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412章

残明-第412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朕这就命人拟旨。调孙可望兵进陕西!若是没有其他变故,两个月后西军就可开赴秦岭。与李国英一战。以孙可望之勇,李定国之智。刘文秀之密,很快就能击败李国英,克复汉中,进而威胁西安,逼迫吴三桂回兵。”

    朱聿键所说的这个计划,其实是汪克凡提出来,他经过认真考虑,又做了些补充:“朝廷里的事情要尽快了结,云台返回江西后,整顿兵马,加紧备战,两个月后待西军出川,云台会同厦门水师,同时从西路进兵,或攻南京,或攻安庆,或着向东攻打福建,定能所向披靡,让满清顾此失彼。”

    清军主力云集山西,南方只有孔有德和谭泰两支部队,孔有德有闯营盯着,谭泰有金声桓盯着,不敢轻易离开武昌或者九江,楚军要对付的,只是马国柱之流的地方绿营,基本上是手拿把攥,未曾开战就胜局已定。

    汪克凡点点头,应道:“圣上所言极是,天下税赋,三成出于南直隶,况且满清只有半壁江山,一半以上的钱粮都要从南直隶搜刮,王师攻打南京,多尔衮无论如何都要分兵来救,姜瓖那边就能松口气。”

    “是啊,他来了最好,不来也没关系的,若是急切间不能攻克南京,云台不妨转向东南,把福建夺回来也好啊!”隆武帝站在窗前,手扶栏杆,仰头向东北方向张望,仿佛在看着千里之外的南直隶,千里之外的福建。

    支援姜瓖固然很重要,但是对南明来说,出兵江南还有更重要的目的。因为清军主力被引到山西,眼下是反攻的绝好机会,如果战事顺利的话,收复福建或者南直隶的一部分,都是完全可能的。

    其实,调西军攻打陕西,也是为了配合楚军的行动。

    唯一的问题是,如果郑成功不肯配合,楚军劳师远征,孤军深入,后勤补给跟不上,取得的战果就会大打折扣,就算费尽力气打下一块地盘,也很难站住脚。

    汪克凡没有隆武帝那么乐观。

    郑成功的地盘在厦门附近的沿海地区,攻打南直隶,对他来说纯粹是义务劳动,不但徒耗钱粮,还可能损兵则将。现在的郑成功,羽翼尚未丰满,扩大厦门附近的地盘对他更重要。

    等吧,郑成功会如何选择,应该很快就有结果。

    现在最重要的,是先把军费落实了,想打仗就得有钱,没有足够的粮饷,进攻南直隶只是一句空话。

    “自从湖广会战以来,楚军八个月间连连恶战,钱粮消耗一空,各种军械军资急需补充。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几场恶战下来,一共阵亡五千三百三十九名将士,重伤致残一万二千七百零三人,朝廷虽然几次拨下抚恤银子,但还有十二万两的缺口,这些都在兵部和户部,都有案可查。”

    汪克凡理直气壮地哭穷:“大军一动,日耗钱粮数以万计,对南直隶用兵,起码要派出五万大军。我算了一下,五万大军支持两到三个月的战事,没有二十万两银子肯定下不来,再加上闯营那边的消耗,追加四十万的饷银是最少的了。户部却偏偏卡着不放,没有银子,我就算回到江西,这个仗也没法打呀!”

    “路振飞是户部尚书,钱袋子管得紧些,也是应有之义,云台不要怪他。”

    隆武帝有些尴尬,笑着说道:“朝廷大事和当家过日子是一样的,量入为出,有多少出息才能有多少花销,兄弟姊妹都不能偏心了。朝廷去年岁入不过七十余万两白银,你一家就拿走了三十七万,这回又要追加四十万,别人可怎么过……”

    “圣上此话,微臣不敢苟同!”

    汪克凡毫不客气地打断了他:“历朝历代,国家岁入九成都用于军费,九成军费又用于军饷,我大明自开国以来也是如此,如今更是战时,对满清用兵是国家第一大事,七十余万的岁入,楚军只分得三十七万,实在是太少了!圣上也知道的,眼下战机难得,南直隶这一仗不能不打,但是为了救援南昌金声桓,湖广已经掏空了家底,只能靠朝廷拨银子,才能出兵。”

    “我知道,我知道,这个道理朕当然明白。”朱聿键想了想,说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眼下朝廷里也不宽裕,先给你十万两银子,如何?哦,剩下的三十万两慢慢筹集,隔三差五总会给你的。”

    “不行,起码要二十万才够,三个月内还得再给我五万。”汪克凡非常坚决。

    “十二万行不行?”朱聿键咬牙。

    “十八万。”汪克凡还价。

    “十五万!”朱聿键再咬牙。

    “君无戏言,谢陛下!”汪克凡一锤定音,跪下谢恩。

    “好了,好了,你不用磕头,一个头十五万两银子,朕还真的受不起!”朱聿键觉得自己上当了,早知道要和汪克凡讨价还价,从御膳房找个买菜的太监来,也比自己强。他想了想,又说道:“这笔银子我是答应了,但是还得你自己去要。内库里我给你凑上五万两,剩下的十万你去找路振飞。”

    汪克凡刚刚站起来,一听这话不由得愣住了:“路振飞,他不给怎么办?”

