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573章

残明-第573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宁波,朱以海临时行在。

    这里原来是宁波府的府衙,大堂被改为议事大殿。大殿门口,有一百多个全副武装的士兵守卫,把本来还算宽敞的院子塞得满满的,院子外面还有一队队的士兵守在周围,彼此互不来往,冷漠而又警惕。

    这是鲁王朱以海治下特有的景象,由于张名振一向心狠手辣,总是搞鸿门宴刺杀政治对手,所以每次朝会的时候各个军阀都要带上足够的卫队来上朝,比和鞑子打仗的时候还小心。这个样子当然不成体统。但是大家性命要紧,慢慢的形成惯例后,时间长了也就见怪不怪。

    院子里蝉鸣不已。大殿里也沸沸扬扬,近百名文武官员群情激奋,正吵得不可开交……东阁大学士张肯堂在朝会上突然提出,请鲁王朱以海登基称帝,赞成派和反对派针锋相对,差一点就动手打起来。

    鲁王朱以海称监国,就是临时政府首脑,再差一步就是正式登基称帝,可是这一步他用了五年时间还是没能迈出去。五年来,他的政权始终是一个流亡政府的草台班子。要地盘没地盘,要军队没军队。六部九卿的架子都搭不起来,贸然称帝只会惹人耻笑。

    现在一切都不同了,趁着隆武朝廷发起东征,朱以海旗下军队的也趁机反攻,老太太吃柿子专拣软的捏,已经攻占了浙江和福建东部的好几座州府,麾下有将近两万名披甲战兵,对外号称十万甲兵,浙江、福建和南直隶的缙绅豪强纷纷响应,数百名江南士子一起来投,鲁王朱以海的声势从没有这么兴旺,已经有了称帝的条件。

    那还等什么?!大家提着脑袋跟着鲁王抗清,不就是为了有一天立下从龙定策之功,博个世代公侯富贵么?在鲁王混的最惨的时候,这些忠心耿耿的部下一没有投降满清,二没有投奔隆武朝廷,现在形势好转了,当然要把大义名分定下来,给大家一个奔头。

    大多数的文官武将都支持鲁王称帝,张名振等少数派则提出反对意见,担心此举会破坏抗清联盟,甚至有和隆武朝廷开战的危险。

    赞成派的首领张肯堂立刻指出,张名振的想法过于懦弱和短视,正是由于隆武朝廷咄咄逼人,鲁王朱以海才必须称帝,拉平双方的政治地位,在双方的谈判和交涉中抢占有利位置,要知道,楚军已经打赢了宁镇会战,眼看就要收复南京和整个江南,如果鲁王政权步步退让,最后就只能选择屈服,把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基业拱手相赠。

    “我们退一步,朱聿键就会向前逼近一步,我们进一步,朱聿键就只好退一步,一步都不能轻易退让,这其中的厉害还请定西侯三思(张名振封爵定西侯)。”张肯堂诚恳说道:“楚军虽然大胜,江南战事却尚未平定,南直隶、浙江、福建三省大部分州府仍被清军占据,监国在此时称帝,朱聿键定然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与我军开战,若是等到江南各省平定之后,朱聿键以二十万精甲陈兵浙东,再发来一纸诏书命监国退位归藩,我等再无力反抗,只能任由朝廷正朔落于唐藩,成为千古罪人!”

    武将汝应元大声应道:“阁老说的一点也不错!朝廷正朔乃国之根本,朱聿键明为太祖子孙,实为窃国之贼,若是被他得了天下,国家礼崩乐坏,法度无存,大明三百年的传承就毁于一旦!”

    汝应元是张肯堂的门生,也是鲁王朱以海旗下的一路军阀,虽然实力比张名振差了一大截,但手里也有几千兵马,说出话来很有些分量,得到了赞同派的齐声符合。

    “诸位,话不是怎么说的……”张名振的脸色越发难看。

    汝应元分明是在强词夺理,要论各个朱家藩王的血统,鲁王朱以海和唐王朱聿键基本上是半斤八两,都是太祖朱元璋的旁系子孙,朱聿键称帝是窃国贼,朱以海称帝难道就是天命所归?但是当着朱以海和满朝文武,却不能把大家的脸都打了,张名振有理说不出,心中怒火上撞,用冷森森的眼神盯着汝应元,目光中杀气十足。

    张名振是南京锦衣卫出身,做了一辈子的武将,碰到难以解决的政治对手,最喜欢用刺杀手段除掉对方,但是随着地位的不断升高,他已经意识到光靠阴谋刺杀是无法解决政治问题的,最近一年来已经收敛了很多,可是这些欺软怕硬的家伙却蹬着鼻子上脸,在朝廷中处处和他作对,今天又在朝会上发起突然袭击,搞得张名振杀心大起。

    赞成朱以海称帝的文官武将事先已经做过串联,见到张名振要发作的样子,一个个都毫无畏惧,各自上前慷慨陈词,然后一起跪下向朱以海请命,只要朱以海点头,这件事就算成了一半……当然了,朱以海称帝这么大的事,绕过张名振这个最大的军阀是不可能的,今天只是第一次摆明车马的交锋罢了,后面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张肯堂走一步看三步,已经想好了说服张名振的办法。

    朱以海为难地看着张名振。

    张名振不善言辞,从来吵不过这些文官,此刻心中恼怒,更加笨嘴拙舌,说不出什么有力的反对意见。

    这个时候,张煌言上前两步,向朱以海行礼说道:“称帝之事关系重大,应当从长计议,眼下却有一件要紧事需要监国定夺,唐藩朱聿鐭与楚军首脑汪克凡发来信函,请监国前往南京孝陵拜祭太祖高皇帝,不知监国去还是不去?”

