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汉儿不为奴 >

第475章

汉儿不为奴-第475章

小说: 汉儿不为奴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哪个替他来保卫武昌城。
  好的坏的,董学礼都料到了,现在就看张长庚如何决择了。
  董学礼倒是希望张总督犯傻继续南下,这样他就可以光明正大回到武昌,成为新总督大人的依仗。
  董学礼其他的信心没有,但对张长庚必然不敌明军却是信心十足的。这信心来源便是张长庚手下那两万多兵马的底细。别人不知情,他能不知道么?一帮从城中和附近乡村拉来的壮丁能叫军队,能打仗?打赢了才有鬼呢!
  要知道他董学礼不傻,武昌城中能打的兵可都在他手下,这会早败的没影了!
  张长庚真犯傻,他拿什么去打,又拿什么去赢?
  ……
  新任湖广总督张长庚现在心情糟糕透了,在帐中踱来踱去都静不下心,直想杀人。而平日前总围在他身边的那帮官员这会都远远的躲了开去,唯恐触总督大人的霉头。军中也是议论纷纷,都道这仗不能再打了,很多将领甚至都下令手下收拾东西准备回武昌了。
  董学礼兵败的消息对张长庚来说无异于晴天一个霹雳,一万多兵就这么被明军打败了,逃回汉阳的不到千人。董学礼这个家伙虽然没死,可也不知躲哪去了,张长庚又不是官场雏儿,哪能不知道董学礼这会打的什么算盘,可偏偏收拾不了他。
  困境,张长庚感到自己现在真是陷入了进退维谷的境地,董学礼兵败的消息早就传遍军中,他就是想封锁也不能。他不是没有想到现在立即退兵回武昌,但他却真的不能就这样退回去,朝廷要是知道他一上任就遭大败,还在武昌城弄得怨声载道,能有他的好下场?
  可要是继续南下的话,张长庚更没这个胆量。明军刚刚大胜董学礼,士气必然高涨,他带着人一头撞上去不是找死么。董学礼都打不过郝摇旗他们,自己又凭什么能胜?就算他愿打,下面那帮都开始收拾东西准备回武昌的将领们也不肯打啊!
  思来想去,张长庚叹了口气,觉得或许回武昌才是最安全的选择。至于朝廷那边,自己只要极力夸大明军实力,一口咬定来犯明军是夔东兵加太平寇,兵马有十数万之众,实不是他张长庚能敌,朝廷和皇上或许看在他张长庚新上任,又是汉军奴才的份上能宽大于他。
  不过这样做的话,就须拉拢董学礼那个混蛋串供,知道这事内情的官员和将领也都得收买住,要不然这盘子可捂不住。哪曾想张长庚命师爷将串供的口风透露给董学礼派来的部下,那部下却怎么也不肯顺总督的话头说。之所以如此,却是董学礼早就和这部下商量过,认为张长庚得罪了武昌士绅和不少官员,位置已经不安稳,加上大败,所以没有必要为了随时会倒台的张总督把自己搭进去。
  蒙蔽朝廷可是死罪,若是张长庚不倒台的话,那当然什么事都没有,可一旦张长庚走了胡全才老路,那参与蒙弊朝廷的董学礼可就要跟着一块倒霉了。董学礼不傻,他只想将自己安安全全的摘出来,而不是带着任何隐藏的风险回武昌。
  董学礼不肯就范,张长庚没了主意,竟是一连两天既不下令回师,也不下令前进,就这么窝着。等到第三天,张长庚的亲信们也看不下去,纷纷来劝总督大人早作定夺,要不然事情恐怕越发不可收拾。
  张长庚苦笑一声,早作定夺?他定什么夺!
  也真是天无绝人之路,就在张总督不知如何进退时,汉阳那边却传来好消息,说是围城的明军突然撤兵了!
  “这消息当真?!”
  张长庚激动的抓住那报信士兵的双肩,直叫他士兵也是激动,这可是总督大人啊!
  消息没假,明军真的撤兵了。刚刚取得蔡口镇大捷的明军郝摇旗、塔天宝、贺珍三部竟然奇迹般的就此撤兵,且撤得很快,快到汉阳的清军直到第二天才发现明军没了踪影。
  “总督大喜,大喜啊!”一个幕僚兴奋的叫了起来,直差手舞足蹈了。
  “何来大喜?”
  张长庚一怔,明军撤兵固然是好事,可也谈不上大喜啊?
  那幕僚轻咳一声,上前激动道:“总督大人亲率大军重创明军,迫使明军溃逃,成功守住汉阳,如何不是大喜!”
  “喔?”
  张长庚的表情变的十分古怪,片刻之后,脸上浮起笑容,不住点头,连连说道:“确是喜事,确是喜事。”
  ……
  郝摇旗、塔天宝和贺珍的确是撤兵了,准确来说贺珍率兵赶到不是增援郝摇旗和塔天宝攻打汉阳的,而是奉小老虎李来亨之令,命郝摇旗和塔天宝速速退兵。同时,另外几支正在四处攻掠的夔东兵也收到了李来亨和刘体纯的命令,命他们各自收缩,同时各军主将速至应城军议。
  促使李来亨、刘体纯他们下令各部收缩的原因是因为他们接到了沅州太平军送来的急信。信是太平军大帅周士相亲笔所书,信中只说了一件事,那就是永历皇帝已经弃国出逃缅甸,为了抗清大局着想,周士相拟联合夔东诸家、金厦郑氏拥唐王朱聿锷监国,代行天子事,以安海内军民之心。


