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之帝国再起-第52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多少?河朔地区地势平坦水草肥美算一个,陇西平原亦是算一个,辽东的几个不大的平原也能凑数。这些地方孕育出来的马种才能算是比较优质的战马。其余地方哪怕是也能养马,因为地理关系和气候关系孕育出来的马种也仅仅是一般,并不是良好的军用马。
若是有地图,可以看看能够孕育出良好战马的牧场都是在哪,无论是河朔还是陇西,昂或是在辽东,无一不是在离游牧民族很近的地方,稍一差池这些地方就会落在游牧民族的手中。而农耕民族说实话啊,在春秋战国乃至于是秦一统时期还有不错的牧羊马匹和训练战马的手段和技术,可是在两汉乃至于是更后面的朝代。除非是能驯服胡人为自己牧马,不然根本就养不出好的马种,也没有太好的手段来训练出战马。
春秋战国能养出好马,那是因为这个时期是华夏民族扩张最为迅猛的年代,在扩张的过程中不断主动地去融合异族,连带异族一些好的技术也据为己有。秦就更不用说了,秦人花了几百年的时候主动去融合戎狄,秦人更是为周王室牧马出身的,怎么会缺了养马和驯马的法子?
若是以养马和驯马的方面来说。吕哲来到了一个不错的年代,在这个时代里秦人占据了一大片适合养马的陇西,不是两汉时期的陇西,是还有天山以西大片平原的陇西。在两汉时期天山以北那些满是河流和平原的地盘已经丢了。
在秦刚一统天下时期,被灭六国中的赵国和燕国马匹更是被秦国掠夺,天下战马基本上是为秦所据有。除此之外,某些区域的秦人因为还有半游牧习惯。虽然没有一个比较确定的数据,但是秦拥有的战马数量绝对不会少于六十万匹。
很多人可能不太了解战马是什么,以为每一匹马都能成为战马。可事实并不是那么一回事。不是每一匹马都能成为战马,大概四到五匹马之中才能出现一匹战马,概因成为战马需要足够的耐力、负重能力,除了这两个前提之外,成为战马还需要能够被训练成拥有懂得骑士指令的灵性、不怕喧哗、敢于冲击等等很多的特质。
要是说在什么时代华夏民族能比较方便的组建起一支骑军,那真的是以两汉之前最为方便,而这个时候还没有所谓的“蛮荒之地”的说法,不但是秦国内部还有半游牧状态的秦人存在,连带赵、燕也有,草原对于华夏民族来说并不是无法利用的土地。更加令人欣喜的是没有“故土难离”这种根深蒂固的思想,更无“父母在不远游”的想法,该时代的人眼界虽然不开扩却不缺开扩精神,这也是“中央集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未深入骨髓的体现。
吕哲有做过很隐晦的调查,虽然不保证靠谱,但是封建模式的社会体系绝对是扩张性最强、侵略性最足的一种体系。
要是以分封模式在草原划出一块又一块的地皮分封诸侯,那么一个又一个封臣绝对会想方设法地在草原站稳脚跟,毕竟那是他们“自己的地皮”,由不是“奴隶主”的“所有地”,只要环境不是差到无法生存,封臣就会拼命地努力建设。
相应的,不但是草原可以以分封模式来试图长久占领,任何一块地皮都可以使用分封模式来达到“开枝散叶”的目标,不过前提是中央政权的“头脑”不怕某一天这些封国灭掉自己。
“骑军?”吕哲眉头一挑看向了说话的项梁:“项梁公问的是会猎之上的那些部队?”
项梁问得并不突兀,他是假设了一个背景,这个背景就是军队开到秦与齐、燕、赵三国开战的战场,吕、魏、韩、楚要参战的话应该怎么来分配,那么自然是需要了解阵营内的兵力分配和兵种优缺点。在问出吕哲军的骑兵之前,项梁已经先介绍了项氏子弟兵的装备情况和最拿手的战法,详细说明各支楚军能够担负起什么样的责任。
作为同一个阵营,哪怕这个阵营是临时性的,确确实实是要互相沟通一下,以免在爆发战事的时候出现无法协调的情况,项梁已经开诚布公的说出楚军的情况,吕哲若是藏着掖着自然是会被觉得没有任何合作的诚意,所以不得不说项梁挑选的时机拿捏得相当不错。
“就如诸位在会猎时所见,本侯麾下骑军可以冲锋肉搏、可以进行骑射,对付步军有着天然的优势。”吕哲自然是不可能全面介绍,思考着措词:“若是拿个比方,本侯麾下将近二十万的骑军作用与之战车部队相当,在某些方面比战车兵拥有更强的机动性,没有战车兵诸多的限制,亦是不需要保养的诸多事宜。”
什么马镫、马鞍,连带正在研究的马蹄铁,吕哲自然是一个字都不会说,也没必要去说,因此项梁想要更渗透的研究时,吕哲眼神变得无比的锐利。
哪怕是再好的盟友也没有人会拿出全部的底牌,无论在什么时代这点都是通用,项梁竟然急切到不顾这个规则打破沙锅问到底,可见对吕哲军的骑军是多么迫切的想要了解。
其实吕哲有一个错误的理解,在春秋战国时期单边马镫早就出现,那是少数的贵族想要能更轻松的爬上马背。
不知道因为什么原因,可能是没人想过既然单边马镫能借力为什么就不设立双边的马镫,也可能是有人“高瞻远瞩”地认为马镫的出现更有利于游牧民族因此才没有发明出来。
不过说实话,哪怕真的是有个别人认为马镫的出现将会使游牧民族解放出双手,那也不会是全部的三缄其口,该是有那么几个不开眼的家伙发明出来。因此说什么高瞻远瞩基本是不可能,那么只能说人的思维固定化,还是那层“薄纸”没有被捅破?
