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4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溃淙晃槐把郧幔荒苌弦环菥悔烧圩樱北缙浞牵 敝芏﹀犊ぐ海灾谌怂档溃骸凹肝幌壬垂螅揖突崃绺骺蒲怨僖煌呙蚴ド系菀环萆勒郏ド先舨辉剩业任ㄓ醒τ祝运烂髦尽
他正说的口沫飞溅,杨廷麟却突然喝道:“够了!还要添乱么?”
呲呲两声,杨廷麟把那份奏章撕成几半,举到烛火前点燃。
“你……,兼山先生!你这是何意?”周鼎瀚是翰林院侍讲,品阶不高却身份尊贵,将来更是前程远大,在东林党内部也是重要的骨干,平常杨廷麟对他都客客气气,今天却把他辛苦写成的奏折一把火烧掉,简直比打了他一巴掌还难受。
“汝等无知之辈,真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杨廷麟冷冷看了他一眼,把正在燃烧的奏章扔在地上,又小心的来回踢了两下,确保全部都烧成灰。
“唉,你还不明白么?当今天下不靖,武勋军镇为尊,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都是过去的事情了。”黄锦虽然地位最高,但是爱惜后辈,谆谆教导道:“皇上内有楚勋支持,外有楚军为援,再加上内庭和锦衣卫,还怕你们几个的净谏折子不成?要是真的闹大了,皇上撇开我等,一样能推行新政,到时候谁来为天下士绅鸣冤做主?”
时代不同了,隆武朝廷里,以汪克凡为代表的武将军阀已经是不可忽视的一支政治势力,士大夫与天子共治天下的时候,文官才能一手遮天,现在武勋既然崛起,文官闹的再凶也没用。
除了汪克凡,还有金声桓,还有西军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厦门的郑成功、四川的贺珍,包括山西大同的姜瓖,都是非常强大的存在。他们不用联合起来,只要楚勋和帝党一起支持隆武帝,国家机器照样正常运转,文官们或者寻死觅活,或者一起辞职,反而正中楚勋的下怀。
闹什么闹,别闹了,不过是汪克凡的老娘媳妇罢了,隆武帝愿意加封就加封,咱们全当没看见。
“你回去再写一个折子,弹劾先自先生。”杨廷麟突然开口。
“什么,弹劾先自先生?”周鼎瀚一愣,以为自己听错了,杨廷麟竟然让他弹劾吕大器。
“先自先生身患恶疾,意欲向皇上请辞归乡,我等当然要助先自先生一臂之力。”杨廷麟想了想,说道:“先自先生乃国之栋梁。请辞圣上一定是不准的,唯有自污坏了官声,才有一线希望。唉。当年丁魁楚的案子里,还有一些没查清的地方。先自先生也被牵扯其中,据称受贿五千两白银,虽无实据,却也并非捕风捉影……”
东林党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保吕大器,而吕大器到了这个时候,一定要给隆武帝一个交代,称病辞职是最理想的结果。但隆武帝未必会同意,以他收拾丁魁楚的手段,吕大器不吃点苦头,肯定过不了关。
贪污吧,把吕大器变成一个贪污犯,从经济问题入手,撤职查办也可以接受。
吕大器的脸色一变,额头立刻冒出一层细密的汗珠,张张嘴,却没有说出话来。
贪污五千两银子的数额不小了。真要较真的话,撤职是肯定的,查办起来没准还有更严厉的惩处。当年东林党和阉党你死我活。往往就是给对方扣上一个贪污罪名,最后充军发配或者直接处死的,都屡见不鲜。
但是和株连九族的谋反比起来,贪污查办起码还有一线生机,案子查起来,杨廷麟和黄锦等人固然不会袖手旁观,屁股不干净的南党和王公勋贵也会尽量帮忙……退一万步说,就算隆武帝用贪污罪名处死自己,还能保住家人的安全。一大帮儿子女婿和门生子侄还能接着做官。
……
另一间朝房里,楚勋几位大佬也在谈论吕大器的命运。
“原本我是想保住吕大器的。不过圣上心意已决,他肯定难逃一死。而且要由咱们都察院来当这个恶人,给吕大器寻个罪名。”汪克凡的神态很平静,吕大器是死是活,他并不在意,在意的是隆武帝的打击面有多大,然后如何进行人事调整。
“这可难了。”傅冠说道:“圣意难测,同样是处死,罪名定的轻了重了可大同相同,是斩是绞是凌迟,是否株连家人,搞不好都会引起一场风波。依我看,最好还是只杀吕大器一个,其他人慢慢再说。”
隆武帝坚持要杀掉吕大器,主要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皇帝宝座,凡是敢谋反的,就必须杀掉,但是为了避免打击面过大,不能真的以谋反定罪。
杀人不是目的,立威才是目的,贪污什么的,隆武帝根本不考虑,这个罪名不能太轻,又不能引发株连,所以很难定。
汪克凡笑道:“我已经想好了,吕大器的罪名就定为‘意欲迎立外藩’,你们觉得如何?”
