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哥罩你-第7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交给我们的事不敢怠慢,这次来就是有些关于铁卫营的事要向陛下奏明。”
“好,我也正想了解一下铁卫营的近况。走吧,我们去景政殿。”又回头对王旭说:“把这些折子送去集英殿,让大臣们商量出个注意来让我瞧瞧。”
“陛下今天不用开经筵吗?”徐诚忻提醒道。
“已经停了好一阵子了,”哲宗淡淡地说:“太皇太后精神日微,处理朝政越来越少,我现在大部分时间都在批阅奏章,哪有时间开经筵。”
徐诚忻心中一动,今年已是元祐八年,按历史书上的记载,高太后应该是阳寿终了。只是不知道具体是在哪一天,不过现在已一年过半,估计是不会太久了。
二个人各怀心事,不多时来到景政殿。哲宗看上去有些累了,喝了口茶往椅子上一靠,停了一会才问起事情。
徐诚忻便把晚晴查到的情况说了一遍,最后又说:“陛下,军队的保密工作非常重要。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如果我们的情况让敌人摸得一清二楚,还没开战我们便输了一半。所以微臣建议此事不可大意,须下旨彻查,将幕后主使揪出来。”
哲宗微一点头说:“爱卿既然找到我必然是已经有了注意,说说看。”
“陛下明鉴。”徐诚忻不由暗想这皇帝的脑子越来越好使了,“臣建议二管齐下,一方面让晚晴暗中查探,她手下的伙计都是精于打探消息的好手,应该不在话下。另一方面可让巡检司衙门加紧巡逻,如发现有私造枪支者一律收监。这样一来他们行动困难,主使必加紧活动,一旦蛇出洞,便可将其一网打尽。”
哲宗笑道:“本只想着让晚晴姐姐赚银子,却想不到她还能干这么多事。”
徐诚忻赶紧跟上话题:“不管是行军打仗还是侦缉破案,打探消息都是非常重要的。我正想向陛下建议干脆让她建一个情报组当成陛下的耳目,不过这事涉及较广,须得陛下首肯方可。”
哲宗一听大喜,道:“这个注意好,我正发愁听不到真话呢。那些朝臣每天只知道歌功颂德、粉饰太平,好象天下没什么可烦心的大事。我就奇怪了,偌大一个国家处处歌舞升平,还要我们这个朝廷做什么?这事你让晚晴姐姐先办着,我随后就给她道密旨,就不庭议了。一来他们废话太多,二来有些官也要好好查查,要是跟他们讲明了倒提防着了。”
“偷造火枪的事……”哲宗得起笔说:“我给你道手谕,马上着巡检司去办。”
徐诚忻忙道:“陛下,这事很可能有内应。我担心巡检司平日里常与三教九流打交道,容易浅露消息。”
哲宗一想也对,说:“还是你考虑得周到,那就让殿前司去办吧。”说罢迅速写好手谕交给他,又说:“这事就交给你们了,等有了结果再告诉我。我这儿事情也不少,只要一认真,头痛的事情一件接一件。”
“太皇太后玉体应该无恙吧?”徐诚忻小心的问道。
哲宗想起高太后心情有些复杂,却只是淡淡地说:“已经一个多月了,病情不见好转。不过有太医局那帮国手在,想必也不会有大碍。”
徐诚忻暗暗叹息,估计哲宗对这位高太后的感情已经在这么多年里慢慢磨光了,争权夺利向都是六亲不认的,哲宗皇帝应该是忍得非常痛苦吧。
事情说完了,他正想告辞,哲宗突然问道:“你从杭州过来,盐塘县令冯虎可知道?”
徐诚忻一怔,道:“冯虎是我好友,他虽是一个行伍出身的粗人,却也行事果敢、嫉恶如仇,陛下怎么问起他来了?”
“粗人?”哲宗笑道:“前几天收到他上的一道关于清倭寇、肃海防的折子。朕看着不仅文采出众、条理清晰,而且很有见地啊。”
“哦~”徐诚忻笑道:“那一定是吕商英的手笔,此人才学出众,后来碰到微臣非要拜我为师。我便让他跟着冯虎去历练历练再来考取功名,免得他不通民心民意,就算当了官怕也会误了陛下的大事。”
哲宗听了甚是有趣,道:“我说怎么他的见解与你那些文章有好多相似之处,原来这中间还有这么一段公案。”又感叹道:“先皇在时也常言:州县出能吏,行伍出猛将,你这心思倒是为朕考虑挺周到。只是眼下朝中一片老朽之气,急需有才有志的慷慨之臣振奋精神,今年秋试或可让他来一试。”
徐诚忻听了心中暗喜,看来哲宗挺看好吕商英的,我这个老师也总算没有辜负他。
因为徐诚忻还些事要去办,二人只聊了会儿铁卫营的情况哲宗便让他回去了。
第77章:炮手归位 '本章字数:3270 最新更新时间:2014…08…26 07:00:00。0'
出宫以后,徐诚忻立即赶往殿前司,直接找到东门指挥使李文汉。毕竟这人是他在禁军中唯一认识的,与熟人说话总是容易一些。
李文汉身为禁军平时少有任务,边疆无战事,国内又没有大的动乱,自然是清闲得很。一个军官要和平年代想要升职是极其困难的,他也巴不得有点事做做。一听这事哪有不乐意的,况且这还是皇帝亲自过问的,心里也是暗暗感激徐诚忻能把这差事交给他。
“徐大人放心,有陛下的手谕在此,我们岂敢掉以轻心,不须数日必将嫌犯一一捉拿归案。”
徐诚忻:“那就有劳李大人了,呆会你只要派人告知内人一声,她自然会全力相助。”李文汉满口答应,二人又略略商讨一下细节,便各自去忙了。
徐诚忻想想时间还不晚,干脆顺路去一趟军器监。虽说现在火枪已经够用了,但多少也要备些,更重要的是了解一下军器监的保密工作是否到位。到了军器监跟监官一聊制度,顿时放心不少。原来军器监的工匠都是兵员编制,平时只在里面服役,不到年限是只能跟兵士一样住营地,不与外界接触。
既然已经问清了情况,他也不愿再多废话了,就随便客套几句去找“海聋王”他们了。他们一见徐诚忻来了,兴奋为已,拉着他就往前走。
徐诚忻让这些孩子气的老头逗乐了,不禁笑道:“几位老哥们,你们这是要干嘛?”
