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5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张煌言也是一愣,不知道如何回答才好。
鲁王朱以海的影响力局限在浙东,隆武朝廷却声威日隆,过了绍兴府之后,普通百姓只知隆武帝,只知楚军和汪克凡,却不知道鲁王朱以海的名字,把鲁监国当成了隆武朝廷的一个官员……这也是张肯堂等人急于让朱以海称帝的原因之一,普通百姓只知道皇帝、太子和皇后娘娘,不知道监国也意味着一国首脑,朱以海称帝可以提振军心民心,提高鲁王政权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短期内的确有很多好处。
鲁王政权现在就是一个草台班子,格局太小,没法和隆武朝廷抗衡,让朱以海称帝,把六部九卿的架子都搭起来,才是争雄天下做大事的模样,张名振和张煌言作为鲁王政权的骨干,不好一直拉后腿,所以才领兵出征,暂时置身事外……这段时间,张名振和张煌言在外征战,张肯堂等人也在宁波府紧锣密鼓的准备,看他们的意思,都铁了心拥立朱以海登基的,让朱以江去南京,也是为了试探隆武朝廷的反应。
这是在玩火!
张煌言和张名振一样,也反对朱以海称帝,满清大敌未除,江南最重要的几座城市,最富庶的苏杭地区还在清军的控制下,刚刚打了一个胜仗就开始争权夺利,如果因此引发唐鲁之间的冲突,鲁王政权比如败亡,隆武朝廷也不是胜利者,满清却能渔翁得利。
但是,夏虫不可以语冰。
张名振和张煌言明明是为鲁王政权的长远利益考虑,为抗清大业考虑,但在旁人看来,他们眼看着在向“卖国贼”发展,对隆武朝廷畏之如虎,对自己人却拔刀相向,就连他们的部下也有很多人不理解……张肯堂等人抢占了大义名分,张名振和张煌言未曾开口就输了三分理,无法用未曾发生的事情说服他们,又不愿自己人发生内杠,所以这段时间左右为难,压力很大。
前路艰辛,张煌言一步步向前走着,离南京越来越近。
沿途各地都已光复,呈现出一副勃勃生机,张煌言的心情渐渐开朗,期待着和汪克凡的见面,这个横空出世的年轻将领,一次次打败强大的清军,几乎凭借一己之力拯救了半壁江山,他的身上到底有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呢?
……
汪克凡这段时间很忙。
宁镇会战全歼清军数万人,但是楚军也几乎打残了,下一步的战斗又即将展开,追剿残敌,调整部署,收复失地,安民筹饷,休整兵马,抚恤伤亡……有太多的事情需要处理。
谭泰的主力缩进南京城,另以一部据守镇江,楚军乘胜向前推进,已经到达南京城的近郊,很快就会到达埋葬朱元璋的孝陵,下面的仗该怎么打,应该先打哪里,还需要仔细考虑。
南京是个不好啃的硬骨头,首先排除,朱元璋把这座城市修得异常坚固,不但城高墙厚,各种城防工事也非常完备,很难用黑火药炸塌城墙,攻城战很可能会演变成长时间的围困战,太平天国时期曾国藩围攻南京,前后用了三年时间才攻破城池,楚军现在根本没有这个人力财力和物力。
苏杭是江南最富庶的地区,城防也没有南京这么变态,应该排在前面,但是福建还有一大坨清军,也是一个值得优先考虑的目标,到底先打苏杭还是先打福建,楚军内部正在进行讨论。
听说仙霞诸关失守,汪克凡给滕双林写了一封长信。
在楚军高级将领中,滕双林算是颇有智谋的善战之将了,但这只局限在战术层面,一碰到模棱两可的战略层面,他往往就会犯错……陈邦傅的广西兵战斗力有限,镇筸营调走后,不能指望陈邦傅一直能守住仙霞古道,滕双林的通城营必须挑起这副担子,但他为了和鲁王朱以海抢地盘,把通城营分兵派了出去,差点酿成大祸。(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五六章 号召
地盘意味着粮饷、兵员、物资、人才等等,和军队一样都是军阀的命根子,重要性不言而喻,能抢当然要抢,汪克凡调王得仁进兵江南,就是为了和鲁王政权争抢地盘。
但是楚军终归不是普通的军阀,和消灭清军的有生力量比起来,一城一地的得失就不是那么重要了,如果被佟养甲和田雄、和托会师,消灭他们的难度就会成倍增加,楚军将为之付出沉重的代价,包括牺牲更多的士兵,浪费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等,远非那几块地盘能够弥补的。
这么大一坨清军如果强行突围,走徽州府和李成栋会师,从安庆府一带渡江,傅鼎铨和金声桓肯定挡不住他们,到时候滕双林就算自杀谢罪,也对不起在宁镇会战中牺牲的近万名楚军官兵……幸好,他在最后关头及时回兵,在江郎山堵住了仙霞古道。
