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1451之争雄欧陆 >

第84章

1451之争雄欧陆-第84章

小说: 1451之争雄欧陆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八月十五,暴民益乱,自相攻打,抄家劫掠,遂至当夜大火,几无生者存还。尸体随顿河飘入亚速海,乃至渔人捕鱼后从鱼肚中掏出人手指骨焉。’。

    后人看这段历史当然是十分疑惑的。为什么就会自相攻打?为什么就起了大火?一起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扔进了塔纳城的火焰中毁尸灭迹了。

    说起来,这是最近在赤州掀起来的大型运动。

    从小吏到魏阳等级的官员都希望整理国内官职、爵衔。好让他们不会出现一个殖民局局长要去一个小衙门点卯的尴尬境况。

    秦苍也认识到了官职混乱的情况,于是和一群台阁商量起了规划。

    新海城的一夜大火焐热了秦苍的内心。

    何不把这次的官制改革扩大化,推行到地方上呢?

    于是关于塔纳人民不通王化、冥顽不灵以至于自取灭亡的一百零八条罪状就被邮政局紧急发送到了各个府县的衙门。不过反应各有不同。如杨阔宇、汤茂这样的官员当然是训斥手下人,严格执行宵禁政策和政务公开(部分)政策。保证不会出现秦稳当那样的失误。要知道秦稳当和秦福生两个人都是王族,秦稳当可以大屠杀,秦福生可以练兵上万推着火炮到处打,他们不行。

    这其实也涉及到了内外之分的关系。

    相比之下中央和地方关系如何界定是比照前次的界定更进一步的进行了规划。

    本土和外卫被通过政令的方式规划了出来。

    本土的府县有:龙兴府、翰墨府、西山府、平南府和独立城市巴赫奇萨赖。基本上全是克里米亚半岛上全是克里米亚半岛上的府县。这些地方已经被汉人治理的非常纯熟,当地人十有八九也成了汉人的一员。尤其是柳玉京在强推道教,并且把长生天、佛教的一些内容杂糅进道教之后,鞑靼人投入道教的规模十分庞大。另外希腊人的变性大,投入道教的人也非常多。整个克里米亚半岛有足足近四十万人,其中有六七成已经是道教信徒了。

    本土的府县衙门以保境安民为主。所以管理机制健全,人手不多。府县官员们的权力主要以各级政事为主。并且官员的兵权受到了严格的限制。就算是府尹也只能调动府县衙门的几十个三班人员。

    外卫的府县有:金涛府、建邺府、壁邺府、黑金府、顿河府和班河府,另外临海府也被列入了进来。外卫的府尹们权力就非常大了。如金涛府的秦福生聚起了上万民兵,上个月还和摩尔达维亚公国的边民大战一场,斩首上千。所有的外卫府尹拥有组建军队、调集兵马的特权,并且在税收上有很大的优惠。移民、物资调动也以这些地方为主。如果外卫能够在保护本土、损失不大的情况下拓土边疆也会受到嘉奖。

    但是这些地方情况复杂,甚至很多地方荒无人烟。外卫的府尹就需要自己思考一下如何发展了。像张琦那样从秦苍手里骗人口也不失为一招好策。

    本土税收六四分,外卫税收四六分也写进了第一道命令里。

    这份诏令随着谴责塔纳人不忠不义的公告传发到了金城县的时候,陈子轩捧着这份诏令泪流满面,原来。。。。。原来我还有这么大的权力吗?他一直以为自己是给这五千人来当牛做马的。五千人的吃喝拉撒全都管,他一段时间都快写下‘俯首甘为孺子牛’了。

    这也涉及到行政、立法和司法的分权。

    秦苍再独裁,也不能被猪油蒙了心,就把权力合并在一起交给官员了。

    尤其是司法和行政,这是绝绝不能放在一起的地方。古中国立法归上,但是行政和司法一直是模糊不清,由县官全权管理。想想一个县官不但要收税,还要管行政,又要清点刑名,最后只会造成又一轮的权力转租。

    没错,绍兴师爷满天下代表的就是清代的一轮权力转租。读死书的新科进士们尤其是在刑名和钱粮,以及行政三个方面从书里学不来,偏偏出来了就是做这个的。于是师爷就出来了。帮东主和地头蛇讨价还价,帮助断案,清理府库,这都是师爷们做的。

    秦苍要分权,就要从这方面既尊重传统,又符合实际。

    本土可以分得清楚,外卫又怎么能这样给他们套嚼子呢?

