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513章

残明-第513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发泄一番后,穆里玛反而沉下心来。反复告诫自己不能冲动,不能急于求成,楚军无疑是个难缠的对手,越是这样就越需要冷静。

    句容之战,是报仇雪恨的最好机会,楚军无论有再多的花招诡计,大的战略方面却不可能玩出花儿来,只要攻占句容,就能以这座县城为桥头堡,向东南打通和延陵镇之间的通道,把朱马喇救回南京。

    句容县的城防还算坚固,楚军明显花了不少力气,但是穆里玛觉得问题不大。

    八旗兵虽然不擅长攻坚,但不等于不会攻坚,否则这万里江山都是怎么打下来的?这次他是太着急了,只用云梯蚁附攻城,所以吃了个亏,只要沉住气,花上几天时间打造足够的攻城器械,句容一座小小的县城,肯定能一战而下。

    说干就干!

    穆里玛在城外扎下大营,一面伐树打造攻城器械,一面又派人回到南京,向马国柱讨要兵员物资,以补充这几场败仗的消耗。马国柱看到南京暂时没有危险,咬咬牙又派来一千五百名绿营兵支援穆里玛。

    有了足够的绿营兵当炮灰,穆里玛心里踏实了许多。要知道攻坚战的伤亡是很大的,不能牺牲宝贵的八旗兵去填壕沟,爬城墙,全靠绿营兵顶在前面。

    经过几天的忙碌准备,需要的攻城器械基本打造完毕,这天早上,穆里玛召集众将,一起出营去查看句容城防,准备第二天发起总攻。

    他们刚刚到了城下,离护城河只有一箭之遥,却见句容城门突然向两边打开,吊桥也吱呀呀地落了下来。

    “敌袭!”

    穆里玛微微一惊,噌的一声拔出虎牙刀,身后的清军兵将也纷纷亮出兵器,准备迎战出城逆袭的楚军。

    “不是敌袭!”

    穆里玛杀气腾腾地盯着城门,城门洞里却忽忽悠悠冒出来一杆白旗,几个士绅跟在后面,在城门两旁小心翼翼地跪下……

    昨天晚上,楚军已经趁着夜色偷偷溜掉了!

    虽然兵不血刃的占领句容,穆里玛却觉得非常憋屈,恨不得派八旗骑兵追进山沟,把那支临战脱逃的楚军抓回来暴打一顿。当然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将领,他不会真的做出这种失去理智的决定,虽然重重一拳打在空处很难受,但是占领句容县城后,穆里玛已经夺回战场主动权,无论如何,这都是一个值得庆贺的胜利。

    下一步,就是打通和延陵镇的联系,尽快救援朱马喇。

    占领句容县城后,涥化镇已经失去战略价值,穆里玛毫不犹豫地把那里的两千多清军都调到句容,只留下一队绿营兵起个预警作用。

    调集足够的兵力后,他开始向延陵镇推进。

    为了避免中伏,他的推进速度很慢,反正不到一百里的距离,哪怕每天只走三十里,三天之后就能和朱马喇会师。他总是天亮出发,不到中午就安营扎寨,精心选择扎营的位置,再用大半天的时间把营寨修得异常坚固。

    每天走三十里,总共三天的路程,这样下来中间就要修两座营寨,这两座营寨就是连接句容县和延陵镇的据点,免得他去了延陵镇,却被楚军抄后路。每座营寨里都留下两千清军驻守,哪怕楚军以几倍兵力发起进攻,最少也能坚持个三五天,足够他和朱马喇从原路返回。

    万无一失!

    汲取方山之战的经验教训,穆里玛离开句容县后,每次行军前都会派出大批斥候,反复侦查周围的地形,再三确认没有楚军的伏兵才下令前进。这样一路走下来,果然无惊无险,连着两天都没有发现楚军的踪迹,延陵镇已经遥遥在望……

    在他们身后五十里处,山谷中的一片林子里,几名楚军军官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山前的那座清军营寨。

    “穆里玛这座营寨选的地方不错,在山顶上看似乎一马平川,下山再看,营寨周围却地势起伏,遍布沟壑,再加上营墙前面的壕沟和鹿角阵,真是易守难攻。”王进才的战略眼光差了点,但到底是戎马多年的老将,对行军作战的具体问题很熟悉,一眼就看出这座军营的选址非常巧妙,可以说是现有条件下的最佳选择。

    “鞑子为什么不在山顶扎营?”东莞营的小飞将张家珍问道:“我读三国总是不明白,马谡在山顶扎营错在哪里,只是因为没有水源吗?但是山顶扎营居高临下,岂不是占尽地利?”

