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37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事情,很少能逃过他们的眼睛。
神通广大情报局!
只用了两天时间,情报局就基本查清了那天晚上发生的事情,李成栋连打了好几个胜仗,轻易突破了赣军的封锁线,不但自己全身而退,还把赵道荣也带走了。
在当天晚上的战斗中,万元吉的指挥明显存在失误,赣军的表现也漏洞百出,当然这一切可以解释为实力差距,汪克凡本来也没什么可说的,关键是赣军竟然谎报战功,还杀掉了一个村子的百姓,看下他们的脑袋,冒充清军的首级!
“好大的胆子!赣军竟然敢杀良冒功,这是万元吉授意的么?”汪克凡勃然大怒,重重一掌拍在桌子上,砚台打翻,刚刚写了一半的奏章也被墨汁弄脏了。
“这个还无法确定。”
权习的语气总是那么冷静客观,没有任何声调高低的起伏:“不过当天晚上快天亮的时候,赣军曾经在附近进行了一场大范围的搜索,应该是在寻找清军的溃兵,只是最后没有找到几个,才转为杀害百姓,这也许是底下军将拿的主意,万元吉未必知道。”
“不管他知不知道,都难咎其责!”汪克凡的目光中闪过一丝冷意:“你去吧!这件事要接着查,一定查成铁证如山的铁案,我要拿赣军开刀,好好整肃一下军纪!”
“喏!”
权习应了一声,却没有告退出门的意思,又面无表情地接着说道:“还有一件事,岳州营营官谭啸,在此次作战中有泄密行为……”
汪晟迂回幕阜山。是汪克凡再三强调的军事机密,只有谭啸这个级别的军官才知道,但是他却告诉了董桥宣和谭畅。被情报局发现。
听说谭啸泄密,汪克凡并没有发怒。而是默默坐在那里,半天没有说话。
失望,他觉得非常失望!
泄密这种事情,是一种非常恶劣的行为,也许只是漫不经心的一句话,就会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成千上万的士兵白白流血,却莫名其妙的输掉了战争。如果清军事先知道了汪晟的动向,迂回幕阜山的两万多名楚军很可能全军覆没。
古今中外,无论哪支军队,都把泄密作为严禁触及的底线,一旦发现必定严惩,越是高级将领,越是严格要求,因为这些高级将领知道的都是核心机密,一旦泄露后患无穷。
换一个人的话,汪克凡可能马上就会下令。把他带到中军帐盘问,按军法进行惩处,最严重的结果可能是撤职查办。但是。泄密的偏偏是谭啸,是刚刚立下奇功的谭啸,是岳州营的主将谭啸,汪克凡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沉默中,他突然没头没脑地问了一句:“宋金斗的家里还有什么人?”
宋金斗是一名普通的辅兵,因为一场意外事故,被斩首处死。这样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兵,应该不在权习的视野中,但他却似乎早有准备。张口就答。
“宋金斗没有成亲,家里还剩一个老爹。一个兄弟,两个妹子。”
“他的兄弟多大了?”
“二十二岁。在家务农。”
“两个妹妹嫁人了吗?”
“都还没有,不过大的好像已经定亲了。”
“是这样啊,好吧。”汪克凡轻轻叹了口气,说道:“你派人去他家里一趟,不,你亲自去一趟,看看有什么能帮的,如果他的兄弟愿意当兵,就替我收下吧,如果想当差,就在衙门里给他找个差事。他那两个妹子也一样,愿意来楚军的话,就到医馆当个护工。”
“喏!”权习应了一声,躬身施礼,转身出去了。
心情彻底被搞坏了,但是事情该做还得做,汪克凡沉默片刻,把那张被污损的奏章放在前面,又取了一张纸对着誊写。
这种事本来可以交给幕僚去做,但是汪克凡这会儿的脑子里正乱着,接着誊写奏章还可以冷静一下。
刷刷点点,半张奏章很快誊好,汪克凡平静心神,推敲语句,把奏章全部写完,然后放下笔,闭着眼思索了一会儿,又给傅冠写了一封亲笔信。
这是汪克凡的一个小诀窍,用投入的工作忘掉烦恼,但是,这个诀窍今天似乎失灵了。当他忙完了所有的工作后,又不由自主想起了宋金斗,想起了那颗被挂在旗杆上的脑袋。
“冤枉!我死的冤枉!汪军门处事不公平!”宋金斗虽然只剩一个脑袋,却在不停地向汪克凡大喊大叫。
同样是违反军法,谭啸犯的错可比他严重的多,该怎么处置?处置了又会有什么后果?
至于万元吉和赣军,已经不是违反军法的问题,不管怎么开脱,他们都比宋金斗该死一万倍!