海聋王吼道:“徐大人现在好久没来了,我们想找你又找不到。这些家伙已经造出来十多天了,就等着你来评判评判呢。”
“什么东西啊?”徐诚忻好奇地问。话刚一说完,眼前的仓库大门已被人一把推开,徐诚忻顿时呆住了。只见里面整整齐齐地摆着三门大炮,看为式样正是按照徐诚忻的图纸造出来的。
这几门大炮与博物馆里展览的在些不同,那些大炮因为要考虑到巨大的后座力,基座与炮管非常笨重,有的还是直接浇铸的炮台上动不了的。而现代的火炮主要有三处后座缓冲装置,分别是液压缓冲、助锄和炮口置退器。液压缓冲在宋朝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他只设计了活动大架的助锄和炮口置退器。
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解决火炮的强大后座力,从而大量减轻火炮本身的重量,可以提高炮兵的机动能力。只是这样简单的二个设计也让他们动破了脑筋,毕竟这是宋代。原本徐诚忻的设计炮口置退器与炮管是融为一体的,但他们无办到,只得在炮口做一活扣,将这个帽子扣在上面。
更难的是炮管的制作,虽然用的是浇铸之法,但光土模的制做就化了好多天时间。加上用如此简单的机械工具和提炼手段,一个炮管至少要化十五到二十天的时间。这还是最简单的,没有炮栓、没有膛线,只有火门的的炮管。
徐诚忻是没想到他们竟然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硬是造出了三门火炮,真有点想向他们磕头的冲动了。他就象看到亲人一样冲上去,拍拍火炮,仔细打量起来。火炮长度约一人多高,后粗前细,根部位大约有脸盆那么粗。炮管被固定在一架铁皮车上,上面有一个活扣,可以用来调整火炮的俯仰角度。至于偏航方向只能移动整座炮架了,这不是现在可以考虑的问题。
徐诚忻最关心的是炮管内部,用手一摸,油光铮亮,也不知用的什么方法,铣得光滑如砥。
“试射过了吗?”
“没有大人在边上看着,我们实在不敢用它,要不我们今天就试试?”海聋王摩拳擦掌、跃跃欲试。
“好,一定要试试!”徐诚忻是个炮兵,看到火炮好比见着了亲人,也有些迫不及待了。“马上拉到铁卫营,找个地方试射一下,这玩意可是攻城掠地的利器啊!对了,炮弹有问题吗?”
“那玩意容易,你看那边已经造了一堆了。”
徐诚忻顺着他的手指方向一看,果然码着一堆黑乎乎的铁球。分别是实心弹和插着细竹管的空心弹,空心弹内部自然是装着火药的。只是徐诚忻虽懂得引信的结构与工作原理,可在这里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做出来的,所以只能用药线的长短来控制它的爆炸时间。
在它边上还有一堆小个的铁疙瘩,拿起来看了看,正要发问,边上人就介绍起来了:“这个是手扔的铁炮仗,倒是试过了,威力不怎么样,但用起来方便。”
“不错,这东西的确是用起来方便,可以多做一些,银子不够问我要。”徐诚忻清楚这东西再怎么贵也比不上人命值钱。
大伙儿开开心心的聊了一会天,几个老头又乘机向徐诚忻请教了一些专业知识。徐诚忻聊得开心,干脆就在这儿吃了午饭。军器监的几个头头现在对这帮老头也是客客气气的了,毕竟造出了这么多牛逼的火器,他们面子上也有光。
席间,徐诚忻又提出了两个要求,一是保密,二是多带制造火炮的接班人。既然师傅都这样说了,这些老徒弟还有什么话说的,自然是连连点头。
饭后,三门火炮盖着厚厚的黑布,直接拉向铁卫营附近的一片荒地。杜子骞看了十分好奇,直问那是什么,徐诚忻只是神秘一笑,说:“你跟着来看热闹吧,一会儿就知道了,不过千万别吓坏了。”
杜子骞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