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64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克凡下令,改变这份副刊的发型方式,除了无偿送到各地衙门张贴,还要扩大印刷量,以低廉的价格面向公众出售,成为一份真正的报纸。经过核算,这样一份报纸至少要卖到十个铜板才能保本,但是汪克凡拍板,一份报纸只卖两个铜板,完全是赔本赚吆喝,汪晟不知前因后果,对此颇为不解,费这么大的力气,搞个赔本买卖做什么?
当然了,这个疑问只藏在心里,他是绝对不会提出任何质疑的,这几年的事实证明,汪克凡每次搞出什么新鲜玩意,将来保管都有大用,凡是提出质疑的最后都被打脸,而且心服口服的承认自己是个傻瓜,竟敢对汪军门的决定说三道四,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无巧不巧,汪晟离开南京的时候,这份新鲜出炉的报纸派来了三个“记者”,跟他一起前往江西湖口县,准备报导九江之战的相关新闻。
长江下游,江面开阔,水流平稳,航船沿着东岸逆流而上,不时与前往下游的商船货船擦肩而过,江面上帆影点点,船行如梭,西岸不时可以见到清军沿江工事的残骸,断垣残壁,一片狼藉,几艘郑家水师的战船顺着岸边缓缓游弋,见到哪里有清军修整过的痕迹,立刻开炮把它打烂。
“得长江者,得江南,难怪咱们的报纸叫做《长江报》!”说话的是个圆脸的年轻人,虽然加入了“记者”这个特殊的职业,却还带着一股明显的书生气,挥斥方遒,慷慨激昂。
“你说的不对,岂止是得江南,是要得天下,我看用不了几年楚军就能打到北京去,把鞑子赶出关外。”另一个高个记者也是年轻人,脸上还有几个暗红色的青春痘,兴奋之下,熠熠闪光。
“是啊,北伐多有意思啊!我本来想去报导淮安的北伐第二军,上面却不让我去,这次派到九江来了。”圆脸记者一脸惋惜地说道:“唉,也不知道淮安那里打得怎么样了,有没有截断鞑子的漕运,真羡慕老周他们几个。”
“羡慕他们做什么?九江这边才更有干头,你们这次算捞着了,不要怕危险,哪打得最凶就跟着去哪里,一定要拿出好的稿子!”负责带队的是个四十多岁的年长者,名叫苏纯阳,却起了个非常的笔名“梦扬”,他早年是湖广衡阳府的师爷,后来加入楚军担任文职工作,这次《长江报》成立,从各个单位抽调精兵强将,苏纯阳是有名的笔杆子,被调来后很快成为重要骨干。
这个时候,汪晟走了过来,见到他们几个,停下来笑着打个招呼,随意地问道:“你们这个《长江报》到底是做什么的?一份报只卖两个铜子,是不是太便宜了?”
“汪三将军有所不知,这个价钱还是汪军门亲自定下来的。”梦扬行个礼,说道:“一份报两个铜子,普通百姓才买得起,才能看到报上的文章,这两个铜子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让人爱惜报纸,让真正需要的人得到它……”
他们两个在说话,那个圆脸的年轻记者却在打量汪晟身后的几个护卫,这几个护卫都是精心挑选出来的,无论近身肉搏,还是骑射弓马,样样精通,而且身材健硕,神情彪悍,浑身上下透出一股勃勃英气,一看就是以一当十的精兵,让那圆脸记者生出一股自行惭秽的感觉:“这样的精兵,才不愧楚军天下无敌的名头,若是换汪三将军北伐淮安,不知道能不能打到山东去……”
……
千里之外,淮安城下,血战正酣。
汪克凡不断发起北伐,多半是为了以守为攻,能打到哪里算哪里,并没有指望一下子收复整个江淮地区,但是中下层的普通官兵并不知情, “今年攻占江淮,明年攻占山东,后年打到北京去!”在这个口号的鼓舞下,很多人在出征前都留下血书、遗书,对北伐充满了憧憬和激情,在战斗中英勇牺牲,前赴后继。
王进才的北伐第二军,主力来自于他手下的平江营,但也掺了沙子,由于平江营在宁镇会战中损失较大,第二军的战斗力也不算太强,最多只比田见秀的第一军强那么一点点。但越是这样,王进才就越希望打了漂亮仗,以证明自己的能力,在进攻淮安的战斗中全力以赴,恨不得一战破城。
王进才颇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的军事水平最多就是中上等,和田见秀那样的大将没法相比,所以他的战术非常朴素,就是突然袭击,全力以赴,趁着谭泰和孔有德的援兵尚未赶到,及时攻占淮安,锁定胜局……笨人有笨办法,有时候这种直奔目标的笨办法更实用,合肥之战刚刚结束,谭泰和孔有德的主力都被调到了庐州府、凤阳府一带,淮安府相对空虚,在王进才的连续猛攻之下,岌岌可危。(未完待续……)