但这只是一时侥幸罢了,从战略意图和大局观来说,滕双林已经犯了严重的错误,他可以算作一个善战之将,却不是一个合格的统帅,后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许要用三年五年,也许要用十年八年,也许一辈子都无法突破这个瓶颈。
细数楚军众将,和滕双林情况类似的大有人在,楚军老八营的高级将领大多是汪克凡的同乡故旧,最多就是中等偏上的资质,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他们固然在快速的成长,也不可能一个个脱胎换骨变成军事天才,反倒是闯营众将经过残酷的自然淘汰,戎马生涯二十年还能统兵一方的李过、高一功、田见秀、袁宗第等人比楚军老八营的将领整体高出一个层次。
还有李来亨,他虽然年轻,在河南之战中的表现却可圈可点。颇有大将之风,这大概只能用天赋异禀来解释,就像汉初三杰的韩信一样。都是天生的将才、帅才。
楚军现有就是一支封建军队,已经出现僵化的苗头。而且存在长远的隐患,汪克凡是南明数一数二的大军阀,如果长期维持兵为将有的模式,部下众将就会发展成一个个小军阀,久而久之,连汪克凡本人都无法完全控制这支军队。
“是时候做一次大手术了。”楚军现有的军制脱胎于最初的恭义营,各级单位的设置不尽合理,无法适应军队的进一步发展。汪克凡早就想做一次大的调整,把楚军逐步改造成一支近代军队,由于战事频繁而一拖再拖,随着宁镇会战的结束,这个时机终于成熟。
改变楚军编制,打破兵为将有的模式,必然会在军队中造成一定的震荡,有些中高级军官会闹情绪,耍态度,甚至明里暗里的抵制。但是长痛不如短痛,如果现在不做调整,楚军各营就会越来越封闭。形成一个个独立的山头,针插不进,水泼不进,到时候反而更加棘手……这半年来,士兵同志会在楚军中发展的很快,吸收了大量的普通士兵和低级军官,在中级军官里面也有不少成员,经过教育和宣传,官兵们都把加入士兵同志会视为一种荣誉。渐渐形成了共同的信念和目标,汪克凡对楚军的掌控能力也随之不断增强。足以应对可能发生的震荡。
户枢不蠹,流水不腐。楚军是汪克凡手中的利剑,必须常常磨砺,保持锋芒。
……
晓行夜宿,乘舟骑马,张煌言、朱以江一行过了宁国府后,进入楚军的控制区域。
一种完全不同的感觉扑面而来,让张煌言感到了莫大的压力。
这并不是对方刻意威慑,与之相反,沿路遇到的楚军官兵对他们都很尊重,友善而又礼貌,接待他们的楚军将领没有故意展现实力,无意中露出的肌肉反而更让人心生敬畏。在浙江和福建,鲁王政权就像一个刚会走路的小孩子,小胳膊小腿一点点的个子,每迈出一步都小心翼翼的,不敢和清军正面对抗,和当地百姓士绅打交道的时候也非常谨慎,楚军却像一个自信有力的成年人,一举一动都雷厉风行,治下的军政事务都在高效运转,充满活力,兴旺蓬勃。
差距太大了。
在溧阳县城内,张煌言没有遇到楚军的大部队,只遇到两支奉命调动的百人队,见到有上官陪同的贵客,那些士兵的脸上都带着善意,有些还露出温和的笑容,却无法掩饰他们身上那种充满威压的锋芒,就像一柄曾经饮血无数的钢刀,哪怕放在角落里,也会让人感到一股突兀的杀气,浑身不自在。
张煌言是带兵的儒将,对士兵的素质最为敏感,只看对方的坐立站行和军容姿态,就知道他们都是第一等的精兵,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生死考验,这些士兵本身已经被塑造成了最凶狠的武器,就像那柄曾经饮血无数的钢刀。
相比之下,鲁王政权的军队就差的太远,基本的军人气质都不达标,如果和楚军发生冲突,肯定会一败涂地……
过了溧阳县,张煌言一行取道金坛县,前往长江岸边的燕子矶,郑成功的军营。
他和朱以江是以私人身份来南京的,直接和隆武朝廷的高层接触有诸多不便,郑成功和鲁王政权经常打交道,由他在中间缓冲斡旋一下,事情就好办的多……这是临来之前由鲁王朱以海钦定的方案,经过各位重臣的反复商议,即不能伤了朝廷的脸面,也不要无谓的激怒唐藩政权,这中间的分寸朱以江肯定把握不住,全靠张煌言来拿捏。
毫无疑问,此次出使南京是个出力不讨好的差事,不管张煌言如何努力的为鲁王政权争取利益,最后都会被人骂,被人误会,被人鄙视……鲁王政权在官面上,一直不承认隆武朝廷的合法性,视为一个篡夺皇位的伪政权,某些居心叵测的极端派为了达到个人的政治目的,更是自欺欺人地总摆出一副强硬姿态,鼓吹和隆武政权的那些乱臣贼子不共戴天,早晚必将与之一战云云,经常能得到满堂喝彩,就连张肯堂和张名振也弹压不住。
在宁镇会战中,金坛县虽然几易其手,却没有爆发大规模的激战,县城保存得还算完整,张煌言等人从这里经过的时候,决定入城休息一晚,在城门处受到了严格的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