    “山顶扎营一般都是不行的。”

    王进才笑着解释道:“除了水源之外,关键还是无法封锁山下道路,如果从山顶发起进攻,几百步山路冲下来,到了跟前也没有力气搏杀,马谡一厢情愿想让魏军攻山,魏军却围山不攻,他自己就乱了阵脚……”

    冷兵器战争中,没有机枪火炮这种长距离的射击武器,在山顶打不到山脚下,就算楚军的臼炮,也无法对山脚下实现火力封锁,所以在山顶扎营毫无意义。

    穆里玛的军营就建在山下,而且离山脚还有一段距离,很明显,他已经考虑到楚军臼炮的威力,特意把军营建在臼炮的射程之外。

    “这是块硬骨头,不好啃,我建议放弃。”张家玉也赞同王进才的意见。

    “那怎么办?军门让咱们收口袋,不打掉这座军营,穆里玛和朱马喇就会逃回南京!”张家珍一拳砸在掌心,非常着急的样子。

    “看来只能请工兵营帮忙了。咱们避开鞑子的两座军营,在中间修两道坚固的工事,把穆里玛和朱马喇堵住!”王进才拍拍张家珍的肩膀,笑道:“硬骨头既然不好啃,就把它撂在一边,找好啃的地方下嘴,这一百里的山路,随便堵住哪里,都能封住口袋……”

    楚军准备玩个大的!

    不但不打朱马喇,穆里玛也不打,就让他们在延陵镇“胜利会师”,然后一起装进口袋,然后围点打援,消灭济尔哈朗和谭泰的主力……这是参谋部提出的最新作战计划,在军事会议上一致通过,由汪克凡批准执行。(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四章 一环套一环,先打江宁镇

    围点打援,是后世里我党我军最擅长的战术之一,在解放战争中有很多经典战例,汪克凡极为熟悉。

    要想成功实现围点打援的战术,有两个关键条件。第一是诱饵必须足够分量,围敌之必援,否则敌军来个壮士断腕,不派援兵来,一番功夫就白费了。第二是围得住还要打得动,不能轻易让诱饵跑了,更不能让敌军援兵真的突破包围圈,防止被敌军内外夹攻,反而打个败仗。

    楚军弃守句容县,就是为了引穆里玛钻进口袋,以加大诱饵的分量。

    朱马喇手下有将近一万清军,再加上穆里玛的几千清军,其中还包括几千名八旗精兵,这么一大坨清军精锐部队被困在延陵镇,无论济尔哈朗还是谭泰都不能坐视不救,只能设法进入宁镇山区救援……那么接下来,就是楚军的表演时间了。

    选择宁镇山区当战场,楚军就可以利用有利地形,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把朱马喇和穆里玛围住,把济尔哈朗和谭泰打垮。

    当然,以楚军现有的三万兵力,要同时完成内外两线的作战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还要从后方增派援兵。战局至此,包括汪克凡事先都没有想到,宁镇山区的这场大战,已经发展成关系到整个东征成败的战略大决战,所以后方不用再留余力,而是尽可能向宁镇山区增派兵力。

    东征开始以来。金声桓和傅鼎铨一直比较闲,由他们两个出兵相助,加强安庆走廊一带的防务。就能解放汪晟、吕仁青和王鼎的一部分兵力,再从别的地方凑一凑,差不多能凑出来一万五千生力军,这个仗就有的一打。

    宁镇战役的规模突然扩大,除了增派援兵之外,还需要更多的,大量的军需物资。所以打通秣陵关补给线就成了当务之急……楚军前些日子对秣陵关进行佯攻,本来就是为了引诱朱马喇和穆里玛。既然朱马喇和穆里玛已经掉进陷阱,消灭张天禄的时机也就到了。

    除了张天禄,刘弘遇和郝尚久也要一并解决,否则的话。对楚军漫长的补给线威胁太大。

    相比之下,郝尚久被困在宁镇山区里,楚军随时可以把他一口吃掉,没有太大难度。刘弘遇却有清军水师支援,把他打急了可能上船逃跑,如何将其干净彻底的消灭,就需要动点脑筋了。

    楚军的计划很简单,就是先搞一场小型的围点打援,把刘弘遇从长江岸边调开。放进宁镇山区里再加以消灭……围点打援的这个“点”,就是秣陵关。

    想要围住秣陵关,先得切断张天禄的后路。楚军瞄准了江宁镇。

    江宁镇原本有一支楚军驻守,张天禄进攻秣陵关的时候,这支楚军主动撤退,让开了通往秣陵关的道路。前一段时间,他们一直潜伏在江宁镇以西的山区里,现在终于到了重新夺回江宁镇的时候。

    为了配合他们的行动。附近的楚军各部纷纷行动。

    秣陵关附近的楚军一部穿插到西北方向的牛首山,修筑阻击工事。随时准备拦截前往江宁镇的清军援兵,另一部对秣陵关再次发起猛烈佯攻,以造成张天禄所部的恐慌,干扰张天禄的判断。

    与此同时,方山的楚军从涥化镇附近直冲而过,进袭南京近郊,以吸引马国柱的注意,让他不敢向大胜关派出援兵,减轻江宁镇北面的压力。

    当涂的楚军却按兵不动,避免惊扰刘弘遇。

    江宁镇驻有一千五百名绿营兵,早年间镇子外面有一道围墙,但是因为处在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这里的人口一直增长得很快,镇子的范围早就超出围墙,围墙四周都有大片的民房。

    江宁镇位于大胜关和秣陵关之间,西边是长江,东边是宁镇山区,正好卡在交通要道上,周围则布满了纵横交错的小河小溪,还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池塘,是典型的江南水网地形。

    这种复杂的水网地形也算得上易守难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