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533章

残明-第533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罗明受大小战船不过数十艘,入长江口千里远征南京。不亚于羊入虎口,况且这一路上还要和鲁王水师打交道。万一出了意外,本国公不好向朝廷交代……”郑成功沉默片刻,拿着汪克凡的亲笔信又看了一遍,终于下定决心:“这样吧,陆师就留在泉州府和兴化府,我亲自率领三督水师,与罗明受、张家宝一同北上,助汪克凡一臂之力!”

    “大将军,不可!”

    “请漳国公三思!”

    听说郑成功要亲自率领水师北上,众将立刻都急眼了,纷纷劝阻。

    郑家军最厉害的就是水师,把水师调走后,陆师就像拔了牙的老虎,别说扩大地盘,能否保住现有的地盘都在两说,更让大家担心的是,清军的水师还是有一定实力的,郑家水师千里远征,万一受到重创,整个郑氏集团都有可能一蹶不振。

    总而言之,如果派水师主力前往南京助战,对郑氏集团的利益只有害处没有好处。

    郑成功却摆了摆手,语气非常坚定:“南京之战关乎国家气运,本国公理应竭力相助,其他的事情都放在一边吧。”

    郑鸿逵目光闪了闪,劝道:“大木,你父尚在北京,若出兵相助汪克凡,恐怕于他不利!”

    清廷几次三番招降,郑成功都虚与委蛇,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顾忌郑芝龙的生命安全,如果郑成功出兵南京,真的把济尔哈朗干掉了,满清很可能恼羞成怒,立刻杀掉郑芝龙。

    郑成功再次陷入沉默,郑芝龙投降的时候不仅是一个人去了北京,而是整个一大家子,都是郑成功的亲戚长辈,他们现在都是满清的人质。

    良久,他轻声说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我与家父当年已然分道扬镳,生死各安天命吧。”

    ……

    郑成功是南明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个人物,该怎么写我有些犹豫,这两天把有关的史料又仔细看了一遍,反复代入之后,才终于写成这一章。

    郑成功在历史上和永历政权打内战,放李定国的鸽子,收复台湾多半也是为了再搞一块根据地,和统一祖国什么的扯不上关系,他的个人性格偏激,心胸有些狭隘,不能容人,这些都是正史中的事实。

    但在大节上,他的确没有污点,网上那些“还原历史真相”的帖子只是一家之言,只能姑妄看之……四百年的光阴弹指而过,当年的真相已经湮没在历史的长河中,郑成功到底有没有动过投降满清的心思并不重要,我们看到的是他一直坚持抗清,台湾郑氏奉大明国号直到康熙年间。

    郑成功的性格很复杂,但他绝不是一个愚忠之人,让他对永历傀儡忠心耿耿,本来就是一个笑话。换句话说,郑成功和永历政权打内战,放李定国的鸽子,都是出于本身的利益考虑,以现代的价值观念来看,他这么做固然属于亲者痛仇者快的行为,但对郑成功来说,永历帝肯定不是值得拼死效忠的“君父”,他的行为动机可以理解。

    其实,郑成功是一个有道德洁癖的人,这一点从他对长子郑经的态度就能看得很明白,郑经和乳母私通*,生下儿子郑克臧,把奉守封建传统道德的郑成功活活气死了。后来,郑克臧因为出身有污点,很多台湾官员就想拥立其弟郑克爽,郑氏集团因此发生了严重的内杠。(多说一句,郑成功死于1662年,死的时候正当壮年。除了郑经的事情之外,同年满清杀掉了郑芝龙,永历政权被彻底剿灭,郑氏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都对郑成功造成了重大打击,心力交瘁之下暴毙而亡。)

    如果不是坚守道德原则,郑成功早就跟着郑芝龙投降满清了,所以我相信,在看到真的有希望消灭济尔哈朗,扭转整个战略形势的时候,我们的民族英雄还是会顾全大局的……况且本书里郑成功还是留了一手,只派水师前往南京,进可攻,退可守,用强大的郑家水师欺负满清水师,绝对不会上岸和八旗兵硬拼,福建老家这边慢慢消化胜利果实,罗明受和张家宝的不安定因素也被带走,这应该是最合理的选择。

    最后说一下前两天断更的事情,当时写着写着,突然发现章节大纲出了bug;战局推演有问题,硬往下写就要拉低济尔哈朗的智商,拿脑袋往石头上碰,思路一下子就乱了。这两天看看书整理了一下,又研究了几个经典战役的例子,思路已经理顺,欠的章节会尽快补上。

    是不是有点轻微强迫症啊,读者可能根本不在乎这个,我也不知道了。说老实话,如果细致描写战斗场面,一两万字很容易水出来,但我想尽力写好一点,对得起掏钱订阅的各位书友。

    不管什么理由吧,对断更表示道歉,我会尽快补上的,不超过月底……月底?!对,就是月底之前,汗一个!(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一五章 真的是关门打狗

