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之钢铁基地-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次就离开护卫队,听明白了吗?”
“听明白了。”稀稀拉拉的声音响起。
“声音太小,全体扣除一百个铜钱!再回答一次!”
“听明白了!”声音震天,原来这就要扣钱啊,原来教官的权利这么大!今后一定要小心一点,一个铜钱也不能再少!乐非心道。
“现在我宣布训练计划,每天早上六点起床,五公里越野,七点半早饭,八点列队训练,中午十二点午饭,下午战术训练,六点晚饭,晚上文化学习,九点睡觉!”
我的乖乖,一分钟也闲不下来,而且一天三顿饭,这位吕梁队长还真有钱,自己从小到大一天就吃两顿,有时候只有一顿稀的。还要学文化!天啊,老天对我不薄,终于可以学文化了,同村里就一个文化人,那岂不是自己也厚也是文化人了!在这里真是不错!
乐非对这里的好感只持续了一天,就感受到了一天三顿饭和学文化的代价——呈一字队列站齐!“砰”的一脚踢在乐非腿上,你知不知道什么事一字队列?乐非还真不知道,但不敢还嘴啊,怕扣钱!向左转!“砰”又是一脚!被子要叠的整整齐齐,平四方、侧八角,苍蝇上去劈叉、蚊子上去打滑!“什么是劈叉?”“砰”提问首先说“报告教官!”“是,报告教官,什么叫劈叉?”“砰”乐非被踢了一个一字马,“看见没,这就是劈叉!”
我的天啊,教官太狠了,乐非都觉得坚持不下去了,跑步越野什么的还好说,就是数不清的规矩要人命。好在吃得好才让自己坚持下去,吃的真是好,米饭管够,一天还有一顿肉,幸福的生活从此开始了。
“首长,棉纱厂传来消息,第一匹棉布马上就要出来了。”
“快走,去看看!”
棉纱厂经过近一个月的建设应经初步完成,工人们经过培训后进入岗位,在基因人的指导下开始生产。吕梁还没有到厂房,就听见里面传来巨大的欢呼声,进去后发现吴石敏捧着一匹棉布激动的热泪盈眶。
别人不能体会到吴石敏的感受,自己在与外国商人打交道的过程中吃了多少亏,损失了多少钱!都是因为掌握不了生产环节,只能被动接受洋人的价格,现如今终于有自己生产的棉布了!
“吕梁,你快看,是真的棉布,不是手工纺织出来的棉布,也不是洋人的棉布,是我们用机器织出来的棉布啊!”吕梁将吴石敏请到办公室,倒上茶叶,吴石敏喝了一口后才恢复过来,笑着说道:“让吕先生见笑了,老朽刚才失礼了。”
“老爷子,高兴地时候还在后面,咱们的棉纱厂初步建立,工人们不熟练,机器也没有磨合好,技术工人太少,再加上机器偏少,能生产的棉布产量不是很多。现在安装的纺织机才五百台,只用一台蒸汽机就足以保证运行,纱锭才三万五千枚。据我所知几年前成立的湖北织布局规模就比我们大几倍。等我买来足够的机器,再给工人们建立工人夜校进行培训,那时我们的产量就会达到很高的程度。到时我们再增添机器,扩大生产,将整个广东的棉布销售都掌握在手里。”
吴石敏知道那个情况很难实现,但还是被吕梁说的激动不已,现在他才算是彻底相信了吕梁,整个工厂自己一分钱没投,就出了地皮,这让他有些不安。
“五五分成是否不合适?老朽只出了地皮,占一半的股份有些不妥。”
“说好了就不会更改,老爷子就等着数钱吧!对了,老爷子,我们的工厂需要个名字了,还请吴老爷命名。”
吴石敏赶忙摆手,最后老爷子推脱不过,沉吟一下道:“何不叫自强棉纺织厂?”
第六章销售狂潮
近代中国棉纺织业开展较晚,十九世纪七十年代至九十年代洋务运动举办的轻工业时期,纺织业开始兴起,在引进外国机器后先是缫丝厂、轧花厂的开办,之后是小型的纺织机器制造厂,最后才是呢绒纺织和棉纺织业的兴起。1889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建,有纱锭35000枚,布机530台,是中国设立机制棉纺织厂之始。此后,中国自办的棉纺织厂在沿海各地相继出现,到1911年已有纱锭83万枚,布机2000余台,初步形成中国棉纺织工业的生产规模。
开办一家上规模的棉纺织厂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而且需要的时间很长,但这些都不是制约自强棉纺织厂的因素。生产所用的机器、厂房需要的建筑材料、开工需要的原材料都由钢铁基地提供,只需要一些人工即可,成本低的可怜。而机器的安装调试、工人的培训都由基地提供的专业基因人负责,边生产边熟悉流程。自强棉纺织厂甚至可以二十四小时开工,绝对不会出现原材料缺乏的问题。对于这个时代来说,自强棉纺织厂具有无与伦比的强大竞争力。
海丰县城主大街上,一大早吴老爷家的棉布店锣鼓震天,鞭炮齐鸣,引来无数围观者。
“郝掌柜,你们店这是搞什么名堂啊,一大清早,这么大阵势!”一位与棉布店郝掌柜相熟的人问道。
“董掌柜,你且稍安勿躁,一会咱们家吴老爷亲自过来主持发言。”郝掌柜对董掌柜拱拱手说道,其实两家算是竞争关系,都是开的棉布店,但董家根子在惠州,人家也是大乡绅,不比吴家差,因此两家的棉布店得以共存,谁也不敢吞并谁。
吴石敏站到棉布店门前的石阶上,对着围观的众人大声说道:“各位乡亲父老,吴某的棉布店今天新上棉布五千匹,质量可靠,价格低廉,欢迎各位赏光,前一百位购买的顾客享受本店五折优惠!”
