不住在李彧脸上扫视:“莫非。。。。。。李大人是要贫僧来帮您脱此劫难?”

  李彧眉毛一挑,忽然似笑非笑起来:“嗯?嗯。。。。。。大师果然高人,在下来此正是想请大师给我出出主意,看能否逃出生天呢?”

  道衍嘴角吊着笑,并不十分信得及李彧的话:“嘿嘿,李大人太高看贫僧了,贫僧只是高人,又不是神人。如今皇上派来拿人的锦衣卫都已经在路上了,贫僧。。。。。。。也是无计可施啊。”

  “哦”,李彧似乎对道衍的回答并不意外,继续笑问:“嘿嘿,看来在下是免不了要去京师走上一走了,哎。。。。。。不过依着大师看,在下这一趟京师之行,吉凶如何?”

  “阿弥陀佛”,道衍并不拐弯抹角:“李大人此行恐凶多吉少!”

  “哦?”李彧一愣,旋即却狂笑了起来:“哈哈哈哈。。。。。。。单凭此断语,大师便担得高人这一断语”。

  见李彧这副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气,道衍又是诧异又是赞赏:“李大人参透生死,真是令人称羡,也令贫僧折服。不过。。。。。。贫僧还是想冒昧问一句——传言御史余敏和丁廷举告发大人伙同提刑按察使赵全德、户部侍郎郭桓等相互勾结吞盗官粮,不知是真是假?”

  李彧又是一愣,暗想这胖和尚说话也太直来直去、不弄玄虚了一些吧,可如今事态紧急,也确是不愿多费唇舌打马虎眼,故而也豪气地一笑,无所谓地点了点头:“确有此事!在下自洪武十六年起便有贪墨之事。余敏和丁廷举虽然都是宵小之辈,可他们上的这份奏章,却并无半点虚言!”

  “什么?大人你。。。。。。”,此时就连道衍都吃惊不小。这些事原以为只是秦晋二王故意支使,背后诬陷罢了。却不想这李彧竟真的做了贪墨不法的事儿。这个情由,只怕燕王也是不曾想到的。

  “不错”,李彧似乎看透了道衍心中所想,神情间却竟还不无得意:“其实自洪武十四年起,在下就发现不少官员偷偷在做盗用官粮官银之事,户部侍郎郭恒也只不过是冰山一角罢了。在下几次三番搜罗证据想要参劾,不想魏国公却忽然保举在下到了这北平做布政使。嘿嘿,北平要用兵,粮草自然最为紧要,追查贪墨的事在下就停了下来。到洪武十六年,北平用兵大胜,魏国公也被皇上调回京师养病。在下瞧着局势。。。。。。嘿嘿,与其继续追查这个案子,不如要挟郭恒等人,也分一杯羹来得实在一些。”

  “什么?大人这是。。。。。。”,道衍不禁愕然:这李彧原是要追查参劾郭恒等人,怎得到了最后又变成要挟郭恒、伙同贪墨了呢?这事儿透着稀奇,饶道衍智谋过人,也只是隐隐觉得李彧如此做法定有深意罢了,可个中情由,只怕李彧自己才能知晓。

  李彧忽然笑了笑,神情间有些凄楚,又有些得意:“嘿嘿,大师定是觉得在下若不是疯了,便是魏国公看走了眼,在下实是个虚伪贪财的无骨小人,是也不是?”

  道衍神情肃然,眼中冒着鬼火一样的光亮,动也不动地紧盯着李彧,似乎要从他脸上看透他的用心,猜透他的用意似的。

  “大师不用猜了”,李彧笑着摆了摆手,眼中却含着泪光:“在下宦海沉浮数十年,几经起落,早知人心的险恶,更知朝局的机关。哼,魏国公被调回京师,在下就料到他会凶多吉少了。魏国公于在下有救命之恩,更有知遇之情,在下苟延残喘,还愿意在这官场厮混,全是为报魏国公恩情,不愿让他失望罢了。哼哼,魏国公一去,在下这个北平布政使也是做不久的,也做不了什么事儿了。我知魏国公对燕王殿下的良苦用心,嘿嘿,这一条,想来大师也是知道的吧?”

  道衍听他话中深意,竟然知道了不少底细,心下也有些骇然,暗暗庆幸此人将被押解入京,离死不远,也就少了活口。

  李彧却不理会道衍,继续说道:“哼,说得不恭敬些,魏国公调入京师时,在下便料到了他的今日。当今万岁是何等样人?岂会容得下他这么一个功勋盖世、威望滔天的人?哎。。。。。。魏国公若去了,在下也自当追随,不会苟活的。所以。。。。。。在下想。。。。。。与其去弹劾郭恒等人,撞个鱼死网破,不如趁着如今还掌着北平布政,为燕王殿下积蓄些许粮草,也算是报魏国公的恩情了。”

  


第四十六章 【理财奇人】


  听李彧说自己贪墨官粮竟是为了替燕王积蓄粮草,道衍不禁愕然,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李彧:“什么?你说你贪墨是为了燕王?据贫僧所知,王府的一应用度都是由朝廷供给,何来积蓄粮草一说?”

