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8章

残明-第8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克凡笑道:“没想到三哥也看上兵书了,引经据典,头头是道。”

    “昨天晚上看了一宿的《练兵实纪》,受益匪浅。战阵厮杀千变万化,整军练兵更是一门复杂的学问,以前我还是小瞧武人啦!”汪晟感慨道:“就拿你选兵的标准来说,不但专挑老实健壮的乡下人,还都是横石里本乡本土的子弟兵,打起仗来自然同仇敌忾,相互拼死救护,在这一点上,恐怕连戚帅都比不上你。”

    汪克凡微微一笑,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以同乡血缘为纽带控制军队,是封建时代最有效率的建军方式,这些新兵大都是汪家的佃户出身,忠诚而可靠。

    “以同乡血缘关系组建军队,有很多好处的,比如将士间的沟通更顺畅,配合协调更默契,隔绝明军中的各种不良风气,令行即止,指挥得力……”

    中国古代的战争史中,充斥着大量军营被夜袭的记录,这和指挥官的军事素质关系不大,而是古代旧式军队的组织结构造成的,管理方式粗放,不重视战术和操典细节。

    汪克凡不会造水泥步枪,也没有“支部建在连上”的指导思想,不可能凭空打造一支近现代的部队,只能利用宗族血缘关系,把旧式军队的战斗力发挥到极致。

    “想不到招兵中就有这么大学问,真是开眼界了!”

    汪晟琢磨了片刻,又指着长长的报名队伍说道:“现在看来,二百名士卒两天内就能招满,营中的将佐该如何挑选呢?”

    “这是我挑选的四名队官,请三哥过目。”汪克凡递过一张名单。

    “这四个人挑的不错,选他们做队官,全哨官兵必定如臂使指。”汪晟翻看着名单,点头赞同道:“嗯,就比如这个史阿大吧,他家是横石里唯一的铁匠,在乡里间素有威信,人又生得高大强壮,做个队官正好……”

    汪晟把名单翻过来,来回找了找,脸上露出了疑惑的神情:“只有四个队官,什长的名单在哪里?”

    恭义营采用的是四四编制,四个队官下辖十六个什长,类似于现代部队中的班长,算是军中最基层的军官,承上启下,非常重要。

    “什长由队官自己去选。”

    “怎么?都是你麾下的什长,不亲自挑选么?”汪晟非常惊讶。

    “对,逐级选将,不能越级干预。队官由哨官亲自挑选,什长由队官亲自挑选,士卒由什长亲自挑选。”汪克凡一指场中被挑中的青壮,说道:“这些青壮由我初步筛选,到底能不能加入恭义营,还要看底下什长的意思。”

    “这是为什么?难道不怕这些队官各选亲信,拉帮结派么?”汪晟愕然不解。

    “我定有一套选将标准的,只要不出这个大框子,就是要让他们挑选亲信之人。”

    看汪晟还是满脸疑惑的样子,汪克凡又解释道:“如果我一辈子只想当个哨官,当然可以亲自挑选这批什长,也自信可以带好这一哨人马,不过从长远考虑,还是应该遵从节节相制的原则……”

    韩信带兵,多多益善。但历数古今中外的名将,这样的军事天才屈指可数,能够指挥几千士兵的就算是知兵善战的将才了,上了战场还往往会莫名其妙的崩溃,这种现象和古代军队的组织方式有关。

    主将的精力是有限的,事必躬亲会造成职责管理上的混乱,节节相制组建而成的军队,才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提高凝聚力和战斗力。

    至于这种选将方式带来的副作用,汪克凡也有考虑,但现在还顾不上这些。

    “节节相制……,我明白了!”汪晟若有所悟,兴奋地说道:“戚帅的《练兵实纪》中有一段话,我苦思之下总是不能理解,看到四弟选将的方法才豁然开朗!”

    欣然妙悟之余,他喜不自禁地念道:“譬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故军士虽众,统百万之夫如一人,如此必收万人一心之效,必为堂堂无敌之师,百战百胜!”

    ……

    当天晚上,汪府长房中响起一阵激烈的争吵,“哗啦”一声巨响,好像是什么东西重重地砸在了地上。

    汪晟跪在书桌前,他父亲汪?f手指颤抖不停,一副恨铁不成钢的样子,指着他连声大骂。

    “孽子!不肖的孽子!竟然要去当兵痞,这么多年的书都白读了吗?”汪?f虽然贪婪势利,却在儿子身上寄予了厚望,汪晟十年寒窗,已是县里的廪生,他突然要去从军,把汪?f气得不轻。

    “孩儿生性愚钝,学业无成,为免贻羞家门,自愿弃笔从戎,请父亲成全!”汪晟低着头,语气却异常坚决。

    “还敢振振有词!是不是汪克凡那小儿鼓动的?看我不打死你!”