第二卷 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第二一四章 点醒
“两淮”之说起自宋朝,一般指的是淮河下游地区,宋朝在苏北和江淮设立淮南东路和淮南西路,淮南东路又称淮左,淮南西路称淮右,明太祖自称淮右布衣,说明他是个安徽人。
淮左,指的是扬州、淮安、南通、盐城这一片苏北地区,也包括最北端的宿迁和连云港,当然了,宿迁和连云港的生活习惯更像北方,说的是中原官话,和使用吴语的江南有明显区别……在这些城市中,最重要的无疑是扬州,但是随着大运河漕运的发展,淮安的重要性也在不断增强。
漕运和盐业是明朝的两大经济支柱,有明一朝,淮左是供应全国的食盐产地,安徽是首屈一指的产粮基地,江南各省的棉纺织等各种商品也需要集中到淮安,然后从大运河运到北京,淮安因此成为大运河水路交通的重要节点,清廷在这里设立漕运总督衙门,对安全防务非常重视,哪怕在宁镇会战最激烈的时候,漕运总督王文奎仍然留有一定的兵力,前些日子田见秀率领北伐第一军进攻合肥,孔有德、谭泰率主力前去支援,为了防止淮安有失,又特意派来了八千多精锐清军加强城防。
这八千多清军被分别派往几处要害,比如紧邻运河的清江浦、武家墩,主力五千人进驻淮安城,加上王文奎原来的人马,城中总共有七千多人的防守兵力,比王进才的部队虽然少了些,但也不可小瞧。
淮河以西还有大股的清军,随时可能赶来支援,如果迟迟不能打开突破口,楚军就会陷入不利局面,王进才没有太多的准备时间,扫平外围据点后第三天就展开强攻。
淮安府府城在山阳,是一座非常坚固的城池,将近四丈的城墙又高又厚,城北依托黄河和运河,和清江浦、武家墩等重要据点形成掎角之势,互为屏障,城南设有重兵把守,火炮等防守器械一应俱全……淮安城南的城墙外面有一大片慢山坡,山顶处的地势高过城墙,可以居高临下发起进攻,如果有射程足够的大口径火炮,可以从山顶直接打到城内,这样的地形对守军不利,所以清军毫无悬念的,把防守重点放在了城南。(明朝的黄河夺淮入海,从现在的江苏入海,也是大运河的一个组成部分。)
城上城下,杀声震天。
楚军后阵,王进才的望远镜缓缓转动。
火炮、石砲、狼牙拍、檑木、加热火油的大铁锅、射程远远超过火铳的弩车,数不清的飞石,密密麻麻的的弓箭手……从望远镜里看得很清楚,楚军虽然几次攻上城头,却没能有效破坏清军的防御体系,王文奎的准备非常充分,城墙上不管有多少损失,很快就能得到有效补充,看起来尚有余力。
这个仗,不能这样打下去了!
除非敌我双方实力悬殊,一般来说攻城战最忌讳强攻,由于守军占据地利,进攻一方的伤亡肯定大于对方,只有攻破城池之后才能把这个损失补回来,一旦强攻不成,铩羽而归,惨重的损失很难在短时间内找补回来。
“去请帖将军来。”王进才鸣金收兵,暂时停止攻城,命人把骑兵第一师的师长帖兆荣请来商议军情。
城头上,清军爆发出一阵欢呼,指着城下不停漫骂嘲笑,城头下,楚军如同退潮般向后撤了下去,战旗倒卷,垂头丧气的伤兵互相搀扶,模样很是狼狈。
“得得得”,传来一阵密集的蹄声,一队四五百骑的楚军骑兵从斜刺里奔来,人如虎马如龙,盔明甲亮,军威严整,城头上的清军被他们的气势所迫,一时间鸦雀无声。
江淮地区虽然河道纵横,但现在正是冬季枯水期,一般的河流骑兵都能淌水而过,为了配合王进才的北伐第二军,汪克凡把刚刚编成的骑兵第一师也派来和他一起行动,总的来说由王进才统一指挥,但是帖兆荣也有很大的发言权,万一战事不利,珍贵的骑兵第一师也要优先撤退。
“老王,怎么?攻城不顺吗?我还能给你盯三天,三天之内保证安全,随便你怎么折腾,然后就不好说了。”正是开饭时间,帖兆荣大大咧咧坐下,端起一碗白饭,就着桌角的一小碟咸菜吃了起来,狼吞虎咽的,异常香甜。
“这个是鸡肉,特意给你准备的。”王进才把一盘子炖鸡推到他的面前。
“那也不吃,你们的锅子说不准刚煮过大肉(猪肉的别称)。”帖兆荣和他的手下都是回民,有着自己的饮食习惯,常年在军中没有太讲究的条件,但也不愿吃王进才准备的荤菜,就着一小碟咸菜吃了两大碗白饭。
“三天太紧了,能不能延长两天?”王进才命人又盛来一碟咸菜,陪着帖兆荣吃了起来。
“尽量吧,不保险。鞑子的援兵来的很快,别的都好说,凤阳府的屯齐从淮河坐船来,我可拿他没办法。”这个年代的人普遍饭量都大,武将更是以“饭斗米,肉十斤”习以为常,帖兆荣三下五除二,又吃了两碗白饭,然后揉揉肚子意犹未尽的样子,似乎只吃了个半饱。
“这个……,若是只有三天,恐怕来不及打造器械,挖掘地道。”王进才沉吟不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