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39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什么人?站住!”
正在疑惑间,路旁的树林里突然冒出来五六个劲装士卒,神色冷峻而警惕,一个个手里都紧握着单刀,随时可以投入搏杀。虽然人数比汪克凡的随从少了很多,他们却丝毫不惧,树林里远远的还有一名士兵,一面向这边张望,一面把军号举在嘴边,随时准备吹号示警。
“好兵!”王辅臣在心里暗暗叫了一声。
他是天生的将才,一过眼就知道这些士卒都是可以上阵的精锐,虽然只有四五个人,却有一夫当关莫许过的气势,而且他们并非有勇无谋,后面还留着一个暗桩,哪怕挡不住大股来袭的敌人,也不会被一网打尽,最起码能及时发出警报。
奇怪的是,这几个士卒的年纪都不大,看样子甚至不到二十岁,其中两个面嫩的脸上还残留着几分稚气,倒像是一群娃娃兵。
“我是汪克凡,腰牌在此,请查验。”汪克凡对这群娃娃兵却很客气,让李玉石取出腰牌,又在马上笑着问道:“我是来突击检查的,先不要通知王景,行不行?”
大井是楚军的重要基地,虽然地处后方腹地,也一向盘查严密,离着村子还有五里,汪克凡一行人就碰到了哨兵。
“原来是汪军门!”
楚军士兵当然知道汪克凡的名字,为首那个士兵不由得吃了一惊,向众人打量两眼,看到永宁县令唐咏罡之后,已经信了九分九,却坚持验过腰牌,才抱拳说道:“请军门恕罪,标下职责所在,要先去向王先生禀报,才能放行。”
“也好,客随主便,就按你们的规矩办。”汪克凡碰了个软钉子,却不生气,微笑说道:“本镇在这里等着就是了。”
堂堂提督操江,楚军的最高统帅,连大井村的边还没摸着就被拦下,一个哨兵就敢拒绝汪克凡的请求,顾炎武、黄宗羲和王辅臣都非常意外,或者露出敬服的神色,或者陷入思索,表情各异。
那士兵从树林里拉出一匹战马,骑上一溜烟地跑回村子,时间不长,又带着两个人回来了,头前一人正是王景,井冈山修械所的主事,大井基地的最高指挥官。
来到汪克凡马前,王景滚鞍下马,行礼致歉:“卑职王景,拜见汪军门,不知军门驾到,未能远迎,这就请诸位随我入庄。”
“好的,有扰了。”汪克凡扶起王景,一起走向大井村。
村子里道路更加整齐,而且打扫的干干净净,路边一侧是砖石铺就的明渠,里面流淌着清澈的水流,另一侧是搭着石板的暗渠,专门排放污水。这一明一暗两条沟渠,简直可以和府城庐陵的基础设施媲美,只凭这一条,就知道大井村极为富足。
黄宗羲和顾炎武一边走,一边看,神情愉悦,不时微微颔首。
农户的房前屋后,随处可见牛栏鸡窝,羊舍猪圈,树木在冬天掉了树叶,上面垛满了圆锥形的茅草,可以当做燃料,三三两两的竹制粮仓比房子还高,里面都装的满满当当。
比起别处的农户,这里的人更加健康干净,脸色红润,身上的衣服也厚实得多,山民能达到这种生活水平,走遍大明一百多个州府恐怕也找不出几处。
过了这片民居,前面闪出几座大屋,外面环着一道山石砌成的围墙,里面却有朗朗的读书声传了出来,黄宗羲和顾炎武不由得一愣。
这是私塾还是义学?听声音最少有百十人在读书,乡间义学哪有这么大的规模?(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一零四章 军校初建
“唐大令,这里是……是义学,还是书院呢?”黄宗羲有些吃不准了,看这座大院的规模,不像是乡间义学,倒像是一座书院。
“呵呵呵,梨洲先生可是问错人了。”唐咏罡也是一脸迷茫,说道:“这里是什么所在,晚生也不知道。”
黄宗羲皱起眉头,更加疑惑。办义学,兴教化,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办了这么大一间学校,哪怕放在县城甚至府城里,都是地方官值得大书特书的政绩,唐咏罡身为本县县令,竟然对此毫不知情,这件事实在透着古怪。
众人疑惑间来到跟前,仔细听那读书的声音,王辅臣大老粗一个倒还罢了,顾炎武和黄宗羲却都听的明白,读的竟然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杀伐战阵之论,以及军中的一些操典军规。
正在这时,院子后面的山墙外又传来一阵嘈杂,似乎是军中的操练之声。
“这是一座武学!”