但是,万元吉的身份在那搁着,汪克凡虽然有尚方剑,也不能真的斩了他。至于参与此事的赣军,又足足有一万人之多,俗话说法不责众,总不能把他们的脑袋都砍了。
忽然间,汪克凡觉得无比疲惫,无比思念傅诗华、李润娘和篆姬。
……
(好久没和大家唠嗑了,在这里聊上五块钱的吧。
主角的军队现在还是一支封建家丁式的部队,要想再上一个台阶,就得改造成近代军队,然后才能成为主角手中的利剑,打败满清,并彻底改造这个国家。
这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甚至超越了当时的时代条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而且写出来很可能枯燥无味,所有我设置了几个关于军纪军法的矛盾冲突,从侧面进行交代。
关于宋金斗的情节,很多书友提出了批评,我在这里表示虚心接受,并对书友受到的身心伤害表示诚恳的歉意。主角是一个典型的实用主义者,有底线,原则性却不强,总是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当然,处死宋金斗的做法也许并不高明,我回头再琢磨一下吧。
但需要强调的是,作者写书,需要一个连贯的思路,左右摇摆就搞成四不像了,请大家宽容一些,我暂时不会修改这段情节,先写完再说,谢谢!
关于更新也要说明一下,一天一更是写书的底线,可是半渡最近太忙,有时候就会出现拖欠,不过总会拼命补上的,比如今天三更,就是为了补这个礼拜的欠账。说起来,起点的酬勤计划的确是个紧箍咒,不补上欠账,损失的是我自己的钱包。
顺便求一下票吧,11月已经结束,12月即将开始,希望下个月的月票能多一点。
战胜敌人也许并不难,战胜自我才是真英雄!
最后用这句话和各位书友共勉,当然,主要是激励我自己,一定要认真写好这本书,不能辜负各位书友的支持和信任。
谢谢!再次表示感谢!)(未完待续)
正文 第七十八章 开诚布公
接到谭泰的命令后,马国柱立刻加快了行军速度,风风火火向丰城县赶去。
速度不快不行,因为战场形势迅速恶化,再磨蹭下去有危险——听说汪晟已经和金声桓会师,谭泰正要乘船撤往九江,这个时候如果没有跟上大部队一起逃走,肯定是死路一条,得赶紧去丰城县混一张船票。
把道理和大家一讲,绿营官兵也都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不用马国柱再多加催促,就拼了命的往前赶,晓行夜宿,日行百里,一天一夜都没怎么休息,终于赶到了丰城县。
走到半路,马国柱的心里却打起了鼓,离着丰城县越近,越发忐忑不安。
他准备了一整套推卸责任的说辞,还声称打了一个大胜仗,但自己也知道那都是骗人的鬼话,糊弄一下几千里外的北京还差不多,不可能瞒过同样身在前线的谭泰。
但是,谭泰的反应却极其反常,对丢失鸡笼山、新建镇的责任只字未提,就像没有发生过这两件事一样,对所谓的“大捷”却非常上心,不但派人仔细询问相关的细节,还特意嘱咐马国柱,一定要把所有的缴获都完完整整的运到丰城县。
事出反常即为妖,谭泰的过分宽容和热情,反而让马国柱疑神疑鬼,猜不出他的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丰城县就在眼前,灰蒙蒙的城墙,空旷的田野,四周一片冬日的萧瑟景象,城中隐隐传来军鼓号角的声音,带着一股肃杀之意,仿佛暗藏着什么不知名的危险。
“莫非是请君入瓮之计?”马国柱再也迈不动腿,搞不好这是一个圈套。就等他傻乎乎地往里跳。
作为堂堂的江南总督,马国柱是不怕谭泰的,哪怕官司打到多尔衮面前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无非是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一团浆糊,最后不了了之……但所谓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就怕这些手握兵权的武将突然犯浑,谭泰如果端起征南大将军的架子,当场就要给马国柱治罪,马国柱肯定会吃个眼前亏,再落下什么口实凭据的话。将来还不好翻案。
他命令部队暂时停在城外,一边派人进城通知谭泰,一边召集苏瑾、田友、熊立春等人,商议对策。
把自己的顾虑一说,苏瑾等人也愣住了,大眼瞪小眼,不知道该怎么办。是啊,谭泰又不是几句话就能哄住的三岁小孩,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熊立春倒还镇定,说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既然已经到了城下,不进城肯定不行。再说南昌已经破围。咱们的后路已断,唯一的脱身之计就是坐水师的船撤退,所以不管怎样都得进城。”
“啊,那也只好如此了,听天由命吧。”马国柱最后的一丝侥幸也被打破,他本来还想掉头离开丰城县,被熊立春这么一说,才知道自己想岔了。
“督抚无须忧虑,谭泰大将军乃是武人。行事只会直来直去,他既然请督抚来丰城。就不会有别的变故……”
苏瑾和田友也一起劝说,马国柱终于不再犹豫。迎着头皮留在城外等着,时间不长,城里有几名文官武将出来迎接,代表谭泰请马国柱进城。
这几个文官武将以随军参赞黄澍为首,刚见面的时候,黄澍还算客气,对马国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