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乞活-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另一头,洋和尚对于蛆虫的感觉,反而比疤脸小得多,看着宋青书又拿着镊子在死老鼠身上挑拣没孵化的蛆俑,他仅仅是好奇的一面在旁边帮忙,一面小心翼翼的询问着。
“教友,为什么要把这蛆虫放在小姑娘的伤口中?”
不过猛然间,这洋和尚又是双眼亮了起来,拍着大腿高呼着:“教友,你绝对是受到了上帝的启示,知道圣约瑟夫的著名教诲!想用这种方法去获取上帝的宠爱,来救活这个小姑娘,你绝对是东方的先知!”
难怪洋和尚如此兴奋,早期基督徒可是不洗澡的,因为他们信奉,入教时候受洗那一次已经把身上的污秽洗掉,勤于洗澡反倒会如同罗马人那样滋生原罪陷于享乐,圣约瑟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据说他一声都没有洗过澡,以至于皮肤都溃烂了,生出了蛆虫,教廷则宣扬此人为圣人,鼓励大家效仿。
哪怕这个时代,欧洲基督徒依旧不爱洗澡,一直到十八世纪,剧烈的宗教改革这才彻底改变了风俗。
听着洋和尚跟唱曲一样又是妄想症发作,大声赞美着上帝,宋青书也是无语了,无可奈何的解释着:“神父,我真不知道什么圣约瑟夫!用蛆虫也跟他无关,只不过神父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蛆虫生在腐肉之中,它自己不会生病而死?”
这话听的洋和尚一愣,他还真没想过这个问题。
宋青书也不跟他多说,而是满是笑容的对洋和尚拱了拱拳头,呵呵说道:“神父,万事开头难,您传教,就差几个本地信徒帮衬了!现在可是个机会,您帮忙照料好了这一对苦命人,他们还不死心塌地的信教,帮您传教啊!”
远渡重洋的耶稣会士平生最大追求就是传教,听宋青书一说,他也不去想什么蛆虫的问题了,立马屁颠屁颠去后厨房准备起吃的来,要好好招待两个未来信徒。
虽然宋青书是给洋和尚添足了麻烦,可宋青书这个居然了解西方如此深的东方人明显让洋和尚很是兴奋,临走时候还让宋青书和邢红娘去他的粮库尽量拿,“盛情难却”之下,宋青书和邢红娘“勉勉强强”推了满满一手推车的红薯。
除了红薯之外,宋青书发现,这个洋和尚家里简直就是宝库!来自美洲的玉米,土豆,甚至还有干的西红柿里面满是种子,这些东西在明末可是比黄金还要贵重的宝贝。
要是哪天在城里混不下去了,找块儿穷乡僻壤靠这些东西,好歹还能活着!拎了几个玉米棒子,宋青书暗想着。
“喂,傻子!这么样真就能救了这小姑娘?”推着手推车想的出神,冷不丁邢红娘一嗓子吓了宋青书一跳,看着她冻得通红的小脸,忽然间一股男人对女人的炫耀之情却是涌上心头,宋青书得意洋洋的点着头:“那是!我宋神医出手,还有治不好的病吗?”
宋青书的信心可是来源于后世的临床实验,早在拿破仑时期,西方军队就曾经用蛆虫清理士兵伤口,取得过显著疗效!虽然苍蝇滋生细菌,可它的幼虫简直就是个天使,蛆虫的分泌液体中含有极强的抗菌成分,并且它专门以坏死,腐烂,已经不可再生的组织作为食物,而不去碰完好的新鲜肉体。
伤口生蛆虽然看似可怕,实际上却能降低细菌滋生感染,快捷的清除腐烂肉体,让伤口愈合的更为快捷。
曾经因为抗生素的出现,让这种疗法沉寂了相当一段日子,可耐药细菌又逼的各国专家不得不重新研究起蛆虫的生物科学来,并将之运用到临床。
也正是想起了自己看过的科学杂志,宋青书这才信心满满的往小姑娘伤口中扔蛆虫。
不过,就在宋青书刚志得意满的吹嘘完,身后还没走多远的小教堂内,忽然传来了一阵小姑娘剧烈的咳嗽声,听那空洞的咳嗽声,宋青书猛地又是心里一突。
恐怕这是伤口感染已经引起的并发症,可能导致肺炎了!单单靠蛆虫能不能救过这小姑娘,宋青书忽然心里没底了……
………………………………
第二十九章。青霉
被疤脸和那个叫采薇的小姑娘折腾了半宿,宋青书和邢红娘推着手推车回到住处时候已经是后半夜了,韩娟和小萝卜早就去睡下,不过邢老倌居然还在院子里吧嗒吧嗒的抽着烟袋,离着老远,就能看到鬼火一样的烟袋锅。
“爹!”邢红娘赶忙放下了推车迎了上去,沉甸甸的地瓜车差不点没坠的宋青书给推翻了,咬着牙使着吃奶的劲儿这才在院子里挺稳,却是惹得邢老倌不满的哼了声。
“汉子一个,这般文弱!”