重复过几次了,想要永久的保持秘密不被洞察不可能,但是尽量掩盖总能拖延秘密过早被洞悉的时间,吕哲对于项梁的不开眼给的回应是严峻的脸庞外加锐利的眼神,这么一来哪怕项梁是多么的迫切也只能消停下来。
“楚国现在拥有的战马数量不足二万,那个秘密对你们没有任何好处。”吕哲不悦地说。
项梁拱手致歉,然后又问起大军该在什么方位驻营的事情。
慎离秦与齐、燕、赵三国的交战地点是差不多五十里,普通的行军姿态需要大概一天半的时间,吕哲他们集中推进一天,到离交战地点大约二十里的时候已经能遭遇齐、燕、赵三国联军的外围部队,这些联军部队在发现有将近六十万满是吕、魏、韩、楚旌旗的军队向战场的时候,他们的选择是离这支开进中的部队越远越好。
“再行进五里,离交战地点十五里外筑营。”吕哲说的是筑营不是驻营,以前已经有解释过这两种驻扎的不同之处。他又说:“项梁公以为该采取什么样的筑营布置?”
项梁掩去因为过度询问吕哲军机密而出现的尴尬,心里对吕哲这个兵法大家能开口询问怎么布置感到骄傲。他寻思了一下,问:“那就看吕侯是抱着什么样的目的前来。”
“呵呵。”吕哲轻笑了有一会,最后莫测高深地说:“你说呢?”
第五百五十五章:秘辛(下)
还能是什么目的,能安静地看戏那就安静地看,到了有机会全面歼灭双方的时候吕哲也绝不会手软,现在的问题不是吕哲要怎么干,是秦与齐、燕、赵三国会让吕哲去干什么。``x。
对于吕哲来说,秦若能惨胜是最好,双方僵持着也蛮不错,齐、燕、赵三国惨胜可以接受,若是联军大胜那姜氏绝对无法接受的事情。
秦国不能亡,至少是吕哲各项发展都平衡起来之前绝对是亡不得,要是在吕哲无力抗击天下之前秦亡了,吕哲创建的势力在这一代灭亡虽然不可能,但是肯定是会形成长久的隔江对峙,那么南北朝就要提前到来了。
错了,或许没什么南北朝,毕竟匈奴也会南下,齐、燕、赵三国等于是被吕哲和草原胡人夹着打,吕哲打得凶一些齐、燕、赵三国就要被匈奴从后面捅刀子,可能演变成齐、燕、赵被游牧民族所灭,然后出现南宋时期的格局;匈奴要是打得凶猛,吕哲过江北上占领地盘,要么是提前爆发类似于西汉刘彻的格局,要么就是北宋时期的形势。
吕哲平推齐、燕、赵三国之后再追亡逐北?没有任何一支势力(国家)能长久打仗的,哪怕是财政和粮食能够维持,军队总会有损失的吧,损失了总要有兵源补充吧,而一个人从孕育到可以成为战士要多久,至少十七八年是不是?
以五百万的人口去打完中原,很可能会接收列国的黔首达到千万左右的口众,但是其中有一半人口是对吕哲拥有敌意很难成为兵源,地盘扩大了烂摊子也更多,以这种现状继续跟匈奴展开战争,说句不违心的话,吕哲能有三成胜算都算高了。
经济发展、农业发展可以使用特别手段来增速,可利用人口的增长却是需要鼓励生育和小孩成长为大人的时间。吕哲对这些认知还是比较透彻,因此从未想过过早北上,最佳的时间表是一步又一步平稳的向北,每攻占一块地盘就稳固下来消化,同时让北边的国家不过度削弱到对草原胡人没有任何自保能力。
这样的时间表大概是会在十五到二十年之间,在这段时间之内吕哲尽可能的向南开扩,将内河水军发展成海军,向大洋寻找新的资源用以本土的发展原料需要,那么二十年之内依靠吕哲对科技的重视,开金手指指点出火药制作。再来发明出火绳枪什么的玩排排队枪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现在少量的钢材都被玩出来了,吃透冶钢技术增加产量再来研究出钻管技术弄出枪筒真的不是太难,所欠缺的只是那个思维而已。
五十八万大军在秦与齐、燕、赵三国交战地点十五里外筑营,几乎是大军开始分布开筑营,秦、齐、燕、赵的使节团立刻就过来了。
秦国的来人是董翳为首的一帮人,这点让吕哲感觉有些奇怪,秦国不缺文士怎么让董翳这么一员武将一直在交涉?稍微一想也就琢磨透了,想必董翳是赵高那一系的早被秦国众臣们洞察。赵高为吕哲的翁丈,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