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391章

残明-第391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汪克凡笑道:“先别拍胸脯,这件事没这么简单,走吧,咱们进城慢慢细说。”

    “哎呀,是我疏忽了!”萧惜远自责地说道:“军门远来,当然应该先休息一下,这些俗务以后再说……噢,还有一件事要禀报军门,亭林先生和梨洲先生如今正在江西,明后两日就会赶到吉安府,特来拜见军门。”

    汪克凡微微皱眉,问道:“哪个亭林先生?是顾炎武么?梨洲先生又是谁?”

    萧惜远眼睛闪了闪,连忙解释:“哦,正是顾炎武和黄宗羲,学生口误了,在军门面前,他们还称不得先生……”

    顾炎武和黄宗羲,再加上王夫之,并称明末清初三大儒,不过现在都是三十多岁的年纪,虽然在士林中已经颇有名望,但还没有后来那种宗师级的地位,在汪克凡面前称先生有点过分了。

    (顾、黄、王这三位都是著名的“遗民”,晚年因为名气太大,满清对他们都挺客气,康熙帝再三诏征,想让他们出仕,被拒绝后也没有翻脸动粗。)

    “无妨,当面我也会称他们先生的,基本的礼貌嘛,不过背后就不用这么麻烦了,没头没脑的来一个梨洲先生,是在和我打哑谜吗?”

    明朝的士大夫称呼繁杂,有名有字还有号,甚至还有好几个号,汪克凡军务繁忙,当然不可能把他们都记住,哪怕黄宗羲的名气很大,也对不上号。

    萧惜远悚然而惊,躬身肃立,请罪道:“学生存着卖弄之心,犯了酸腐之气,还请军门责罚!”

    “以后注意点就好,没那么严重。”汪克凡又和其他的官员聊了几句,然后一起离开码头,进入庐陵城。

    在寅宾馆住下后,汪克凡一行洗漱用饭,萧惜远和熊心等人暂且告退。

    出了大门,熊心不停找萧惜远说话,萧惜远却心不在焉的,脸色很难看。

    “怎么,还在想着刚才那档子事?”熊心问。

    “是啊,我今天在汪军门面前失礼,好些话说的也不合适。唉,说起来我还比汪军门大上几岁,怎么碰上事情还是这么毛糙,真是差太远了。”萧惜远一脸苦笑,他和熊心的关系其实一般般,没有近到说知心话的地步,但是这会儿太后悔,忍不住就想对人倾诉。

    “哈,和汪军门比呀?那你肯定差得远喽!”熊心笑道:“汪军门可是统兵的大帅,尸山血海里杀出来的,什么场面没见过?鞑子的亲王只要听到他的名字,都被吓的屁滚尿流,就算天崩地裂,也只当老天爷放个屁,你再练上三十年的养气功夫,也远远比不上!”

    “哎,我也没想和汪军门比什么,只是恨自己不争气。”萧惜远也算见过世面的,和朝廷里的那些大佬相比,汪克凡的品秩不算太高,但他身上有一股领兵大帅独有的气势,不怒而自威,给他带来了极大的压力,以至于连连失态。

    “放心吧,汪军门不会和你计较的。”熊心大咧咧地拍着萧惜远的肩膀,就像在安慰军营里的兄弟。

    “真的么?真的没事了么?!”萧惜远和武将很少打交道,更别说这么亲密,不过这会儿满脑子都想着得罪了汪克凡,根本没有在意熊心的小动作。

    “没事了,汪军门怎么说的?——‘以后注意点就好,没那么严重。’他既然这么说,这件事肯定就过去了。”熊心以过来人的姿态开解萧惜远:“以后日子久了,你就知道汪军门的性子很宽厚的,只要做好你的本分,其他的不用费太多心思。”(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十六章 萧惜远的军令状

    熊心说的话,萧惜远只是半信半疑。

    他没有和汪克凡接触过,只听熊心的一面之词还是不放心。

    按照一般的常理,汪克凡吃过午饭,最多再来个简单的午休,就该找他谈谈具体的工作,毕竟樊文钦走后,萧惜远是吉安府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克凡无论是要了解情况,还是做出指示,都应该首先和他接触。

    所以他一下午哪都没去,就在府衙里等着,可是直到天黑,也没有等到汪克凡的召唤。

    萧惜远越发不安,派人打听汪克凡的行踪,才知道他竟然微服出访,在庐陵城里转了一下午……

    汪克凡这两年每每路过吉安府,都是匆匆而过,对当地的民情并不了解,这次打算先亲眼看一看,做到心中有数。

    看到的结果还不错,最起码比预料的好。

    吉安府很穷,但精神气不差。

    人活一口气,这个气指的就是精神气,也就是对未来的追求和希望,和贫富无关。如果一个人失去了希望,就会变成一具行尸走肉,从头到脚都散发着一种仿佛僵尸般的颓废感觉。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个地方也有自己的精神气,如果生活在这里的人觉得有希望,有奔头,这个地方自然就充满了勃勃生机。

    吉安府虽然很穷,但已经远离了战乱,战争造成的创伤正在慢慢恢复,熬过了那种最坏最苦的日子,人们就会变得非常容易满足。

    这两年收的税的确很重,但只要不打仗,不再闹鞑子,老百姓就能顽强的生存下去。现在虽然吃不饱。但起码饿不死吧,老天爷开眼,这两年没有闹什么大灾。基本上都是风调雨顺的,比起早先那些年。百姓们的生活有所好转,就觉得日子有了奔头。

    坚韧!