第620章 应城大会
  应城城头,五丈高旗杆上飘扬着“明”字大旗,城内城外都有明军驻扎,新旧军帐之中飘扬着大小不同的各色旗帜。应城左近现在完全就是个大兵营,到处都有正在操练的兵马。马蹄声更是不曾停歇过,打响午时,陆续就有几十拨从外地赶来的将领入了城,这会仍有人在路上往应城赶。
  此次李来亨和刘体纯、袁宗第等人和忠贞营监军太监潘应龙、部院洪育鳌联名给各家派信,来的不单是从夔东出来的各家,还有在鄂西、三峡一带活动的摇黄十三家一些将领。原本大会定于五月十日举行,现在却推迟了三天,便是照顾那些路途遥远的将领。
  最后一拨赶到的是从勋阳兴山赶来的“日夺天”王友进和“日行十万”呼九思,这二人属摇黄十三家,先前一直和夔东有联络。夔东兵经太平军解救入鄂后,为了扩充实力,李来亨和刘体纯他们先后派使和摇黄十三家联系,约定互为盟友以作呼援,共同对付湖北清军。天子弃国,太平军要拥在广东的唐王监国,这可是件天大的事情,所以李来亨等人和监军太监潘应龙他们商量后,决定在应城召开大会,召集各家前来共同商议唐王监国事。同时也想统一湖广各部反清力量,至少要形成名义上的会盟性质,这样无论是否支持周士相拥唐王监国,湖北这边总要有单独应对清军的能力。
  摇黄十三家的组成很复杂,有和袁宗第他们这些闯军余部一样是农民军流寇的出身,也有当地的大地主,其中领头的袁韬和武大定便是地主土豪出身。那武大定当年还做过明朝悍将贺人龙的部曲,贺人龙被陕西总督孙传庭所杀后,武大定便领着部下回了家乡做了土寇。清军入关后,武大定一直领着人在四川三台山一带反抗清军,后来以他与袁韬为首形成了摇黄十三家,而清军他们则有个统一的蔑称,即土暴子。
  夔东十三家,摇黄十三家,各路人马都喜欢号称十三家,而不是十二家、十四家,却是因为这“十三家”的名号出自崇祯八年农民军的荥阳大会。当时以农民军十三家领头大会农民军各路首领于河南荥阳,此后便流传下“十三家”这个名号。打那以后不管哪路人马,但非明军建制的,便都喜欢自号十三家,如此听着也响亮些。
  王友进和呼九思在进城的时候撞到了从襄阳宜城赶来的党守素。
  党守素这人是闯军的老资格了,他父母早亡,20岁左右辍学,靠农闲时节赶毛驴往返陕北贩盐为生。一次,驴、盐被盐吏没收,其被盐吏拘押数日,返乡不成,一气之下便自投李自成的义军“老八队”。在“老八队”中,党守素屡建战功,一路升至大顺朝的“威武将军”,被李自成封为“载侯”,命其镇守兰州。后来李自成战败身死,党守素便与李过、高一功等率部由西北南下,随高夫人归明抗清。因其是大顺朝的载侯,又是当年“老八队”的元勋,所以李来亨、袁宗第他们对党守素颇是敬重,其在忠贞营中说话也有份量。
  呼九思在永历四年曾和党守素一块和清军干过几仗,也算是过命的交情,因此见了党守素,他便在马上嚷了句:“老党,朱皇帝跑了,你们怎么说,还干不干了?”
  王友进闻言也拉住了马头看向党守素,他知道党守素在忠贞营资格老,所以他的态度很重要,一定程度上甚至能左右这次大会最终的意见。
  党守素却是咧嘴一笑,马鞭朝城中一指,道:“干不干的我说了不算,得看小老虎和袁宗第、刘体纯他们怎么说。”
  呼九思听后,却是嘿嘿一笑道:“你家闯王也是当过皇帝的,眼下朱皇帝跑了,这江山便没了主人,咱们总不能认那鞑子当皇帝吧,说吧,你们忠贞营就没想过再立个李皇帝出来?”
  “扯你个蛋蛋,你以为这皇帝这么好当?”党守素摇了摇头,没有理会呼九思的胡言乱语。
  “得,反正不管你们忠贞营怎么说,我们还是干的,和鞑子干了这么多年,结的血仇大了海去,这要是不干了,不是把脑袋送给鞑子砍么。至于谁当皇帝我们不管,反正不要管到我们头上来就行。”
  呼九思哈哈一笑,甩鞭一抽,纵马奔向城中。王友进在马上朝党守素抱了抱拳,和党守素并骑入城,一路上倒也不再探党守素的口风。
  进城之后,自有军士迎上来将他们带到会场。会场却是原来的应城知县衙门,这会里面已是人山人海,衙门外的青石街上也满是各家带来的亲兵,有相熟的正相互招呼着。为了这次大会,李来亨他们倒也是准备的妥当,酒肉饭菜都是早早的备上了,各家亲兵也有人招呼,不怕他们不快活。
  到了衙门门口,呼九思喝了一声翻身下马,将马鞭扔给亲卫,让他们在外等着。又等了片刻,等党守素和王友进赶到后才一块入内。
  “老党,回来了,就等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