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68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据说,孙可望已经下令,攻破广州后会血洗全城,以警告那些敢于抵抗的隆武朝军民。
据说……
广州城里人心惶惶,各种真假难辨的消息满天飞,出了广州城的偏远乡下,那些本来就荒诞不经的谣言更被传得面目全非,在某些人的口中,西军将士已经变成了赤发獠牙的杀人魔王,他们如果打进广东,所到之处肯定是赤地千里,屠戮一空,有些人已经准备逃难,但是大多数人故土难离,只能呆在家里对天祈祷,希望西军不要打到广东来。
到处都是乱轰轰的,苏观生已经控制不住局面了,就在这几天,他的下属中有几个人找上门来,劝他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一定要早作打算。
“这是要劝我投降么?本官受天子隆恩厚待,岂有叛国投贼的道理?!”苏观生把这几个人痛骂一番,拂袖而去。
这几个人兴冲冲而来,却被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只好垂头丧气地离开总督衙门,其中却有一个脑袋最灵光的,首先回过味来:“苏部堂确有易帜反正之意,只是尚在犹豫不决。”
他的同伴疑惑问道:“兄长何出此言?苏部堂对朝廷忠心耿耿,又把我等这一顿好骂,哪有半点犹豫不决?”
“只是骂了一顿,有什么打紧?当初谁敢说永王殿下一句好话,苏部堂就会把他打入大牢,如今对我等却只骂了几句,可见他老人家在这个局面下也是左右为难,既不愿辜负圣恩,又不愿看到广东化作一片焦土,百姓生灵涂炭。”
“噢——果然是这么个道理!”几位同伴恍然大悟,苏观生哪怕真的准备向西军投降,事先也不会嚷嚷的满世界都知道,三请三让的再三纠结,是必须要走的程序,对他们几个板子高高举起,又轻轻放下,已经充分说明了苏大总督的态度。
“我等身为下属,理应为上官分忧,有些事情苏部堂不便出面,就由我们代劳吧,文德兄,你的文采在我们几个中最好,就请你执笔写一封书信,先探探孙可望和刘文秀的意思。”
“既然如此,我就献丑了。”那个“文德兄”当仁不让,取过纸笔,点点刷刷,不一会就写好了一封公文不像公文,私信不像私信,国书不像国书的四不像文章,然后又和同伴们商量一番,非常慎重地署上其中两个人的名字,再封制成蜡丸密信,派人送往西军军中……
这些下属官员搞的小动作,苏观生很快就知道了,但他装作什么都不知道,也没有派人去追回那封密信。
这也算留一条后路吧。
“我会尽量坚持到最后一刻的。”
苏观生内心里并不想投降,他暗暗下定决心,如果西军进攻广东,他会尽可能的抵抗和拖延,但是真到兵临城下的最后关头,也没有必要再做无谓的抵抗。
他受隆武帝简拔重用,于情于理都不应背叛,哪怕隆武帝现在只是一个傀儡皇帝,但是在大势潮流面前,私人感情和个人操守都显得苍白无力,苏观生既然已经向南京屈服过一次,第二次再向西军屈服,也许……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困难。
类似的一幕,也在江西上演。
楚军连战连败的消息,动摇了江西和广东的军心士气,战争阴云的笼罩下,这两个省的官员百姓都慌了手脚,万元吉和苏观生一来是有意纵容,二来是已经控制不住局面,手下有很多文官武将在和西军暗中联络,预留后路。
萍乡知县,南雄知府,长乐游击,仁化参将……西军占领湖广全境后,广东北部和江西西部都随时可能遭到进攻,这一条漫长的防线上,除了楚军之外,还有不少万元吉和苏观生的地盘,其中一些关隘州府已经给西军送去了书信,向孙可望和刘文秀输诚,只待他们的大军来到,立刻易帜倒戈,甘为王师前驱。
南京城中,同样阴云密布。
坏消息一个接一个不断传来,除了湖广战局不利之外,清军在北线也加强了攻势,“河西四将”为屯布儿解围后,合兵一起进攻黄州府,老秦军都是骁勇善战的西北精兵,给黄州府的楚军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与此同时,一直按兵不动的吴三桂突然发难,向江淮地区发起反攻,王进才的北伐第二军奋力抵抗,与吴三桂在高邮一带展开激战,力战不敌退往扬州,吴三桂占领淮安,开始修复被楚军破坏的运河和码头,准备恢复漕运。
隆武帝虽然是个傀儡皇帝,却有足够的人身自由,这些消息并没有瞒着他。
听说衡阳失守和吴三桂南下后,隆武帝托人传话给汪克凡,让他进宫一见。
“朕的平生之志,就是光复河山,中兴大明,若能与建奴大战一场,纵然马革裹尸,战死疆场,也是一件快事。”隆武帝的表情非常严肃,向汪克凡拱手行礼:“朕有意从军杀敌,到江北和吴三桂决一死战,还请梁国公成全。”
“陛下是要御驾亲征么?”汪克凡沉吟片刻,摇头说道:“不妥,如今朝局未稳,陛下不可轻动。”
“我,并无他意!”隆武帝猛然提高声音,满肚子的委屈一下子涌了上来,汪克凡啊,汪克凡!你都把我搞成这副模样了,还在处处防着我吗?
