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唐太宗 >

第195章

唐太宗-第195章

小说: 唐太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靖自从与李世民接触以来,李世民每每皆是和颜悦色,从没有如此疾言厉色的时候。他抬头观察李世民的神色,只见他脸色铁青,十分动怒,遂跪下奏道:“此次会战皆在夜色中进行,将士们趁乱收起一些珍宝,那也是有的。陛下,臣后来在军中严令,让将士们主动上缴,并造册登记,算是弥补了一些过失。”

“中土这些年输往突厥珍宝无数,缘何仅有区区五车运回?”

“颉利这些年为收买其他部落,已出珍宝无数,所剩亦寥寥无几了。”

“你还敢强辩?”李世民一拍案子,恼怒更甚,“这件事儿若是长孙顺德、尉迟敬德等人为帅放纵而成,尚情有可原,然发生在你李药师的治下,太不应该。你身为兵部尚书,又是此战的主帅,天下皆知你治军最严,然偏偏发生了这件事儿。朕少一些珍宝并不可惜,最为痛心的是因此坏了我军的规矩。朕读过你那三卷兵书,其中开篇说道‘驭军之法,以严格为要’,你的这番言语,难道仅仅让别人看的,而自己却另做一套?”

李靖见李世民动了真怒,叩首道:“臣知错了,请皇上降罪处罚。”

李世民依然慷慨激昂:“朕不罚你!你今日回府,将你那三卷兵书好好温读数遍,静思其过。”说完,他拂袖而去,将李靖晾在当地。

颉利那晚乘千里马带领数人逃出碛口,向西面逃去。他思来想去,感到四面楚歌,无处落脚。北面是薛延陀、回纥等部落,正西面是西突厥,东面、南面已成唐土。他想越过陇西,去投奔与大唐为敌的吐谷浑。行到半路,忽然一拍脑袋,骂自己:简直弄昏了头,怎么把阿史那社尔给忘记了?

阿史那社尔是处罗可汗的次子,是颉利的侄子。当初处罗可汗主政时,将其派往灵州之西北建牙,其部落有五万余家。颉利继承处罗的汗位,阿史那社尔与其来往不多,独力发展,倒是相对安定。

颉利在此惶惶然之际,决定先到阿史那社尔那里安身,然后相机说动阿史那社尔去投奔吐谷浑,也算有了一些与吐谷浑结盟的资本,再徐图发展。

不想阿史那社尔另有打算。他近两年来日益感到唐朝的强大,驻守在灵州的任城王李道宗和行军副总管张宝相日益向北挤压,使他感到处境越来越窘迫。眼下颉利独身逃此,则昔日强盛的汗国不复存在。阿史那社尔深知自己今后有被灭和投降两途,比较起来,及早出降还能全其部落。若降于薛延陀、回纥、吐谷浑等部落,只会落下被奴役的命运。而大唐素来心胸宽阔,对待异族并不歧视,使他坚定了降唐的信念。一日深夜,他令人绑起颉利,然后亲自押送,前往长安去见李世民。

李世民见阿史那社尔来降,顿时大喜,授其为左骁卫大将军,让其部落仍然居住在灵州之西北。对于颉利,李世民却是另外一番手段。

李世民这日登上顺天楼,楼内摆满了各种珍奇文物,奢华至极,其身边随侍有房玄龄、长孙无忌、萧瑀、陈叔达、王珪、温彦博、魏征等人。李世民入楼后坐定,让唐俭去唤颉利。

颉利无精打采上了楼,只见他神情委顿,失去了以往的跋扈飞扬之色,见了李世民赶忙屈身行礼。

李世民说道:“免礼。颉利,我们自便桥盟约之后,算来近四年时间。遥想当初你号称百万精兵,缘何败亡如此之速也?”

颉利低头不答。

李世民手指楼内珍宝,说道:“颉利,朕今日见你并非满心喜欢,心中其实很替你悲哀。这些年,你从中土索走多少珍宝?然珍宝没有穷尽的时候,你看,这里还有满楼的珍宝,可惜你再也拿不走了。你眼中只有珍宝没有其余,这正是你将偌大一个汗国折腾得覆亡的原因。”

颉利嘟囔了一句:“你们中土有句话,叫做‘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到了现下这个地步,我无话可说。”

李世民立起身来,义正辞严斥责道:“你无话可说?朕却有话说。你即位时间不长,却犯下了五项大罪:一者,你藉父兄之业,不思创业,不思守成,反而纵逸淫虐,此为你亡国的根本原因;二者,你数与我国相盟,动辄违背;三者,你恃强好战,暴骨如莽;四者,你纵骑毁我庄稼,掠我子女;五者,前时我宽宥你罪,意图存你社稷,然你拖延不来。此五罪仅犯其一,即可将你斩杀。”

颉利被解入京城之后,自知罪过太大难逃一死,早已麻木不仁。他听了李世民的话,心里并不害怕,淡淡说道:“我有罪当斩,并不乞求活命。唯我那些流离失所的族人,请求陛下妥为安顿。”

李世民心中暗暗赞道:颉利说出这番话,还算有点硬汉本色。他又复坐下,缓缓说道:“你知罪就好,然朕并不斩你。知道为何吗?你自从渭水便桥盟约之后,并未大举入侵,使我边境保持相对安定。仅从这一点,朕就免了你的死罪。”李世民口里这样说,心里却不这样想。他所以免了颉利的死罪,有更深的用意。颉利虽暴虐失尽民心,然他为东突厥大汗多年,许多突厥人依旧视其为首领。若将其斩首,势必引起突厥人的心绪波动,弄不好还要出乱子。

颉利原来抱定了必死之心,闻听李世民免了自己的死罪,毕竟有求生的愿望,禁不住流出了眼泪。

第二日,李世民授颉利为右卫大将军,并拨给住宅,留住京城。

李世民将李靖晾了数日,方才单独召见。李世民此时颜色稍和,言辞也很亲切,他说道:“上次那件事儿,朕让你思过,可有什么结果?”