    我们民族的坚韧性是最强的,从来不怕吃苦,就像蒲公英的种子,哪怕历经狂风暴雨,也能落地生根,转眼间再染出一片翠绿。

    过年是农闲时间,老百姓大多都在猫冬。但苦日子里该乐呵还得乐呵,城隍庙有一场好大的庙会,离着老远就人山人海,到处都是喜气洋洋。百姓们尽量穿着最好的衣裳,哪怕打满了补丁也要浆洗的干干净净,当家的掏出个大子,给小孩买两块炸年糕,一家人的脸上就挂满了幸福而满足的笑容。

    看到这样的气氛,汪克凡心里有了底。

    穷并不可怕,可怕是死气沉沉。不思进取,只要百姓们有这股精神气,就能通过努力。改善自己的生存条件。

    看来樊文钦和刘淑干的还不错。

    以前因为条件有限,汪克凡对吉安府基本采取放羊的态度,主要依靠樊文钦和刘淑这两个江西本地人进行管理,现在看来,他们两个之间虽然有些小矛盾,小分歧,反而会形成互相监督,把工作完成的更好。

    但这还不够。

    对于吉安府这个群众基础良好的“革命老区”,汪克凡有更高的期望。

    当天晚上。他把萧惜远找去,针对吉安府的各项工作进行了一次长谈。萧惜远本来惴惴不安。但是汪克凡既没有甩脸色,更没有为难穿小鞋的意思。态度非常诚恳,给他吃了一颗大大的定心丸。

    开什么玩笑?萧惜远是傅冠精心挑选的人才,特意派到江西来的,还指望他能成为汪克凡的得力臂助。汪克凡心里装的是国家大事,对有能力的人才一向求贤若渴,连顾宗福那样的臭嘴巴都能忍,当然不会因为一句话就把萧惜远打上标签。

    管理一个州府,就像管理一个小国家,方方面面都要考虑到,汪克凡在内政方面水平一般般,长于理论却缺乏实际经验,尤其管理一个州府的具体工作,未必比这些明朝的士大夫人尖子更强,所以他并没有端着提督操江的架子指手画脚,而是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和萧惜远交换意见。

    但他也有自己的长处。毕竟多了四百年的见识,汪克凡的视野要开阔的多,眼光也更加长远,有些关键点上更能一针见血的指出其中的利弊,拿出一个建设性的意见,让萧惜远敬佩不已。

    大海航行靠舵手!

    汪克凡的精力和能力都是有限的,只能把握大方向,具体工作还要萧惜远这样的官员来做。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农事关系到国家根本,岱山在吉安府为官一任,当以农事为重中之重。不过上府的要求太高了,你虽然夸下海口,我却不能答应,免得害了吉安一府百姓……这样吧,我给你三年时间,把吉安府做到中府,就算你大功一件,如何?”

    和江南、湖广这样的鱼米之乡比起来,江西的粮食产量不算太高,吉安府西侧又是井冈山等山区,很难达到上府每年征粮廿万石的要求,而中府只要十万石,实现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

    白天的时候,萧惜远一时冲动,号称要把吉安府做成上府,紧接着就后悔了一天,不料汪克凡一句话把这件事就揭了过去,他的心里既感激,又惭愧。

    “中府么?现在吉安府就是中府,这算什么功劳?”

    “现在田赋收的太重,这个中府是掺了水的,你把田赋降下来,如果还能做到中府的话,当然是了不起的功劳。不过还有一件事,在降低田赋的同时,田租和借贷利息也得降下来,田租最少要降三成,借贷利息不能超过两成……”

    汪克凡降低田赋,是为了缓解社会矛盾,改善农民处境,进而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如果好处都被地主拿走,降低田赋就失去了意义。

    在农业社会里,地主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是最尖锐的社会矛盾,尤其在封建王朝的末期,这个矛盾会迅速发酵激化,进而引发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战争,导致社会秩序的崩溃。不解决这个矛盾,国家就无法从根本上得到稳定,哪怕汪克凡做出再多的努力,也像坐在火药桶上,随时会被炸得灰飞烟灭。

    温和“土改”,是唯一的出路。

    任何人都不能跳出时代的局限,明末最多只有一点资本主义萌芽,没有工人阶层,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资本家,汪克凡所能依靠的,只有农民和地主,减租减息就是为了调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然后才能谈到将来的发展道路。

    “是要和湖广一样,搞减租减息么?”萧惜远早就听说过一些风声。

    “不错。”汪克凡点了点头。

    湖广现在只搞了一些小面积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