    茅山,济尔哈朗大营。

    满清数万大军,在茅山前面扎起梅花营,互为掎角之势,济尔哈朗的中军大营设在一个叫做蒲塘的小村子里,群山环绕,四通八达,与各营之间都有便捷的通路。

    阴暗的天空看不到阳光,远处的炮声隐约可闻,清军士兵将收集的尸体的进行焚化和掩埋,又点燃降香、艾叶、大黄、苍术等药物进行蒸熏消毒,道道烟气升上天空,蒲塘村内外充斥着浓郁的药味,和那股更为浓郁的尸臭混杂在一起,变成了一种奇异而令人作呕的味道,久久难以消散。

    屋子里面同样充满了药物的香味,正中摆着一个硕大的虎头骨,其他各处插满艾草,挂着大大小小的辟邪绛囊,门口则挂着几条马尾松的松枝。松枝晃动,一个美貌的侍妾迈着碎步无声地走进来,在济尔哈朗面前跪倒,呈上一个放着杯碟水盏的精致漆盘,济尔哈朗端起一杯雄黄酒饮尽,再拿起一杯净水漱口,在喉咙里呼噜噜转了几圈,呸的一声吐干净,脸上的神情才好看了些。

    他拿起一包雄黄散打开,用指甲挑些药粉就着香油和一下,抹在人中位置,然后起身带上暗嵌马蹄木绛囊的帽子,套上装有女青绛囊的马褂,穿戴整齐后迈步出屋,直奔中军厅。

    十来个刚刚从后方调来的名医正等在这里,听到亲兵通报郑亲王驾到,连忙伏地跪倒,一个个面色惶恐。

    到了江南之后,清军不愿在夏天作战。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害怕瘟疫,可是怕什么来什么,济尔哈朗的军中前几天突然爆发疫情,并且迅速扩散,部队作战因此受到了严重影响。

    当年李自成能够轻取北京。逼得崇祯上吊自尽,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北京爆发了大规模的鼠疫,全城百万军民悉数染病,死亡二十余万,李自成的大军杀过来的时候,北京城里连一万守军都凑不出来……李自成进北京后。大顺军也跟着染上了瘟疫,战斗力严重下降,被清军在一片石轻易击败。

    (按现在的流行观点,崇祯末年是小冰河时期的最后阶段,也是近一万年来最冷的几十年。在这个天灾不断的时期里,除了明朝的农业遭受严重打击外,西北和蒙古草原的气候也发生剧烈变化,草原上的老鼠混不下去,南下迁移到人口密集的农耕地区,山西和北直隶地区随即爆发大规模的鼠疫。

    当然了,鼠疫爆发不是明朝亡国的核心原因,只是适逢其会的催化剂。当时北京城里流行的是肺鼠疫。应该是欧洲十四世纪黑死病的延续,这种肺鼠疫的病菌在比较低的气温下才能生存,清军占领北京后天气转暖。肺鼠疫的疫情很快得到控制……总之满清那几年气运很盛,翻牌都是清一色、大三元外加杠上开花,大明这边则是大相公、小相公不断,根本没法胡牌。)

    济尔哈朗很无奈。

    对于瘟疫的危害,清廷上下都非常重视,出征之前做了充分的准备。济尔哈朗不仅带来大批的药物,对卫生防疫抓的也很紧。但是八旗兵都来自辽东苦寒之地,不适应南方潮湿闷热的气候。也不愿遵守苛刻的卫生习惯,最后防不胜防还是中了招。(说句题外话,北方气温较低,细菌病毒较少,苍蝇蚊虫的活跃期也比较短,所以北方人的生活习惯相对粗放一些,南方人往往就觉得北方人不讲卫生,北方人呢,又觉得南方人的穷讲究太多……其实对换生存环境过上几代,大家都会变成对方那个样子,互相理解吧。)

    最开始是蚊虫叮咬引起的疟疾,然后又有大量的士兵染上了痢疾和霍乱,严重腹泻,高烧不断,军中的医官按照“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来治,反而越治越严重,越治越泛滥……南方的蚊虫蛇鼠太多,水和食物很容易变质,满清几十年前还是茹毛饮血的渔猎民族,辽东动不动就是零下十几度、几十度的天气,很多八旗兵一个月也未必能洗一次澡,喝生水也从来没有生过病,济尔哈朗虽然三令五申,大多数士兵还是贪爽快不愿饮用开水,也不喜欢洗澡,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越来越多的八旗兵被传染,总是不能断根。

    江山易改本性难移,有些卫生习惯的重要性济尔哈朗自己也不明白,反倒是那些绿营兵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自觉的更讲卫生,染上瘟疫的不多。

    让济尔哈朗稍感庆幸的是,由于清军准备充分,疫情刚起就采取各种手段进行防治,隔离患者,烧埋尸体,药物蒸熏,打扫清洁环境,统一使用厕所等等,费尽全力才勉强控制疫情,还不到全军崩溃的地步……从疫情爆发以来,总共死了一千多个士兵,只看死亡数字的话,相对五万大军来说,似乎不算太严重。

    但在彻底根除疫情之前,济尔哈朗还不敢掉以轻心,更多的却是担心。

    军中的医官到现在还没有找到对症的治疗药物,疫情始终没有根除,行军作战都是高强度体力劳动,宁镇会战持续的时间越长,士兵由于体质下降遭受传染的几率就越大,疫情稍不留神就会发生反复,甚至会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