    ……

    张煌言是张名振的部将,也是一位儒将,在历史上和李定国、郑成功齐名,都是著名的抗清民族英雄。

    “在南明为数众多的人物中,张煌言的地位并不显赫,然而在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斗争中,他历尽了艰难险阻,处处以大局为重,几乎是一位无可挑剔的完人”——顾诚。(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五四章 浙江

    朝会散后,张名振返回自己的住处,召集手下文武同来议事。

    荡胡伯阮进、平鲁伯周崔芝、右佥都御史张煌言……他们的官职虽然有文有武,却大都是手握兵权的将领,如果调集所有兵力雷霆一击的话,有很大的把握打败那些赞同朱以海称帝的军队。

    “请定西侯息怒,我军若是自相火并,定然令亲者痛,仇者快,万万不可如此行事。”周崔芝苦苦相劝。

    他早年是横行海上的假倭,也就是冒充日本倭寇凶名的海盗,后来归顺郑芝龙,成了他手下的一员大将,郑芝龙降清的时候他拔刀自尽,以死相谏,被郑芝龙“起而夺之”,后来就拉着队伍投奔了鲁王朱以海,被封为平鲁伯。

    “我也不愿火并,只是逼他们收手罢了。”张名振说道:“监国若是称帝,与唐藩之间就是不死不休的无解之局,自古天无二日,国无二主,唐鲁之间不杀的血流成河绝不会收手,张肯堂还想靠开庙称帝和人家讨价还价,真是小孩子一般的幼稚见识。”

    文官们总想着大义名分,朝廷正朔什么的,张名振却深知实力才是最重要的,鲁王政权实力差的太远,贸然称帝很可能引起内战,到时候打又打不过人家,谈也没得谈,最后很有可能鸡飞蛋打一场空……说来说去,张肯堂还是太过想当然了,又被利欲熏心的小人在中间挑拨,才会出此昏招,朱以海一旦称帝,鲁王政权就要面临极大的风险,张名振无论如何都要阻止这种情况发生。

    “这恐怕不妥……”阮进和周崔芝一样,也不赞同回兵宁波。

    张名振的部队如果回师宁波。就要放弃这段时间的胜利果实,还会背上跋扈犯上的骂名,况且张名振以武力威慑。万一对方不肯服软,事态的发展就难以预料。最后演变成大规模的火并,把鲁王政权辛辛苦苦攒下来的一点家底彻底打烂。

    张名振有些犹豫了,沉思片刻后,又询问张煌言的意见。

    这件事左右为难,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张煌言略有些犹豫,一边考虑着一边慢慢说道:“我军若是回师宁波府,总的来说弊大于利。定西侯不如暂离宁波,率大军在外征战,不必理会朝中乱象……月晕而风,础润而雨,人人可知,刚刚打了一个胜仗,咱们这里就乱成这样,唐藩那边更不知道乱成什么模样了,咱们还是在等等看吧。”

    月亮周围出现月晕光环,就是要刮风的征兆。柱子的基石润湿了,就是要下雨的征兆,所谓见微而知著。危急时刻大家都能齐心协力,打了胜仗之后就开始打自己的小算盘,原来隐藏的矛盾都要暴露出来了……明军内部山头林立,鲁王政权的规模很小,内部还这么混乱,隆武朝廷内部的情况要复杂的多,所以现在最好的办法就是应静制动,静观待变。

    ……

    谭泰的两万多清军散布在宁镇山区的东侧和北侧,再加上马国柱手下的一些绿营兵。在江南各地展开了疯狂的烧杀抢掠,丹阳、武进、溧阳等几座县城和宁国府府城先后遭到血洗。短短十来天就屠杀了数万百姓,抢走了无数的粮食。

    这其中。李成栋所部最为积极,他手下的大将马宝这些日子收拢残兵败将,又纠集了两千多人,在宁国府府城里连杀三天三夜之后才收刀,仿佛又回到了当年“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的狂欢,全城被付之一炬,百姓血流成河。(李成栋在“扬州十日”和“嘉定三屠”两次大屠杀中都非常卖力。)

    但是总的来说,清军由于兵力有限,时间紧迫,虽然到处抢粮烧屋,也只能破坏城市和大路附近的村镇,和江苏上千万汉人相比,他们杀掉的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远远没有达到焦土政策的目标。

    谭泰盯上了长江。

    如果能把长江扒开,让江苏变成千里泽国,他的计划就成功了,但是忙活了好几天后才发现,长江下游地势平坦,水深江阔,两岸到处水网纵横,有长江口和太湖等巨大的蓄水池可以泄洪,水淹江南的计划根本无法实现……谭泰狗咬月亮,无从下口,最后胡乱扒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