傅冠一愣:“这个,怕是不妥!‘意欲’与‘莫须有’异曲同工,当年徐有贞以此罪名诛杀于谦,为世人所不齿……”
意欲,就是想干还没干,从法律上讲,以此定罪并不成立。
悟空想吃唐僧肉,还没有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
……
内个,上一章写起来很费劲,读者还未必爱看,但是必不可少。
不解释清楚明朝中后期皇权和文官之间的斗争,汪克凡、隆武帝和文官的行为都会显得莫名其妙,接下来的有些情节,更会被喷的体无完肤。
总之到了南明时期,政治形势和太平年间完全不一样,隆武帝和汪克凡这样的军阀合作,是必然的选择。战争年代为了平衡朝局,平衡汪克凡、大西军、金声桓这样不受控制的军阀,他还会做出很多有违祖制的事情,半渡尽量往合理的方面推演,如果有什么过分的地方,请各位明史大拿一笑了之,不要把太平年代的规矩往南明身上套。
另外再说一点我的个人观点。实力不够的时候,装b遭雷劈是一定的,实力够了的时候,该强势就要强势,汪克凡发展到现在的实力,已经没必要继续隐忍。
南明这个烂摊子不做大手术,肯定还是打不过满清,汪克凡抢劫国库,在太平年间是不可想象的,但在南明时期却不失一种快刀斩乱麻的解决方法,要知道,他并不擅长那种阴柔狠辣的政治斗争,就连和隆武帝打交道的时候,一向都是直来直去的。
找了这么多理由,真相只有一个,本书正在向无脑爽文发展,汗一个……请各位书友放松心情,脑子什么的都收起来,先爽一把再说。(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三一章 天子之怒
卯时初刻,鼓声响起,文武百官走出朝房,在行宫门前列队。
扑啦啦一阵乱响,成群的乌鸦随着鼓声飞上黑沉沉的天空,转了两圈又落在门楼的挑檐上,对着乱哄哄的文武百官“哇——哇——”大声叫着,被搅了好梦很是不满——虽然是司空见惯的场景,吕大器却没来由的感到一阵阵心悸。
今天是二月初一,初一为朔,朝会按例设在行宫正殿,称为朔朝。朔朝比不得正旦、冬至和天子寿诞的大朝会,比常朝却隆重的多,除了本来就应该参加朝会的常朝官外,还有很多低品的官员今天才能参加朝会,顾炎武这样的外地官员也在其中,鸿胪寺的几名官员来回奔走,好半天才把队伍排好。
卯时初刻,随着朝钟敲响,文武百官伴着乌鸦又一次愤怒的叫声,鱼贯进入行宫。在他们后面,辽王、邓王、周王、益王等王公勋贵也相继来到,还有黄锦这样没有官身的致仕耆老,和他们的子侄后辈单独排成两列。这些人虽然没有参政议政的权力,但是可以随朝观政,子侄后辈跟来观礼也是一种荣耀。因为平常很少上朝,这次排队就更麻烦些,拖拖拉拉又磨蹭了好半天,才在太监的引领下来到行宫正殿。
再次整队,鸣鞭,王公勋贵和文武百官相继进入朝殿,神色都是微微一愣,正前方的皇帝御座上空空如也,隆武帝还没到。
应该是迟到,因为没有取消朝会的通知,虽然如此,这种情况也非常少见。
隆武帝一向以勤政著称,除了偶尔生病之外。早朝从不间断,而且他每次来的都很早,坐在御座上等着百官朝拜。服饰礼仪上更是一丝不苟,哪怕最挑剔的言官也找不出毛病。
这些虽然是小节。天长日久做下来,也增加了隆武帝的威信。皇室礼仪非常繁琐和复杂,隆武帝朱聿键出身外藩,小时候又被长年囚禁,在拥桂派官员看来,就像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乡巴佬,所以一直紧紧盯着,盼着他出丑露怯。皇室礼仪这种事情可大可小。隆武帝如果出了差错,虽然不可能一下把他扳倒,但是多来几次的话,皇帝的威信荡然无存,拥桂派自然就有了机会。
可惜,隆武帝没给他们这个机会。在内庭太监王坤和庞天寿的帮助下,隆武帝朱聿键早就补上了这块短板,不但在宫廷礼仪上滴水不漏,在日常的行为起居上也无懈可击。东林党大佬陈子壮本来是拥桂派的同情者,后来也不得不公开承认。隆武帝朱聿键的个人品德无可挑剔,勤政节俭,洞达古今。朝廷有中兴之象。
陈子壮这番话,无意中说到了问题的关键。
个人品德只是小节,隆武帝威信越来越高,关键还是在他的主持下,南明终于稳住了阵脚,亡国的危机初步缓解,国家各个方面都在朝好的方向发展……隆武帝有了政绩,自然就有威信,他平日里又一向严谨沉稳。喜怒不形于色,在群臣眼里越发深不可测。
这两个月来。朝廷里风波不断,隆武新政触到了士绅地主的根本利益。只靠皇帝的个人威望是压不住的,但是很多人也没想到,竟然会差点发生政变。这件事尚未平息,紧接着税制改革,增加官员俸禄,汪克凡又连抢四库,各种各样的变故令人眼花缭乱。
去年孔有德攻占湖南,清军一度逼近湘桂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