“我知道,你应该没有别的想法,但是其他人会怎么想,就很难说了。”汪克凡的声音没有任何起伏。
隆武帝一下泄了气,过了片刻,又用恳求的语气说道:“朕终归是皇帝,御驾亲征,可以鼓舞士气,安定民心,眼下战局如此危急,我也只是想做点事情罢了。”
“陛下想征战疆场,以后总有机会,但是现在不行。”汪克凡说到这里,眼角露出一丝笑意:“微臣用兵,从不争一城一地之得失,眼下战局看似岌岌可危,其实一切尽在我的掌握中。啊,既然陛下愿意帮忙,就请再写一份诏书好了……”
隆武帝别过脸去,没有理他。
汪克凡无奈地摇了摇头,转身出宫。
当天晚些时候,汪克凡用隆武帝的名义再次发布一份诏书,声讨孙可望反叛谋逆,狼子野心,和满清联盟更是与虎谋皮,同时声讨满清穷兵黩武,必然自取灭亡等等,并且在诏书中号召天下,共同讨伐清军和西军,一定要把他们彻底消灭。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七零章 烽火台
福建,厦门。
隆武帝的诏书传到厦门,郑成功经过一番慎重考虑,决定响应天子号召,率领十万大军乘船进军江北,和清军交战。
手下众将有不少人提出异议,这份诏书未必是隆武帝本人的意思,更可能是汪克凡盗用天子的名义发布的,厦门全军北上参战,未必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郑成功却一意孤行,坚持出兵。
“这份诏书不管是何人所写,但诏书总是真的吧?既然天子诏书在此,我等就应该奉旨行事。”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郑成功坚持出兵,其实有更深一层的想法。
隆武帝被汪克凡劫持到南京当一个傀儡皇帝,郑成功虽然很气愤,但是并不意外,在他看来,主弱臣强就必然会出现权臣,汪克凡有足够的实力做后盾,做出这种事情几乎是必然的结果,他此次出兵,除了针对清军之外,另一只眼睛也在瞄着南京。
但是郑成功手下的将领中,有人觉得现在不是出兵的最佳时机。
“我军即便奉旨出兵,是不是再等些日子为好?楚逆虽然连战连败,丢了湖广根基之地,却仍然占据江西、南直隶、浙江数省,治下军民千万,仍有一战之力,孙可望一年半载之内未必能够攻到南京城下,王爷不如趁此机会整顿军备,操练兵马,待到楚逆和西贼、建奴都打得精疲力竭,再挥师进军南京,一战可收全功。”
“你这个算盘打得叮当乱响,算计的也太精了一些。”郑成功哈哈笑着调侃一番,又正色告诫众将:“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等志在中兴大明,光复这万里河山,若是一直躲在这厦门岛上等着捡便宜,又能有多大的出息?本王这几年来厉兵秣马,枕戈待旦,就是为了有朝一日与鞑虏决战疆场,如今吴三桂既然送上门来,正好借他的首级祭旗!”
“末将以为,楚逆腹背受敌,纵然还有江西、南直隶和浙江数省,未必能坚持多长时间,万一楚军兵败如山倒,我军再仓促出兵,恐怕也去得晚了。”
“若是被孙可望攻取江西、广东等地,恐怕势大难制,我军现如今兵强马壮,十万貔貅,战船三千,正该扫荡海内,争锋天下。”
“区区一个吴三桂还不够咱们塞牙缝的,我看应该顺手取了南京,把陛下迎回福建。”
“饭要一口一口的吃,咱们现在还不能和楚军开战,应该先打鞑子和西贼……”
众将七嘴八舌的各抒己见,大多数人都支持出兵。
郑成功有海洋贸易的巨大利润作为军费,部队的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一般的军阀,打赢福建战役之后,他和楚军、万元吉三方势力平分福建,解决了一直限制他的兵源和粮食问题,有人有钱又有粮,短短一年多的时间,已经拉起了一支十万人的大军,而且装备精良,训练有素,还有一支庞大的水师助战,福建沿海这一小片地盘再也容不下他们的发展,向外扩张是必然的选择。
事实上,另一个时空的郑成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在厦门鼓浪屿练兵,卧薪尝胆好几年,然后率领十万大军突然反攻南京,军威赫赫,势不可挡。
当时满清的主力正在西南攻打永历政权,江南一带非常空虚,南直隶一带的各个州府望风而降,可惜郑成功的“海军陆战队”不擅长陆地上的大兵团作战,郑成功又犯了一些低级错误,以至于十万大军在南京城下被几千绿营打得全军覆没,无奈之下才去了台*湾,本想慢慢积蓄实力,日后再卷土重来,可惜过了几年他就英年早逝,满腔的雄心壮志付诸东海。
这个时空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