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516章

残明-第516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险骄值奶啤寰匀恢鞴ィ骶匀灰朗兀喽蚪饩錾轿鹘嵑蟆6髅骶难沽嵩嚼丛酱螅先匀皇锹宓那雍兔撞郑呐略獾搅顺苹担芸煊帜芑指词溲δ堋

    除此之外,汪克凡还有一层考虑。

    楚军在宁镇山区作战,万一战事不利,还能及时掉头撤退,清军主力困在山区里,想追未必追的上……如果一路杀到千里之外的杭州。万一被郑成功放了鸽子,楚军主力被困在大海边,那就真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根据历史上李定国的惨痛教训。这种可能并非不存在。

    不错,现在的形势和永历时期不同,隆武帝不是永历,郑成功算是隆武帝的嫡系铁杆,不会不给朝廷面子。

    不错,汪克凡事先也做了两手准备。利用情报局的地下工作,发动苏杭绍兴一带同情明军的江南士绅。大力筹集粮食物资,准备接应楚军。

    但对于一支几万人的大军来说,把全军上下的命运都寄托在郑成功的一句承诺上,寄托在江南士绅的爱国热情上,本身就是一种冒险行为。

    总而言之,原来的东征计划表面上风险不大,其实却存在隐性的风险,汪克凡不喜欢这种有可能受制于人,任凭别人摆布的选择。

    (郑成功和李定国都是民族英雄,半渡个人更喜欢李定国。但是李定国是抗清民族英雄,不符合民族大团结的主基调,郑成功收复台湾,维护祖国统一,更符合当下的主旋律,所以舆论宣传上厚此薄彼,郑成功的名气比李定国大多了。

    其实李定国在云南的声望很高,据我所知,晋王在云南的声望近乎神圣,章太炎曾说过:“愿吾滇人,勿忘李定国”,蔡锷、朱*德、唐继尧等爱*人,都受到李定国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有很多姓李,都是因为敬仰李定国,尊称他为幺李王。)

    选择在宁镇山区决战,如果能对济尔哈朗和谭泰的主力部队予以重创,甚至加以消灭,清军短期之内无力再对南明发起大规模进攻,江南一带也会变成明清两军拉锯的战场,把满清的钱袋子和米仓彻底砸烂……谭泰还罢了,济尔哈朗这次带来的都是满清看家的精锐部队,据斥候探查军中精兵强将无数,在史书上留下名字的所谓名将不胜枚举,如果能把他们消灭在宁镇山区里,元气大伤的就是清军了。

    宁镇战役进行到第二阶段,朱马喇和穆里玛被困在延陵镇,战役态势对楚军有利,地形和战术条件也有利,唯一让汪克凡担心的是,楚军的兵力还是不够,虽然汪晟等部正在快速赶来,但和清军相比,兵力上还是处于明显的劣势,很可能影响最后的战果。

    在汪克凡的恳请和严令下,金声桓进行了一定程度的配合,派出一支偏师增援安庆走廊,但他的主力还是摆在南昌的北面,正在对九江府发起猛攻……很明显,他也想趁这个机会扩大地盘,攻占九江府和南康府,占领整个江西北部(南康府就是后世都昌一带,在九江府和南昌府之间)。

    汪克凡对这个结果早有思想准备,军阀不打自己的小算盘就不是军阀了,九江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价值,清军不能轻易放弃,金声桓猛攻九江府,也有一定的牵制支援作用。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好消息,隆武帝又把焦琏派来支援南京,估计再有七八天就能赶到,如果不考虑忠贞营众将,焦琏在历史上是永历朝第一善战之将,比赵印选、胡一清还要强悍三分。(历史上李成栋攻占广东,杀掉了绍武帝朱聿鐭,然后进攻广西永历朝廷,被焦琏揍得鼻青脸肿,灰溜溜地退回广东。焦琏善野战,喜恶战,在喜欢拒城坚守的明军中显得非常特殊,是一个猛将型的将领,永历五年清军攻占桂林,焦琏被暗中已经投降满清的陈邦傅设计诱杀。)

    焦琏能打,广西兵也能打,汪克凡正在用人之时,对焦琏这五千阳朔兵充满了期待,希望他们能尽早赶到……

    五月中旬的最后一天,济尔哈朗的前军乘坐水师战船,从瓜州渡过长江,抵达镇江。

    这支前军的主将名叫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清前期历史剧里经常出现的一个龙套,而且是标准的“死跑龙套的”,因为他一出现往往就要死了。凡是描写康熙的影视文学作品,必然会描写鳌拜,凡是描写鳌拜,就会带出苏克萨哈。同为康熙初年的辅政四大臣,鳌拜倒台之前干的最后一件事就是干掉了政治对手苏克萨哈。

    康熙登基的时候,满清开国功高诸王基本都死光了,承袭各王政绩平庸,孝庄操持国柄,可以从容左右局势。她接受顺治年间的经验教训,启用异姓大臣辅政,以免威胁康熙小皇帝的皇权,以顺治遗诏的名义任命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辅政四大臣,废除了亲王摄政的旧制。