    这第二道命令里,就写着地方官员如何分权力。

    传统的三班六房被拆分出来,和府县官员一起拉了出来排位置。

    譬如一县:

    县令是正七品官,月薪三十海佩伦金币。主要的任务是负责地方行政建设,总而言之就是顺着中央的设计图,在地方做工程师。行政官。

    县丞是从七品官,月薪二十五海佩伦金币。主要负责一县安靖,衙役、判罚都要由他来任。是司法官。

    主簿是正八品管,月薪二十海佩伦金币。主要负责征收赋税,是直属于各级征税局的官员。啊对了,征税局最近也改名了。

    这是主要的正牌官员。

    另外原先的吏员吏房也被挖了出来,纳入官员之中。所谓官吏一体,官绅一体。以防大汉出现如明清一样的地方苛政。

    三班六房的体质已经拆的差不多了。

    三班基本不变,因为皂班管内勤,快班管办案,壮班就相当于武警。这是直属于县丞的地方管理系统。基本上一个县有上百人的三班。其中壮班定额是七十人(对本土来说)。

    六房转变为了吏房(官吏)、民房(民政)、税房(税收)、礼房(学校)、刑房(诉讼、监狱)、兵房(后勤、兵事)、工房(基建)、商房(管兴商事)、殖民房(有则设,无则撤)、邮局分部十个衙门。

    还有一章,写得慢,各位多多包涵。手机用户请浏览阅读,

 第135章 53新政(二)

    当然,县里面也只是这些。

    邮局分部还要分管地方的驿站,这部分中央和地方一起贴钱;另外还有税关的看守,这是税房负责发薪水的,但却是属于府里面统一规划;户部专职民事,分出税房是为了清净;兵房和刑房不但受县丞节制,还要归属府里和中央直线监察。十个衙门里有的属于县令管,有的属于县丞管,税房专属主簿管,邮局分部又是全国一盘棋。

    所以地方上已经乱成这样,严重影响到了行政效率。不改也是不行。

    同时还有两个系统在第三道命令里出现了。

    第一个是公议。现在官方的正式名字是乡校。也就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地方人民议论发声的地方。每个镇子和每个村都要组织乡校,各级乡校层层组建,然后止步在乡一级,然后乡校与税房直接挂钩,负责税收比对,摊派。同时还要与户房沟通,梳理地方政事。这就是议会的用处。

    当然,甩锅的时候也是背黑锅的主要地方。谁让是他们提出的建议呢?(笑)。

    第二个是监察系统。这个当然是和司法一样,都是分离的。

    县里面的司法和兵事虽然不是分开的,但是不代表以后不分。事都要一步一步来。

    监察系统很意外的被委身于地方上的乡校。乡校们的评价代表着官员们的升迁滚蛋,这也是以民制官的另一个好处。同时不只是乡校,地方的初等学堂也负有一部分的责任。这是属于国子监的内容。

    另外第三道命令里也包含了另一部分的内容。

    漕运、湖泊河道、税关等内容也一一定下。

    漕运主要指未来的第聂伯河以及其他大河的漕运内容,湖泊河道、税关等也大差不差。这些东西都归府一级的规划之中。

    而府的官员主要有府尹(负责民事,但也要总理大政)、布政(府尹的民事助手)、提刑(刑名司法)、按察(检查官员)四个衙门组成。

    多出来的按察主要负责各地的乡校意见梳理,在评判官员升迁和官员失格上下功夫。

    另外府的附属机构除了漕运等之外,正牌的三班十房升格为三衙十所。算是升了一级。

    于是剩下的梳理就到了中央。

    中央怎么算?

    这是一个很困难的过程。因为中央最是麻缠。

    首先是大汉采取内阁制。这是一个非常好甩掉皇帝黑锅的体制,并且也很适合提高行政效率。

    内阁入阁主要由皇帝(未来的)挑选,并且也要公认才好。

    然后中央的各种事权也开始全部规划。

    往日孟卓彦总领的日子一去不复返。

    在中央上,大汉主要向宋代制度看齐。入阁的都要加参知政事的头衔,首辅加中书门下平章事。

    首先剥离兵权。这个是对外以及对国家兵的权力。兵部归入枢密院之中。枢密院首为陈翰林,正二品,加参知政事衔。

    然后便是办事的机构设置。

    内阁之下,设中书门下省(负责提出规划、审计规划)和尚书省(执行)。

    中书门下省又主要向上承接,有审计院(大家都懂)、规划院(主要负责整理规划)、铨曹院(官员审计提迁)和监院。

    尚书省则比较多了,吏、户、礼、刑、工外加税部、商部、教部三个正部共八部。然后是邮局、殖民局等外挂的局子衙门。局子衙门实际上是绕过尚书省向上负责的。

    之外还有御史台、大理寺、都察院、钦天监、国子监、鸿胪寺、宗正寺、太常寺一共八个直属于内阁的单独衙门。

    御史台与地方的按察是一条系统,属于官员上的检查;钦天监负责天文和农业历法规划;国子监是教育,下属高等学堂和初等学堂,最近在办中央国子监的直属学校;鸿胪寺则与礼部有交叉联系,礼部负责外交和礼仪(地方上的则归属于教谕,负责教学),鸿胪寺负责来宾、使节的安置,实际上是个清汤衙门,主要官员在礼部做副官。

    还有大理寺和都察院。前者负责进行司法执行,后者负责立法审法和事后司法检察。

    以及宗正寺和太常寺。宗正寺不用说,秦苍和秦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