董掌柜大声叫道:“吴老爷,这怎么行,不能随便降价啊!”吴老爷拱拱手说了声抱歉,然后转身回到里间,这个董老三还真当自己是个人物吗,他董家把手伸到咱的地盘来还这么嚣张,这回看我挤兑死他!
还真是这样,吴家的棉布店表销售的棉布洁白光滑,绝对是上乘棉布,一匹布的价格竟然比洋布低三分之一,这不是白送吗?吴老爷开恩不赚钱啦?围观的人群首先享受到了优惠,看到棉布的质量和价格后立刻疯狂购买,过了这个村就没有那个店了,不管是不是吴老爷开善心,先抢了再说!谁都没有把这件事和吴老爷开厂子的事情联系起来,时间太短了,那厂子是一个月就能办好的?
消息很快传遍县城,甚至向周边的乡村扩散,棉布店一整天都在忙碌之中,五千匹棉布被一抢而空,吴石敏从厂里紧急调配一批棉布,保证店里没有缺货。晚上吴老爷拿着郝掌柜递过来的账本喜笑颜开,一天的净盈利超过了三百两,绝对的暴利啊,自己家族投入的资源少得可怜,回报可以说百分之五百的。这吕先生的大腿一定要抱牢,人家有后台、有资本、有技术,还有能力,以后肯定还有好处!
第二批三千台织布机、二十万枚纱锭,这样的规模在广东地区也算是大型企业,能够与自强媲美的棉纺织厂得说是上海机器织布局、湖北织布局,上海官商合办的华新织布新局等大厂。但其成本不能与自强相比,比如说上海机器织布局创始于1878年,经过十二年的努力,终于在1889年12月试车,因此自强的能力是超越时代的。
要不怎么说吴老爷英明呢,这会自强棉纺织厂正在基因人的指挥下扩建,有了之前的经验厂房建好后机器很快被运进来、调试好后即可开工。这回工人招收吴老爷下了大力气,自己的佃户多得很,刨地能挣几个钱?赶紧来厂里做工!好在广东接触西方早,商业意识浓厚,对打工经商并不排斥。
自强棉纺织厂火热建设,吕梁这边也没有停下,除了训练护卫队之外,第二个打算已经做好——他要把惠州所有的乡绅、大商人、官方全部拉进自己的工业圈子,打造一个牢固的基础,因此他决定拿出染色技术设备、钟表技术设备等轻工业技术设备,相信通过自强厂的表现和吴老爷的现身说法能够打动他们。自强厂崛起的时间太短,地方也算偏僻,还没有引起这个时代的大鳄的注意,吕梁要尽快的夯实基础,到时候拥有和那种大鳄对抗的本钱。
惠州的乡绅、商人和官员其实是一体的,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整个国家都是这样。吴老爷的事情其实都关注到了,派人查看一下,棉布果然来自他的工厂,不到三个月吴石敏是怎么做到的?这棉布已经铺满了惠州府,正在向其余地方扩张,到处都是自强棉布的身影,而且质量非常不错,价格比洋布都低,他吴石敏怎么建成的工厂?
正在疑惑时一个帖子分别送到了那些人的府上,约某某某几月几日到惠州大酒楼一叙,共商发财大计,吴石敏。
收到帖子的众乡绅不约而同的来到了董家的宅邸,这惠州除了吴家就是董家最有势力,而且都是以经营棉布生意为主。几个大老板先碰了碰头,“昨天收到吴老爷的帖子,说是去大酒楼聚一聚。”
“我也收到了,”“是吗,我也是”众人都点头示意收到了帖子,“吴老爷的棉布店最近可是日进斗金、羡煞旁人啊!”
“我知道,他吴石敏在老家开了一个什么自强棉纺织厂,好家伙,我派去的伙计回来说那厂子比广州那边的都大,隔着老远就听到轰隆轰隆的声音,说是蒸汽机,真是气派,你说吴老爷拿来的银子和门路搞那么大的厂子?咱们能不能参上一股?”最后这句话才是众人聚会的原因,都眼馋了。
董家家主是一个年过六旬的老翁,从去年冬天开始卧病在床,不能理事,接待众人的是他的大儿子董惠昌。“董老爷,吴家这么嚣张,董家难道一点都不着急吗?”看董惠昌端坐一旁,只是看着别人议论并不说话,有人憋不住了。
“各位,吴家广下请帖,是个什么意思并不知道。那个棉纱厂是个下单的母鸡,咱们想参上一股还得看吴家同不同意啊。要我说参股的事情不一定能成,吴家势大,底气足。”董惠昌说道。
“咱们一起提出来,他吴石敏能得罪惠州所有的乡绅不成?”众人都摇头,吴家还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