李靖顿首道:“陛下那日责臣,很是应该。臣御军无法,使皇上蒙羞,唯望皇上降罪。其实皇上的心意,处罚并非首要,是想让臣从心底里觉悟,以从严治军,使大唐之军成为纪律严明之威武雄师。”

李世民微笑道:“药师兄这样说,朕心甚慰。你御军无法,确实有罪。然朕这些日子细细想来,隋朝时史万岁大破达头可汗,而隋文帝却有功不赏,反而因其他小罪将其斩首。朕却不然,今天要录你之功,赦你之罪。”

李靖顿首道:“谢陛下宽宏之恩。”李世民又道:“还有一件事儿。如晦逝去,尚书右仆射的位置就空了下来。朕这些日子思来想去,觉得你是最佳人选。你文武全才,还需到如此重要的岗位上为朕办事。”

李靖连连推辞:“臣现为兵部尚书,已感觉吃力。尚书右仆射总理军国大事,职责甚重,臣没有经验,恐怕难以负担,请陛下另择他人最好。”

“药师兄,记得你以前说过,人非生来就会打仗。同样,人非生来就能理政。我心已决,你勿再推辞。至于兵部尚书一职,我想让侯君集继任。魏征曾说过侯君集有相者之才,也该让他历练一番了。”

李靖听到要授侯君集为兵部尚书,他张嘴想说些什么。然想了想,话终久没有出口。

李世民察言观色,问道:“药师兄莫非有什么话要说吗?侯君集能否胜任兵部之事?”

李靖斟章酌句:“侯君集跟随陛下多年,还是有相当才具的,应该能胜任兵部尚书一职。只是……”

“药师兄莫非有什么难言之隐?对了,我让你经常教授侯君集用兵之法,可侯君集前些时向我埋怨你并不全授。由此来看,你们两人之间并不是十分和谐,你教授时未尽全力,则责任多在你了。”

李靖听说侯君集背着自己告御状,颜色未改,淡淡说道:“侯君集所言为实,兵法中一些隐微之处,臣确实未加教授。现在中原无事,臣之所教,足以制四夷。他想求尽臣术,是否心中有隐微之处呢?”

李靖的话说得委婉,然李世民能听出来这样的含义:侯君集心存异志。

但李世民压根就不往这方面想,哈哈一笑道:“人若溺于一事,往往求深穷究。侯君集这样说,也在情理之中,还是药师兄多心了。若依此推理,药师兄识军机之隐微,莫非也心存异志吗?哈哈,我却从来没这样想过。”

李靖躬身道:“陛下明察秋毫,臣万万不能及。”

“嗯,此事就这样定了。如晦临终之前,还念着安顿突厥之事。药师兄,你及早到任,我们还要好好把这件事儿议一议。”

数日后,果然一纸诏书授李靖为尚书右仆射,侯君集为兵部尚书。这日,李世民来到政事堂,与众宰臣们商量安顿突厥之事。他们刚刚谈了几句,李世民觉得人数太少,不能听到广泛的意见,遂让人去唤身兼学士之人。

人们得知今日的议题,觉得事关重大,先是沉默片刻。

李世民让温彦博搬来一沓疏奏,随手翻检了一下,说道:“如何安顿突厥,已迫在眉睫,一些臣子已想到此节,纷纷上疏陈述个人意见。这里面,李大亮、窦静、李百药等人说得比较全面。温卿,你择要给大家读上一读。”

颜师古现以中书侍郎兼职学士,他仔细听了疏奏中的意见,首先说道:“陛下,臣以为李大亮、窦静等人说得有理。想那突厥之人豺狼心性,饱则飞去,饥则附人,恍惚来去无常也。臣以为可使他们仍居漠南,但要分散其部落,以弱其势。对其中族群较大之酋长,可以妻以宗女,以固其心。”

房玄龄当即不赞成:“颜先生此话,又走到老路上了。当初隋文帝就是这样做的,结果呢?成就了一个强盛的东突厥汗国,为祸中土数十年之久。今天若继续这样做,焉知数十年之后会不会又出现一个汗国,这就为后世埋下了隐患。”

群臣连连点头,觉得颜师古所言不为高招。萧瑀说道:“戎狄之性,犹如禽兽。其穷困之时,神情哀怜,像隋文帝不能察其本性,拨出富庶之地让其居住,以致酿成大祸。玄龄说得对,这样的事儿今后不可再为之了。”

颜师古仍旧不服气,他起身走到放有奏疏的案前,从其中取出几本,略略翻了一下,说道:“这些奏疏经过中书省的时候,我逐本翻阅,见其中大部分人的意见,要将这些突厥人尽数迁入中原,分其部落,使他们散居各个州县,然后教之以耕织,化胡虏为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