宋青书汗颜的挠了挠头,在工地待过一段时间,他还自以为锻炼的不错了呢,结果一比这个时代真正的出力人,他还真嫩的很。
还好邢老倌没继续批评,而是迅速转移了话题,很是关心的询问着:“今晚那个小姑娘如何了。”
“不知道,傻子往那小丫头伤口撒了一把蛆。”
邢红娘口快的抢着回答,听的邢老倌就是眉头一皱,宋青书赶忙上去解释了一通蛆虫的抗菌性还有其专吃腐肉,有利于除去坏死组织,生出新肉的原理又跟邢老倌解释了一番,什么细菌邢老倌没听懂,不过以毒攻毒的原理他倒是明白,点点头也没多追问什么,而是满带凝重的对邢红娘追问起来。
“小萝卜说那个疤脸的乞丐一个人就扫平了你们两个,他用的什么招数,能看出路数出自哪儿吗?”
一提到这个邢红娘就是一肚子气,没好气的哼着:“那人根本没啥招式路数,唯有力气大,快,够狠而已!爹,明天那人估计还得来,您要帮我好好教训他!”
没有应承邢红娘的撒娇,邢老倌反而凝重的嘟囔一句:“快!狠!莫非是辽东逃回来的兵匪?”
“行了,你俩快去休息吧!明天还要出摊呢!”磕了磕烟袋锅,邢老倌转头就回屋睡觉了,听的宋青书却差不点没哭出来,现在都凌晨一二点了,明天还出摊啊?
再怎么困顿,生活也得继续,第二天一大早,宋青书还是被邢老倌给毫不留情的拎了起来,顶着一对黑眼圈摇摇晃晃的推着早点车去渠博涛的车马行去送早餐。
宋青书没有发觉,最初邢老倌邢红娘与他还有些客套的隔阂,如今使唤起来他却是毫不客气,这是彻底把他当自己人了。
如今邢老头与宋傻子的地瓜粥也算是在城外这车马行一条街出了点名气,除了渠博涛的工人伙计围过来吃,一些镖师,还有些小货主商人也跟着聚拢过来,人一多,消息就灵通起来,大家呼天海地的相互扯着,不过绝大部分人都在抱怨世事的艰难。
崇祯元年就赶上了个大旱灾,西北一带几乎颗粒无收,然而朝廷正忙于与阉党斗争,号称朝廷脊梁的东林派都没有将一丝一毫的心思投注在帝国西北角,这儿的租税丝毫不减少。
曾经是华夏膏腴之地的关中在孕育了强盛的汉唐之后似乎已经耗尽了全部的气韵,气候变得恶劣,荒山连成了片,平常年景农民尚且吃不饱饭,更何况如今的大灾之年,还有如虎如狼的官差逼租,如今甚至百姓卖儿卖女都已经应付不了,有的村寨如今已经整个化作盗匪,在场的这些商人有好几个都被抢过了。
尤其是最近府谷县出了个叛匪王嘉胤,据说已经发展到了十多万人马,正在北边与边兵鏖战,说不定什么时候战火就会烧到关中平原。
听着这些人的感叹,本来宋青书困得双眼发红疲倦的脑袋这会儿也清醒了过来,听着局势发展,他忍不住心头发汗,这幸亏没有出城,要不还不得饿死了?
一面店小二那样端着粥送下去,一面宋青书更坚定了留在西安城的决心。
一早上卖光了坛子里的粥,油辣椒还有宋青书腌的泡菜也卖得差不多了,大约又是三百来个铜钱进账。
不过就在宋青书收拾着碗筷时候,小萝卜却是猛地拽了拽他的衣袖,向一个墙角猛地一指,宋青书不明所以的愣了下,旋即神色禁不住凛然。
那疤脸乞丐不知道什么时候正蹲在墙角处,虽然缩成一团,不过那双眼睛依旧如同豹子那样死死盯着自己,宋青书顿时头大,早知道在大牢里无论如何都不救他了,这还如同狗皮膏药般贴上了。
邢老倌也注意到了那个疤脸汉子,看着那人耷拉在大腿上的手,他的眼神也是凝重了几分。
昨夜又从洋和尚那里忽悠来了百多斤地瓜,还有一小袋子土豆,十多个玉米棒子,最近几天出摊需要暂时是满足了,可是不论走到哪儿?都有这么个疤脸乞丐在后头跟着,搅和的人也是心神不宁,中午啃了两个烤地瓜,邢老倌干脆打发宋青书还有邢红娘再去洋和尚那儿看看。
宋青书和邢红娘一走,果然那个疤脸也跟了上去。
人和人的活法还真是不同,别看洋和尚这庙又小又破,平时也没个人来烧香火,不过人家是正经朝廷下发度牒的化外之人,不但没有官府上门收税什么的,在小教堂后面还有个挺大的园子,都属于洋和尚的庙产,宋青书一天累死累活的卖地瓜,一天不卖,过两天就会饿肚皮了,而他则就春秋忙一点,把这些地瓜土豆等高产作物种下,秋天一收就行,如今这寒冬,则可以滋润的烤着火炉胡思乱想着,如果不是信教勤勉,想睡到几点睡到几点。
甚至每个月官府还会有些钱,米派下来。
说实话,宋青书以前的日子可比洋和尚滋润多了,可如今,看着这大胡子懒洋洋的推开门迎接,宋青书还真是羡慕的眼睛发红。
难得有个可能信教的信徒,洋和尚忙活的也是挺上心,不但在教堂后头找了个比较暖的屋子给小姑娘住下,还把自己从京师带过来,比较新的棉被给她用上,小姑娘早上醒过来一回,喝了些米粥就又昏睡了过去,此时正如同小猫一样咕噜咕噜睡的正香。
疤脸乞丐还是跟个幽灵一般,死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