    和谭泰不同,苏克萨哈一开始就是多尔衮的铁杆嫡系,他是正白旗人,当过多尔衮的贴身侍卫,并深得信任。但是多尔衮死后不到三个月,苏克萨哈就反戈一击,首告多尔衮“阴谋篡逆”。全心全意地投靠孝庄和顺治,从此平步青云。(多尔衮死后,他的余党仍然有很大的势力,比如阿济格,比如何洛会,比如谭泰等等,顺治亲征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过一场激烈的斗争,进行残酷的大清洗才掌控了朝局。这场大清洗也是八旗兵由盛转衰的重要标志,八旗兵入关后本来就在走下坡路,但是余威尚在,经过这场残酷的清洗后战斗力迅速下滑,也在客观上成全了李定国两蹶名王的辉煌战绩。)

    谭泰却是经过反复拉拢才投靠多尔衮的,在济尔哈朗的大军中,还有一位和谭泰齐名的“名将”——何洛会。

    何洛会和谭泰一样,也是在豪格失势后才投靠多尔衮的,只是他的分量比谭泰轻一些,多尔衮在他身上没用那么多心思。在多尔衮手下,除了多铎、阿济格、勒克德浑等满清宗室担任大将外,谭泰和何洛会就是异姓的哼哈二将,都算善战之将。

    何洛会虽然是后来才投靠多尔衮的,骨头却比苏克萨哈硬,多尔衮死后,苏克萨哈等人都纷纷倒戈,何洛会却坚决不服软,称多尔衮有功于大清云云……这样的死硬分子肯定是清洗对象,很快被顺治凌迟处死。(当然了,何洛会之所以不服软,也是因为他的地位比苏克萨哈更高,属于多尔衮一党的骨干分子,服软也难逃一死,就像谭泰最后的下场一样。)

    多尔衮让济尔哈朗统帅大军,重掌兵权,但也不能撒手不管,而是在大军中安排了不少心腹将领,比如何洛会,比如苏克萨哈等等,以牵制济尔哈朗。这些将领中又以何洛会的地位最高,济尔哈朗虽然贵为郑亲王,也得让他三分。(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八章 “名将”云集(续)

    康熙初年苏克萨哈一度位极人臣,现在却只是一个中级清军将领,三等甲喇章京,要不是身为多尔衮的铁杆亲信,还轮不到他担任先锋官。

    但是长期跟在多尔衮身边,苏克萨哈还是学了几招,打仗有板有眼。他渡江后听说朱马喇、穆里玛、张天禄等人都连吃败仗,并没有急于深入宁镇山区去救援朱马喇和穆里玛,而是在外围发起试探性进攻,从镇江向南进兵,骚扰宁镇山区东北部的丹阳县。

    楚军主力都在秣陵关、句容县和延陵镇周围,丹阳县的外围没有多少兵力,防线形同虚设,几乎是一捅就破,苏克萨哈的试探性进攻异乎寻常的顺利,轻易攻到丹阳近郊,前锋游骑兵绕着丹阳城墙转了两圈,城中的楚军却始终四门紧闭,不予理睬。

    苏克萨哈也不急于进攻,双方不战不走,形成对峙。

    他在等待济尔哈朗的主力,朱马喇和穆里玛如何遇伏,楚军有一种古怪的大炮等等,这些消息都通过溃兵报告到南京,传递到苏克萨哈军中,他当然不会贸然踏入险境。

    济尔哈朗没有让他久等,三天后,清军主力相继赶到。

    渡江之后,摆在济尔哈朗面前的形势非常严峻。

    穆里玛被诱进延陵镇后,楚军突然出兵切断他的后路,用深沟高墙筑起坚固的防线,一道后面再修一道,堵死了本来就不宽的山路。穆里玛和朱马喇虽然立刻发起反击。但是丘陵地区不便展开兵力,楚军又占领了两侧的小山,形成交叉火力支援。穆里玛和朱马喇虽然不断猛攻,却一直进展缓慢。

    与此同时,楚军的后续部队却相继攻占穆里玛留下的两座营寨,以及最重要的句容县城,防线的弹性大幅增加,防御纵深前后几十里,朱马喇和穆里玛进攻受挫。只好再次退回延陵镇。

    很明显,朱马喇和穆里玛受制于特殊的地形。只凭自己的力量已经无法突围。

    秣陵关方面,张天禄所部被全歼,刘弘遇献关出降,郝尚久所部在横山中被击溃。他本人不知下落。楚军夺回秣陵关后,已经打通连接当涂的补给线,源源不断的军需物资和援兵正在进入宁镇山区。

    南京城里,尚有七千多清军,江心洲还有一支水师,但是接连打了几个败仗,尤其刘弘遇投降后,南京清军的士气很差,不敢再出城作战。

    将这些最新的军情报告一一汇总分析。济尔哈朗随即进入南京,召集众将以及马国柱等军政要员,安排作战部署。

    “诸位。伪明汪克凡所部滞留宁镇群山之间,分明是有意为之,有备而来。我军若是急于救援延陵镇,多半会仿穆里玛覆辙。”

    他突然停了下来,目光缓缓扫视众人,最后停在何洛会的脸上:“穆里玛进入延陵镇的时候。随军带去一批粮食,若是省着些吃用。应该还能支撑些日子。我打算以缓攻之策破敌,一面步步为营向延陵镇推进,一面等待谭泰和傅勒赫的兵马,固山额真以为如何?”

    何洛会是镶白旗固山额真,三等精奇尼哈番,也就是镶白旗都统,兼子爵爵位,而且战功赫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