    当当当,隆武帝用手指敲着桌子,看也不看汪克凡:“你自己想办法,总把我推到前面挨骂,当朕是傻子吗?”

    汪克凡看了他半天,问道:“是偷是抢,都可以吗?”

    “只要能拿到银子,那是你的本事,不要杀人越货就好。”隆武帝岔开话头,说道:“你是个要钱不要命的性子,有银子就肯卖命,西军和大木那边可难办了。你说说看,该给个什么封赏才好?”

    汪克凡沉默片刻,应道:“此事微臣不便不便置喙,唯有陛下乾坤独断。”

    “哎,让你说就说嘛,顾忌什么。”隆武帝数落了一句,接着说道:“朕有意封孙可望为翼王,云台以为如何?”

    张献忠死后,孙可望成为大西军的最高领导人,他在归顺隆武朝廷的时候,曾经请封一字王秦王,隆武朝廷坚决不同意,后来又退而求其次,请封一字王翼王,还是被驳了回去,最后只封为两个字的郡王。(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二零章 国公

    按明朝制度,一字王为亲王,二字王为郡王,之间的差别很大,一字王的地位高得多。

    孙可望控制云南之后,名义上尊奉隆武年号,却自称秦国“国主”,建立行营六部,任命尚书侍郎等官员,俨然是国中之国。

    和隆武朝廷开始谈判后,孙可望坚持请封秦王,名义上是争一个封号,其实是为将来考虑,等到打败满清后,回到老家陕西当秦王,对孙可望来说当然是最理想的结果。

    隆武朝廷坚决不同意,秦王早有人了。明初朱元璋的次子朱樉受封秦王,传世二百多年,再封孙可望为秦王,朝廷礼制就成了儿戏。况且隆武朝廷实力足够,没必要对大西军让步太多,李过、高一功只是封侯,孙可望却封一字王,这个关系很难摆平。

    孙可望又请封翼王,隆武朝廷有些犹豫,有一部分官员主张接受,但恰好楚军打赢了湖广会战,隆武帝的腰杆立刻直了起来,态度强硬的表示拒绝。

    湖广战役打败了十几万清军精锐,击毙勒克德浑和耿仲明,这样的战果不但让隆武朝廷有了底气,也把大西军吓住了。孙可望虽然还想当一字王,李定国和刘文秀却劝他放弃,在大西军内部,孙可望、李定国和刘文秀是老大老二老三的关系,并没有绝对的权威,在他们两个的坚持下,孙可望最后只好让步,受封两字郡王。

    受封之后,孙可望并不甘心,没有公布两字王的御敕,在云南内部仍然用秦王的名义发号施令,关起门来自己过瘾。当然,这不仅仅是自己过瘾。等时间长了,实力够了,朝廷就只能被迫接受既成事实。

    隆武帝知道这件事后。虽然很生气,但是鞭长莫及管不了他。干脆装聋作哑,全当不知道。但是这件事早晚得有个解决办法,朝廷实力不够,不可能对孙可望治罪,那就只好采取怀柔政策。

    彼此各退一步吧。

    孙可望既然要当一字王,就真封一字王,免得最后闹开了,反而没法收场。不过秦王重复了。是肯定不能封的,干脆就封他为翼王。

    这个想法隆武帝早就有了,只是没有合适的机会,孙可望刚刚被封为郡王,平白无故又提成亲王,总得有个说得过去的理由。但是没过多长时间,机会来了,调西军进攻陕西,就是一个勉强能说得过去的理由。

    “此乃一箭双雕之计也……”隆武帝越想越觉得合适。经过这几年的锻炼,他对帝王之术已经小有心得。朝廷里结党拉派并不可怕,关键是不能一派独大,大家谁也斗不倒谁。皇帝才能从容地掌握朝局,推行自己的施政方略。

    对待武将也一样,除了楚军之外,南明再没有可战之兵,汪克凡虽然还算知道进退,但是楚军实力太强,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这两年来,隆武帝虽然大力编练新军,但是和越打越强的楚军比起来。差距反而越来越大。至于陈邦傅、焦琏那样的地方军阀,和楚军根本一个数量级的。上不得台面。

    “西军如果能听从朝廷调遣,汪克凡多少会有所顾忌吧……”和郑芝龙相比。和弘光朝的江南四镇相比,楚军还算不上嚣张跋扈,隆武帝并不认为汪克凡会造反。但是有些事情必须防患于未然,能和楚军相抗衡的,现在只有西军,隆武帝没指望把西军变成自己的嫡系,只是适当的拉拢,对楚军起一个平衡作用。

    总而言之,加封孙可望为翼王,朝廷只是丢了面子,却得到了里子,收获远远大于付出。但是让隆武帝感到无奈的是,这件事最大的阻力并非来自楚勋,而是朝廷里的其他文官。

    他们紧紧抱着祖制,死活不同意再次加封孙可望,隆武帝无奈之下,只好向汪克凡寻求支持。

    “此事关系重大,容微臣想一想。”这对汪克凡来说,是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