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4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还有慈溪人魏耕。
魏耕,明末抗清义士,历史上在康熙元年被满清凌迟处死。南明时期的抗清斗争虽然此起彼伏,但是很多人都是出于义愤揭竿而起。近乎自杀式的壮烈牺牲,魏耕却有很强的组织力和行动力,做下了几件大事。
多铎南下的时候。潞王朱常淓在杭州投降,魏耕起兵抗清,率领一群散兵游勇和清军结结实实打了几仗,兵败后转入地下斗争,披发僧装,麻鞋草屦,奔走大江南北,联络各方抗清力量,郑成功、张煌言和张名振三次攻入长江。第一次打到镇江和瓜州,第二次打到仪真。第三次打到南京,其中都有魏耕的参与。
山阴祁氏寓园。就是魏耕等人的秘密据点,祁氏兄弟有钱有名,寓园水陆交通便利,魏耕等人明面上以结诗社为幌子,暗中发展力量,身边已经聚集了一大批抗清志士。
就在这几天,大名鼎鼎的诗词大家吴伟业来到了绍兴,祁氏寓园因此又举办了一场诗会。
吴伟业就是《圆圆曲》的作者,“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名句妇孺皆知,他在清军南下后闭门隐居,受友人之托才来到绍兴,调解两个文人社团之间的矛盾。
祁氏兄弟作为主人,一直在寓园门口迎客,吴伟业到了以后,诗会正式开始,祁理孙陪着吴伟业等几位重要的客人,祁班孙转回后堂,找到了魏耕。
“今天来的人很杂啊,告诉咱们的人一定要慎言,作诗也不要太露骨了。”魏耕一直在暗中观察,特意嘱咐祁班孙。
“这个都交待过的,放心。今天来的这些人里,有好多热衷于鞑子功名的士林败类。”祁班孙掰着指头说道:“王庭、陆求可,王命岳、姚启圣……姚启圣这个家伙,身上明明背着官司,却还一门心思想要参加鞑子的科举……”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园子的文士书生作诗之余,形成了一个个小圈子聚在一起。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朝代兴替原本是难免的事情,士人当以经史文章为第一要务,我若此科中第,最多也只做十年官,然后就请辞周游天下,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王庭是浙江嘉兴人,四十岁的老书生,刚刚中了满清的举人,踌躇满志之余,又颇为矜持。
(他在顺治六年终于考中三甲进士,后来做到山西布政使,清初诗人。)
“此言大谬矣!我辈学成文武艺,自该卖与帝王家,助我大清早日一统天下,才能结束民不聊生的乱世……”王命岳出身贫寒,自幼饱受磨砺,成年后一门心思只想出人头地。他也是年近四十的人了,在科场上屡战屡败,屡败屡战直到大明亡国之前才中举,满清占领江南后,他第一个参加清廷举办的科举,但还是没有考上。
(王命岳在顺治十二年中进士,算是顺治朝和有名的能吏,擅长搞经济,为清军的后勤工作立下汗马功劳,最高做到广东布政使。小皇帝康熙登基之后,让王命岳把夏商元明的各种故事编一本书,给他做课外读物,这本书名叫《千秋宝鉴》,王命岳下了很大的心血,书刚刚编成就被活活累死了。)
“唉,前明寿数已尽,非吾等不为,实不可为也!如今虽然改朝换代,我等只要在新朝勤勉为官,同样可以造福一方,有所作为。陆某虽然不才,愿与诸位朋友约定,我等中第为官后,必做清官,绝不行那贪赃枉法之事!”陆求可今年三十岁,仍是一个钝秀才,满清占领江南后一直在科场上努力拼搏。
(陆求可也在顺治十二年中进士,和王命岳是同年,最高做到刑部员外郎,福建台湾提督学正。)
“切!”旁边突然传来一声冷笑,众人回头看去,原来是绍兴本地人士姚启圣。
“清官就一定是好官么?海瑞至清,却处处碰壁,又能有多大作为?姚某宁愿为能吏,不愿为循吏!”
“哈哈,你这杀贼还敢说大话,小心惹恼了我去报官,把你抓去砍脑壳……嗯,呵呵,呵呵,开个玩笑了,姚兄不要介意。”
陆求可好赖有个秀才功名,面对姚启圣很有优越感。姚启圣的眼中却闪过一道狠厉的凶光,陆求可暗暗一惊,连忙干笑几声赔罪,心里极为后悔——姚启圣这个家伙一向睚眦必报,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何必要得罪他呢。
王命岳是举人老爷,不怕姚启圣,但也忌惮他的为人,笑着问道:“姚兄还在备考么?最近在读什么书?”