    汪?f怒火万丈,抓起书桌上的砚台就砸了过来,汪晟连忙一躲,厚重的砚台从耳边掠过,飞溅的墨汁洒了他一身。

    汪晟重重在地上磕了个头,说道:“我已决意从军,此事势难挽回,今日父亲震怒失态,孩儿先告辞了,日后再向父亲赔罪。”

    说完又磕了三个响头,汪晟站起身向外走去。

    按照儒家传统,子女被父母责罚的时候应该抱着小受大走的态度老老实实挨着,真要是气得手下没了轻重,做子女的就要及时逃走,慈。,轻轻打一顿就免得陷父母于不百善孝为先田从军的刺激下汪最从小就对人品低下的父亲不满,却一直都在忍耐,在汪克凡卖压抑了二十多年的叛逆心理终于爆发,毅然离开家门。

正文 第十章 自有鸿鹄随大鹏

    汪晟突然闯进来的时候,汪克凡正在和四名队官开会。

    “士兵要挑选那种年轻力壮,朴实憨厚的农民,家世一定要清白,招募之前都要取保具结,统一存档备查,以便控制……嗯,三哥,你怎么来了?”

    汪克凡抬头看看窗外,夜色沉沉的已经很晚了,汪晟这个时候登门,肯定发生了什么意外,当下向史阿大等人摆了摆手,让他们先退了出去。

    “没什么。”汪晟不愿多说和父亲之间的争执,殷切地问道:“云台,我要是去投恭义营的话,牛协台会收吗?”

    “你要从军?”汪克凡心如电转,已经把原因猜出个大概,心中一喜,说道:“当然可以,恭义营现在还缺六个哨官,以你秀才的功名,和汪家嫡子的身份,谋一个哨官很容易的。”

    每个人年轻时都有一个叛逆期,渴望摆脱父母家庭,独自打拼一片天地,这几天有意引导之下,汪晟终于爆发了。

    前路荆棘密布,汪克凡常常感到身单力薄,急需几个志同道合的好友来帮忙,汪晟性格沉稳厚重,是个极好的帮手。

    “我不懂兵事,怕是干不好这个哨官……”汪晟明显心动了,但他一向考虑周详,未思进先思退,语气有些犹豫。

    “不知兵事可以学嘛,哪有生下来就会带兵打仗的?只要用心,以三哥的才智做个哨官绰绰有余!”汪克凡笑着说道:“咱们明天去找县令许秉中,有他一封荐书,你再招上二百青壮,这个哨官就算定下来了。”

    “既然这样,那我就试一试吧,将来军旅之中还请云台多多指点!”汪晟郑重地施了一礼,几天接触下来,他对汪克凡的军事才能非常佩服,还以为这个四弟早有投军之志,暗中已熟读兵书。

    能者为师,汪晟既然投身军旅,就对汪克凡愈发的尊重。

    ……

    汪晟当晚就住在汪克凡家中,两人抵足而眠,通宵长谈。第二天一早,汪克凡将征兵的收尾工作交给史阿大等四名队官,和汪晟一起乘船赶往崇阳县城。

    到了崇阳之后,两人一起去拜见了县令许秉中,然后在码头分手,汪晟乘船去武昌府投军,汪克凡却出城向东二十里,来到了山谷书院。

    到了书院后办理退学手续,师长同学都十分惊讶,问起退学的原因,汪克凡也不隐瞒,坦言自己弃文就武,已经加入了恭义营。

    婉言谢绝师长的再三挽留,坦然面对四周的议论纷纷,汪克凡销去书院的学籍后,找到了胞弟汪克斌。

    “四哥真的已经从军?七品把总吗?好威风呀,我也要去!”汪克斌少年心性,一听之下欢呼雀跃,吵着嚷着也要退学,跟着汪克凡去当兵。

    “不行!”汪克凡毫不犹豫地拒绝了他:“你年龄太小,先好好地在书院读书,过上两三年再说。”

    “我已经十七岁,不算小了!”汪克斌不死心,辩解道:“我身体强壮,君子六艺又最爱剑术,上阵杀敌绝对没问题!”

    “只会剑术就能带兵打仗了吗?!你学问未成,心志不坚,最多做个厮杀武夫,怎能担任一军之将?”汪克凡放缓语气,和蔼劝道:“我汪家兄弟既然从军,就要干出一番轰轰烈烈的大事业,你先好好磨练几年,知兵明理之后,再说投军的事情不迟。”

    血缘关系是天生的纽带,汪克凡对这个唯一的弟弟寄予厚望,不愿拔苗助长。

    再过上两三年,就到了南明和清军决战的时候,汪克凡自信也将羽毛丰满,那时候把汪克斌安排一个合适的位置,能帮上自己的大忙。

    汪克斌眼睛一亮,兴冲冲应道:“明白了!我以后一定熟读兵书,勤练武艺,早一日投军帮助四哥!”

    “不错,兵书武艺都是要学的,经史文章也不能荒废,武官发展的空间太窄,很容易受制于人,必须要考个功名。嗯,最少也得是秀才身份,举人就更好了。”汪克凡回想历史,南明朝廷也办过科举,并从中选拔了不少官员,汪克斌如果能得个功名,为官行事就方便得多。

    “谨遵四哥之命!”汪克斌蒙憧地点了点头。

    兄弟俩正在说话,突然一阵脚步声传来,门帘一挑,走进来两个青矜秀才,前头那人身材高大,嗓音洪亮,一见汪克凡就佯怒皱起了眉头。

    “云台,你竟然跑去投军,怎么不叫上我?!”

    汪克凡连忙起身让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