黄宗羲和顾炎武恍然大悟。
明代的武学大致就是军校,包括两京武学,地方都司卫武学和府州县武学等等,但和近现代的军校相比,还有很大的区别。
黄宗羲和顾炎武一开始没有想到,并不是他们见识少,而是到了明朝末年,各地的武学早就荒废了,好一点的挂在文科学校下面,名存实亡,差的直接关门,井冈山突然冒出来一家武学,完全出乎他们的意料。
“两位先生过誉了,这里还算不上武学,既没有乡试,也未必会参加会试,只是让军中子弟有个习文练武的所在罢了。”汪克凡向王景点点头。对众人说道:“进去看看吧。”
王景在前面引路,众人一起走进大门,迎面照墙上一幅巨大的画像首先映入眼帘。一员威风凛凛的大将手牵战马,站在滔滔的黄河岸边。眼望对岸,面容坚毅,身后将旗上斗大的一个“岳”字,画像旁边劲书两行大字——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对岳王画像行礼后,众人走进院中,这才看清几座大屋里都有人在读书上课,总数在二三百人上下。都是十五六到二十岁之间的年轻人。
虽然不便进入教室打搅,但在窗外也能看到授课的内容,除了兵书操典之外,还有两间屋子在上文化课,教授的竟然是算学和格物学,站在讲台上的老师也是黄头发绿眼睛的弗朗机神父。
后墙外面,地势低些的平坦之处有一个大校场,再过去是一排排整齐的房舍,看样子是这些学生的生活区,校场离的不远。可以看到有两百多人正在操练,不时传来阵阵喊声。
“这里与其说是武学,不如说是楚军的武校。军中的少年子弟在这里学成本领,将来就能从军杀敌。”汪克凡开办的这所军校,是为楚军培养人才,根本没打算让他们去参加朝廷的武举。
忠贞营号称二十万大军,其中却包括大量的家属和非战斗成员。他们加入楚军后,经过严格的挑选,精锐部队被保留下来,其他的士兵和家属进行分流,一部分转为地方部队。一部分设立军屯,自耕自种。自给自足,老营里有一千多人就来到了井冈山。
湖广会战胜利后。井冈山修械所大部分迁往衡阳,其他的一些单位也相继离开,大井村这些地方就空了下来,正好给忠贞营当做军屯,不过大井村这个军屯情况有些特殊,来到这里的大多是老营的孤寡家属和残疾老兵,还有很多十五六岁的孩儿兵。
衡阳兵工厂建成之后,由方正铮等人负责管理,井冈山留下的这个摊子,就由王景负责。他把忠贞营的孩儿兵组织起来,一面开荒屯田,一面修渠铺路,继续实行军事化管理,还请来老师教授各种知识,很快就发展成一所简陋的学校。
王景是修械所的主管,抬枪的发明人,对现代科学知识非常重视,特意请来在这里传教的瞿纱微神父,给学生们教授格物学和算学等等。除此之外,作为楚军自己开办的学校,当然不能忽视军事教育,正好井冈山的退伍老兵一抓一大把,甚至还有几个受伤退役的军官,王景把他们请来充当军事教官,这间学校就有了军校的雏形。
汪克凡正苦于人才不足,对王景的工作大力支持,要钱给钱,要人给人,所以井冈山军校的发展速度快的惊人,几乎三天一个样,一个月大变样,等到汪克凡这次来视察,井冈山军校刚刚完成基础建设,看起来已经非常正规了,在顾炎武、黄宗羲等人面前大大的露了一个脸。
学校依着山势而建,山坡上只有几间教室,山坡下却另有天地,包括校场和生活区等等,面积大的很多,汪克凡对这间军校非常重视,带着大家仔细巡视,走遍了学校里的每一个角落。见到整齐的宿舍,干净的饭堂,精神抖擞正在操练的孩儿兵,黄宗羲、顾炎武和王辅臣等人无不啧啧称奇。
在饭堂里和大家一起用餐,饭后又和教官士兵们进行一场详细交流,军校教育是汪克凡的老本行,走马观花一圈下来,对井冈山军校的运行状况基本上就心里有数了,随即下令,单独召见王景。
“这间学校办的不错,以后还要继续扩大规模,除了闯营的子弟外,也可以招收其他各营的年轻子弟,还有那些大字不识的军官,提拔之前都要送来补补课。”
如果用现代军校的标准衡量,井冈山军校各方面都差的太远太远,师资力量薄弱,课程设置原始,缺少专业分科,根本没有能力培养合格的军官,最多就是一个士官速成学校……但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王景在简陋的条件下,仓促之间就能把学校办的有声有色,他的工作成绩,必须给予正面肯定。
“军门莫要难为我!”
王景连连摆手,苦笑道:“这所武学会办得这么大,各种事情千头万绪的,卑职当初也没有想到,现在已觉得力不从心。这所武学若想办得更好,军门一定要另请高明,能早一天就早一天!”
井冈山军校发展太快,王景自知能力有限,早就想退位让贤,可是他手边没有合适的人选,只能交给汪克凡解决。
“怎么,还拿捏上了?”
汪克凡笑道:“既然你自己把犁套上了,就得把这块地耕完,可别想中间偷懒。”
“冤枉!天大的冤枉!卑职没这个本事,只怕耽搁了军门的大计!”王景从苦笑变成了苦瓜脸:“我身上还担着修械所的差事,做这个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