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第8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入作战计划启动的第一阶段,第五骑兵军团已经与敌军大大小小交战五十三次,”张良也没有看什么字面的报告,显然是将战损比事先背了起来:“目前我们阵亡三百零七人,轻重伤三千六百一十,其中不能再行参战的伤员七百四十六人。”
差不多一校骑兵损伤过半,直接从作战序列中划去的骑兵更是多达一千二百五十三人,等于是一个曲再加上一个队的骑兵从作战序列消失了。而这不过是战事启动之后的第六天,算的也只是第五骑兵军团序列。
“我们与之交战的只有第五骑兵军团,卫中郎将上报的数据,能够点算的敌军首级一千八百二十四,猜测敌军伤亡的总体不会低于八千。”张良说到这顿了顿,看一眼沉思状的蒙恬才继续说:“卫翰再次向将军确定,是不是依然保持目前的战争态势?”
蒙恬没有做任何的回答。在他的计划中,第五骑兵军团需要做的就是试探头曼所部的实力,检验胡骑经过整顿后战力上有没有得到提升,用强度比较低的力度慢慢将头曼所部从黄河源头附近那里相对复杂的地形中牵扯出来。
卫翰所率的骑兵军团还能斩获敌军的首级。从另一项事情上证明获得对战的优势比较大,毕竟骑兵想要斩获首级只能是歼灭或者击溃性质,不像是步兵稍微弯腰就能办到,那么对于蒙恬的理解来说,头曼要么就是没有派出自己的精锐。要么就是兵力的调配上出现了问题。
“我们在做的事情并不复杂,第五骑兵军团诱使头曼率军离开地势复杂的地形可以视为一项尝试,尝试不成就是针对从沃野方向向西域迂回的第一骑兵军团进行配合。”蒙恬笑着说:“这还是长史的建议。”
确实是出自张良的意见,不过一切都是建立在配合整体战局部署的前提下,可以说是一种迷惑性,也能说是不伤大雅的一次试探尝试。
现在看来嘛,头曼似乎不怎么乐意离开黄河源头附近,胡人所持的该是一种以逸待劳的心态,亦是想要进一步让汉军这边的补给线随着大军的向前推进被延伸得更长?
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作战的套路几乎就是不变的,胡人总是喜欢用高机动性的游动力拖着缺乏骑兵的农耕民族跑。战线拉得越长农耕民族的军队就越加轻易被拖垮,那是取决于某一方缺乏骑兵,也是双方在粮食的选择上存在区别。
不说头曼有没有广大辽阔的纵深来拖长汉军的后勤线了,目前的时代也不是马场全失的那些先天性不足皇朝,那么头曼不是被什么事情拖住就是有迫不得已的理由?
“将军,迟恐生变,但是……也怕头曼闻风而动啊。”张良身上看不到属于绝世谋士该有的镇定,相反因为局势没有如他所料那般,变得不止是举棋不定,甚至有点进退失据的样子。
蒙恬可不是穿越者。没有来自两千多年后对一些名人的期待,他压根就不知道张良本来应该成为一个绝顶的谋士。然而,恰恰是因为他不知道,原先也没有对张良的计策带有什么希望。不过是在恰当的时间让张良进行一次无伤大雅的尝试罢了。
黄河源头那边地势复杂对于头曼来说有利有弊,复杂的水系再加上繁多的湿地,汉军进攻上面会有相当多的麻烦,但是对于胡人来说也难以发挥出骑兵上的优势。
汉军北上之后,各条战线上的骑兵发挥都能够算得上不俗,屡次与胡人的交战极少吃亏。相反更多的是在骑战上取胜,蒙恬现在思考的是,头曼是怕了与汉军的骑兵对抗才停在原地,昂或是头曼有其它什么想法。
“三天,命卫翰保持目前作战姿态三天,三天之后头曼若是继续不动,我们就缓慢压上。”蒙恬不会将头曼视为傻瓜:“总共七天是极限,再拖下去有暴露第一骑兵军团进行迂回的风险。”
张良没有其它更好的办法,只能是完全赞同蒙恬的谨慎。
不是说第一骑兵军团的迂回机动被探查,蒙恬所指的是头曼自己的行动异于汉军该有的姿态,必然是会让头曼产生某些怀疑,若是因为这样让第一骑兵军团有提前曝露的风险,怎么看都是失过于得了。
蒙恬没有向张良说出自己的心声,实际上他也认识到自己对战局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从接手征西军团就存在的。那项错误就在于蒙恬没有认识到一点,那就是与汉军的作战风格有关。
汉军的作战风格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就复杂。
复杂就在于战前对各项准备工作的重视,包括不限制于物资准备、兵力调度、战场侦察等等战前工作。
简单是什么?就是在一系列的准备工作完成之后,大战之后统率大军的主将只不过是不断不断面临选择题,那个选择题里面只有简单的“战”或“不战”,战则以堂堂皇皇之势,退则就毫不拖泥带腿。