  “我知你不信”,李彧莫测高深地笑了笑:“不仅你不信,我料定世人都不会相信的。嘿嘿,也正因为世人都想不到,我才敢做这件事儿、我才能做这件事儿。否则。。。。。。岂不是把燕王殿下拖入苦海么?”

  李彧闲适地踱了两步,望着远处的夕阳如血、出了一会儿神,似在回忆往事一般喃喃道:“几年前我就发现一些官员背地里在做贪墨官粮官银的事儿,而且这些人似乎都与秦王和晋王有些瓜葛。更奇怪的,还是他们贪墨粮草、却并不据为己有,而是偷偷地运往了秦晋之地。哼,在下曾悄悄派人去探察过。。。。。。大师就算是神仙,只怕也想不到他们那边是怎样一副光景?嘿嘿,看起来秦王和晋王留恋美酒女色、胸无大志,可是暗地里却在囤积粮草、打造兵器、圈养战马,嘿嘿,就算傻子,怕都能猜得到他们这是要干什么了吧?”

  这些事,其实纪纲早就传来过消息,只是道衍觉得洪武皇帝还在世,时局还没到那个地步,若是冒进不仅于事无益,反而只会惹祸上身,所以对秦晋二王的做法只是冷眼旁观罢了,不想这些事却将李彧惹了出来。

  “所以。。。。。。你就用收罗到的证据要挟他们,也要去分一杯羹,为燕王殿下出头、为燕王殿下积蓄实力?”道衍望着这位大祸临头的布政使,心头不禁泛起一丝敬意来。

  李彧点了点头,冷冷一笑:“哼,无粮不聚兵嘛。当年皇上若不是听了高升‘广积粮、缓称王’的计策,如何能斗得过实力远胜于自己的陈友谅和张士诚呢?如今。。。。。。只怕又是一出三国梦呢。燕王殿下忠直英武之人,只管在战场上拼命杀敌,不似其他人那么险诈。这好是好,可是又如何斗得过秦王那样的奸邪小人呢?所以。。。。。。咱们这些人,总要替他筹划筹划才是啊”,说着便不住拿眼看道衍和尚。

  道衍心头感动,面上却不显露出来,病怏怏地不言声儿。

  李彧说了许久,回头才发现道衍这里却不显山露水、一点风都没透出来,这才渐渐觉得这个胖大和尚有些可怕,不禁自失地一笑:“不过今日得遇大师,方知燕王殿下的将来之可期啊。难怪连魏国公这样的人物都对大师赞不绝口。看来,在下的许多事,怕都是多虑了啊”,说着李彧从怀里掏出一份淡黄色的靴掏箴递了过去。

  道衍诧异了接了过来,展开看去,却是一堆人名儿,密密麻麻有百人之多:“这些是。。。。。。”

  李彧颇为得意地一笑:“在下做这些事的时候,便料到了会有今日。嘿嘿,郭恒等人将贪墨的官粮官银多存于府库,定期分批一点一点地运至秦晋之地。若是事发,多数银钱都会搜剿出来。在下署理府库钱粮数十年,若是也用如此蠢笨的法子,岂不让人笑话?”

  道衍拿着箴页反复地看了又看,也摸不出个头绪来,便问道:“哦?不知李大人有何妙招呢?”

  李彧指了指道衍手中的箴页:“奥妙便在此间——”

  “不知这几张箴页,有何奥妙之处?”

  “藏富于民——”,李彧咬着牙从齿缝里蹦出四个字来,冷冷笑道:“在下贪墨的官粮官银全在这些人里头。燕王殿下要用时,尽管派人去取就是,嘿嘿,算下来,如今少说也有一千万石了。”

  “一千万石?”道衍吃惊不小,要知在洪武一朝,天下升平时国库一年的收入也才三千万石,这李彧悄无声息地贪墨,竟然就可以达到这个数字,也真是太骇人了些。

  “大师不用这么看着我”,李彧淡淡一笑:“贪墨国库的官员,在下紧巴巴地算下来,只怕也有近百人之多。在下虽然官居布政使,可要搜罗那么多银粮也是不能的。”

  “那你这一千万石从何而来?”

  李彧指着箴页的名单淡淡说道:“在下贪墨的银两、官粮都在这些人手里头。这些人都是在下早些年在江苏、天津为官时培植结交起来的商贾,都是信得及的一些人,在下也常与他们做些买卖”,说着李彧自失地一笑:“江苏和天津都是内连陆路、下可通海的地界,历朝历代都是繁华的经商开钱之地。在下将银两和官粮悄悄分至这些商人手里,让他们利滚利、钱滚钱,以他们的手段,几年下来,只怕早已翻番了。若是燕王殿下不急着用,大可以放任他们留在手里倒腾,再过数年,只怕远不止一千万石了也说不定呢。哼哼,至于在下,大师可以派人到我府里去看一看,但留下了一文银子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