姚启圣冷冷答道:“姚某读书自然是勤奋的,每日凿壁偷光,悬梁刺股,一册孤本《如意君传》已经翻得烂了,每招每势都熟记在胸。”
“你……”
王命岳被噎得说不出话来,脸红脖子粗,《如意君传》是一本春宫图,姚启圣这么说话,分明是不给他的面子。
“呵呵呵,熙止兄(姚启圣字)还是那么诙谐,以后大家彼此熟识了,你们就知道他这个毛病,外冷心热的,有古侠之风。”王庭和姚启圣的私人关系不错,出来打圆场:“熙止兄大才,我等都远远不及,若是参加科考必定一鸣惊人,只是他身上还背着官司,暂且不能下场,唉,总得想个什么法子,帮熙止兄除掉这个麻烦……”
清军南下的时候,姚启圣正在江苏南通一带游历,被当地的一家豪强所辱,于是跑到清军那里捐了一笔军饷,被任命为当地知州,转手就杀了那家豪强的满门,然后弃官而逃。
姚启圣这个人就是一个实用主义者,行事亦正亦邪,从不墨守成规,他擅长经济之道,又擅长带兵打仗,比王庭他们几个的能力都强很多。
“呵呵,事在人为,我既然要走科举的路子,总有办法抹去那个官司。”姚启圣早就胸有成竹,只是不便当众明说。
……
(今天出场的这几个人物里,姚启圣和吴伟业的名气最大。
姚启圣为了参加科举,依附族人入了汉军镶红旗,八旗乡试第一名,被授予广东香山知县,上任之后私开海禁,很快被罢官。
但是他很会做生意,过了几年发财后,招募乡勇投靠清军,还捐助了大笔军饷,又重新当官,一步步做到福建总督,和施琅一起收复台湾……客观的说,姚启圣的确是个人物,但在民族大义上是有亏的,如果站在南明的立场上,他和施琅收复台湾,把明朝最后一点香火都彻底掐断了。
吴伟业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和钱谦益的经历有点像,他在家隐居十年,最后顶不住压力出仕满清,很快又辞官归乡,一生都处在痛苦和纠结中。
“我本淮王旧鸡犬,不随仙去落人间。”是他的心声写照。)(未完待续)
正文 第二十一章 莫做两朝天子臣
“在下由人工,见过名璧先生(魏耕字名壁)。”
甘剩打量着魏耕,心里暗暗琢磨着,汪军门真是神通广大,竟然能在浙江腹地的绍兴找到这么多的抗清义士。
这几天暗中调查,甘剩已经确定,魏耕和祁氏兄弟周围,有一个松散的秘密组织,核心成员大都是浙江本地的官宦子弟,名门望族,最少有三四十人。他们主要分布在山阴、萧山、会稽、上虞四县,其中山阴祁氏、山阴朱氏、山阴吴氏、白洋朱氏、萧山李氏等家族能量最大,如果这个秘密组织能为楚军所用,攻略杭州的计划又多了两分把握。
“由先生这名字好生古怪,应该是化名吧?还有其他方便的称呼么?”魏耕行事缜密,反应也很快,立刻察觉到由人工这个名字的特殊之处。
“在外人面前我叫甘剩,您也可以这么称呼我。这是我家汪军门给你带来的礼物,多功能跳刀十把,特制短柄火铳五支,铅子五百发,强力手弩十支,密写药水三十瓶,密码本十五套……”
桌子上放着一口藤箱,甘剩伸手打开,把里面的东西一件件取了出来,一一为魏耕展示。
魏耕接过一个圆筒状的金属物件,看表面的纹饰像是镇纸一类的东西,按照甘剩的示范按动机关,只听啪嗒一声,前面突然跳出一段锋利的刀刃,四寸多长,寒光闪烁。
“这个东西藏在身上很方便,不仅是一柄短刀,反过来还能当锯子用,挖、刺、撬、锉都可以……”
不等甘剩介绍完,旁边的祁班孙一把把跳刀抢了过来,他是个十七岁的少年。最喜欢这些新奇玩意而,拿着跳刀摆弄不停,爱不释手。
“这东西真好!再碰上鞑子兵了。突然摸出来给他一下,保证一刀毙命!”
“杀人最好还是用火铳。不管武艺多高,一枪就能干掉他。”魏耕拿起短柄火铳,为他们演示如何装弹,只是前院里正在开诗会,外人来的太多,现在不方便试射。
“这个家伙太大了,身上不好带。”祁班孙看不上笨头笨脑的短柄火铳,拿起一支手弩研究着。甘剩帮他装上弩箭,按动机括,只听笃的一声,锋利的弩箭射进柱子足有半寸,尾端还在不停地颤动。
“好厉害!我等都是文弱书生,拿着刀枪也打不过那些凶狠的鞑子兵,还是这手弩最实用。”这种强力手弩绝对属于管制武器,平常很难得到,魏耕和祁班孙的眼睛都冒出兴奋的光芒。
“两位回头再试试火铳,一定会更满意的。”
甘剩笑了笑。从笔筒里取了一支秃笔,反过来用笔杆蘸了些密写药水,在白纸上写写画画。然后再拿出另一瓶药水,在那张白纸上仔细抹了一遍,渐渐显出一行字迹。
魏耕和祁班孙目瞪口呆。
“我曾听说有一种密写之法,用清水浸泡即可显出字迹,快打水来试试……”魏耕又用药水写了一行字,找来清水泡在里面,好半天却毫无反应。
“你说的是明矾,保密性太低,已经被我们淘汰了。我们这种最新的密写药水。必须要用配套的显影药水才能看出字迹。”甘剩又拿起密码本解释道:“只用这个药水还不保险,最好和密码本配着一起用。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