蒙恬为什么会意识到这一点?其实是出于已经出战之后的第五骑兵军团的各种回馈,很是令人哭笑不得的回馈,第一骑兵军团不适应蒙恬的指挥方式,头曼那边估计也没搞懵了。
头曼确确实实是有些茫然,他得到汉军开进的消息时,其实已经做好了打一场大型战役的心理准备,必要的兵力调动也开始有所动作。
汉军有一个混编军团在侧翼驻防设立防线?头曼倒是能够理解那是为什么,无非就是巩固侧翼,他也做出了自己的回应,认为那边短时间内不是什么战略要地,派去了近期收拢来的一些杂胡又配置两万休屠部和白羊部那边的骑兵。
汉军的一个骑兵军团和混编军团正在向正面战场抵近?头曼几乎没有什么犹豫就调兵遣将,集中了十三万人迎了上去,可是这一次汉军也不知道是在搞什么鬼,汉军的那支混编军团立刻就是扭着屁股后撤,留下的那支汉军的骑兵军团也不像以前那样直接扑杀上来。
一切发生的事情都在告诉头曼好像有什么地方不对劲,他左思右想,自己想不到就招集众首领合计,得出的答案是汉军那边肯定有什么阴谋,至于是什么阴谋暂时没有想到。
还是一个家伙稍微提醒了那么一下,说是那边的主将换人了,新换上的是来自原本秦军那边的蒙恬,这一下头曼总算是有点恍然了,不过恍然之后也出现毛病了,他们与汉军纠缠了将近两年,不但是汉军适应了他们的打法,他们也适应了汉军的打法,一时间打法改变了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
说得搞笑一些,就是互相打那么久都有一个惯性了,行动上的反应也就迟缓了下来。出现这种现状并不是搞笑,正统的战争史上敌我双方突然更换战法,导致正常战争停滞缓顿下来的事情真的屡见不鲜……
第八百四十五章:污点与畏缩
三天时间转眼即瞬,前线回馈过来的信息让蒙恬一再苦笑。
刚开战的时候,头曼还派出十来万胡骑做出迎战姿态,后面头曼却是进行了兵力上的收缩。卫翰所率第五骑兵军团因为需要保持与头曼本部至少二十里的关系,头曼只要不出兵迎战,双边就只能是相隔二十里进行静坐战争了。
汉军与南下胡人不打则已,一打节奏从来没有这么慢过,突然发生的改变让头曼觉得,不是汉军更换一名指挥官换了作战风格那么简单,他搞不清楚蒙恬到底是怎么个作战思路,那么只有谨慎地选择防御姿态。
“汉军那边该不会是补给没有准备好,来自中枢的命令又让蒙恬开战,不得不开战又粮秣不足,才搞出这么一出吧?”万夫长当于李连说出了自己以为最可能的猜测。
一场大战的准备功夫自然不可能是一个春秋所能够办到,甚至是自司马欣率军向黄河源头迫近到又重新开战,给予汉军的时间也没有一个春秋,仅仅是短短的一季。
华夏文明的政权中央权威很重,不管是地方军还是边塞军,又或者是出战在外的将领,他们都要听从来自中央的命令。而很多时候中枢根本就不了解在外的将领面对的是什么,下达莫名其妙的命令时有发生,甚至是会下达葬送在外征战大军的命令。
“听说南方新一任皇帝吕哲,他的权威甚重。没有人敢于质疑他的命令?”来自呼揭的一员万夫长,乌氏昆显然支持当于李连的说法?
当于姓在匈奴这个族群中是属于中等姓。所谓的中等姓并不是像印度种姓那种意思,指的是某个姓所拥有的人口数量。而人口多寡在每一个游牧族群中总是衡量着话语权,本姓的人口越多也就代表着兵源数量,某姓人口越多话语权也就越重。
匈奴不像是华夏政权有一套详细且森严的制度,他们的社会体系更趋于原始,谁强大谁就受到尊重,哪一个姓的兵源多谁就是王者。像是挛鞮这个姓之所以是匈奴王族,那是因为挛鞮姓的人口众多。拥有优势人口的时候又取得了多个盟友的支持,因此挛鞮才会成为匈奴的统治者。
目前在华夏大地拥有姓氏的人并不多,那需要其祖先中有人是贵族或者是士族。贵族自然就是拥有封地的领主,士族所指的却是为贵族服务的那批人。如贵族手底下的大夫、幕僚……乃至于是替贵族收税和抓捕罪犯的那些人。
华夏的贵族一般是采用氏来作为名字的前缀,如封地是“赵”,那就叫赵某某谁。士族却是以所做工作来有自己的前缀,如教导晋哀公音乐的叄В馕幻と死质褪且宰约旱谋局肮ぷ骼醋魑约旱那白骸W猿苹蚴潜怀坪粑'。
华夏文明体系中有氏或有姓非常不容易,有氏的家族一般会有一段属于他们的历史闪耀时刻,有姓的士族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也肯定是某个有氏家族的部曲、家臣、佣人。不属于氏族,又不曾为氏族工作过的人,他们则不会有属于自己的永久性前缀(既姓或氏)。
没有固定姓氏的人,他们可能会是出身于某地,称呼自己为某某地的谁,如“我来自卫地,名叫鞅”,没有获得属于自己的封地或是为某个领主工作之前。他就只能是一直自称“卫鞅”,等待他获得了属于自己的封地,转变称呼为“我是商地的领主,商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