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残明 >

第169章

残明-第169章

小说: 残明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圣旨洋洋洒洒,对汪克凡的人品能力都狠狠称赞了一番,又褒奖他汀州救驾和赣州解围的功劳,既是国家栋梁,又对曾皇后和太子有救命之恩,而且在清军大举进犯湖广的时候勇挑重担,不畏强敌,不辞辛劳,前去与清军作战,隆武帝既感动,又担心汪克凡的安全,特赐盔甲一套,宝马一匹,宝刀一口,以及曾皇后亲手缝制的战袍一领……

    “轰”的一声,文武官员议论纷纷,艳羡无比,皇帝这么做给足了汪克凡的面子,也给足了“楚勋”集团的面子。御赐的盔甲和宝刀宝马还罢了,曾皇后亲手缝制的战袍却太难得,简直把汪克凡当成了自家亲人,能得到这份殊荣,哪怕马革裹尸也值了。

    “臣谢恩!”汪克凡重重磕了个头,接过圣旨站了起来,应景说了几句誓死报答圣恩的话,在一片唏嘘感慨声中,离岸登船,挥手与众人作别,离开了广州。(未完待续。。)

正文 第十五章伪君子

    隆武帝突然大打亲情牌,汪克凡欣然接招,积极配合。

    这是一件好事,就像国家之间重申xx联合公报一样,虽然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却向世人展示了彼此之间的关系,是隆武帝对汪克凡在精神上的最大支持。

    汪克凡和恭义营先后离开广东,很容易被解读为失了圣眷,“楚勋”集团没了军队的支持,有些文官就会蠢蠢欲动,想要对“楚勋”集团下手,隆武帝在关键时刻表态,可以让那些文官认清形势,不要在背后捣乱。

    简单一句话,汪克凡离开朝廷中枢,是为君分忧,为国解难,他仍然是隆武帝面前的红人。

    以曾皇后的身份和地位,不会真的一针一线给汪克凡缝衣服,更可能是象征性地缝上两针,挂个名字而已。但这已经足够了,在需要帮助的时候,隆武帝夫妻能明确表示支持,汪克凡必须要承这个情。

    “这两夫妻,有点意思……”汪克凡发现自己对隆武帝的好感在增加,这是对合格队友的欣赏,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隆武帝的眼光不算太高明,政治能力也有待加强,但胜在坚韧持重,在大的关节上能够把握住,这一段时间经过他们的共同努力,每况愈下的大明非但没有崩溃,还隐隐有了向良性发展的苗头。

    汪克凡的身边从来不乏追随者,却几乎没有真正的朋友,隆武帝和他之间有竞争,有合作,在现阶段也称得上志同道合,一个是开着外挂的穿越者,一个是身份尊贵的大明皇帝。在碰撞中渐渐产生了默契。

    当然,这种柏拉图式的基情不可能有什么发展,将来和隆武帝会不会翻脸成仇,汪克凡自己也不知道,真正和他越走越近的,反倒是篆姬。

    男女之间的好感往往来得莫名其妙,也许只是一次邂逅,一个笑容,就打动了对方。在广东的这段时间里,两个人有意无意的。接触突然增多,几乎每隔一两天就会见面。

    每次见面都有充分的理由,因为有正事要办。

    在经营两广的计划中,汪克凡需要扶植自己的势力,篆姬背后的盐帮商行是现成的资源。大家正好合作,准备改革盐政。建设香港岛。支援湖广前线……,一条条,一件件,都要仔细商量。

    办完一件正事之后,往往又会冒出另一件重要的事情,汪克凡公务繁忙。实在顾不过来,只好请篆姬帮着处理,篆姬虽然是女人,却对黑白两道和官场商场都非常熟悉。经常提出中肯的意见。

    工作之余,两个人也会闲聊几句,放松一下,等所有的正事办完,汪克凡如果有时间的话,还会请篆姬吃个饭,两个人的关系非常微妙。

    汪克凡离开广东之前,邀请篆姬一起去湖广,抛开男女之情不说,他身边也急缺内政管理人才,篆姬这个女秘书的确能帮上大忙。

    篆姬毫不犹豫地答应下来,跟着汪克凡离开了广州。

    昼夜行船,逆流而上,到三水拐入北江,走清远,过英德,北上韶州府,当天晚上在府城曲江(今韶关市)停留补给。

    韶州知府出城来迎,请汪克凡进入曲江休息,汪克凡却婉言谢绝,那韶州知府也不强求,留下些米粮肉菜慰劳大军,就告辞回城。

    汪克凡就和将士们住在船上,用过晚饭之后,正在和张家玉说话,亲兵突然进来禀报,有几个湖广的举子来访。

    “请他们进来。”汪克凡正想了解湖广的最新情况,这几个举子来得正好。

    时间不长,亲兵把几名年轻的举子带进了船舱。说他们年轻,其实也都是二十好几,三十上下的年纪,朝廷多年没有举行会试,耽误了一大批举人的前程,三十岁以下的举人都算年轻的。

    见了汪克凡之后,这些举子一起跪下行礼,以晚生自称,目光中都带着几分惊奇。汪克凡虽然久居高位,气度不凡,但年龄只有二十二岁,这些举子大眼一扫,就发现汪克凡年轻得不像话,似乎比他们还要小上几岁。

    汪克凡询问他们的情况,这些举子都是湖广人,要前往广州,参加年底的会试,正好在韶州府碰上了新任的提督操江,就前来拜见。

    “启禀军门,武冈刘承胤、燕子窝黄朝宣纵兵扰民,肆意抢掠,百姓深受荼毒,请军门严惩!”领头的那个进士二十七八岁,脸颊消瘦,鼻子和颧骨高高耸起,一双小眼睛精光四射,两张薄薄的嘴唇吐字极快,一看面相就是个自私刻薄的人。

    听他上来就告状,汪克凡有些意外。

    “既有此事,何军门那里怎么说?”刘承胤和黄朝宣都是湖南军阀,该何腾蛟正管,汪克凡这个提督操江却管不到他们,这个举子没头没脑地扯这么一出,不知道是什么意思。

    “何军门不肯管。”

    “为什么?”

    “督府幕宾,半无赖士,预征钱粮养兵,籍没民财充饷,物议纷腾,人心动摇……”那个举子口沫飞溅,说到谁骂谁,只是何腾蛟地位太高,他不敢妄加非议,就大骂何腾蛟的幕僚。

    汪克凡不由得皱起了眉头。

    何腾蛟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始终坚决抗清,他征收大笔军饷豢养军队,伤害了一些地主士绅的利益,也是打着抗清的旗号,这个举子却为此咬牙切齿,对湖广官府大肆抨击,屁股明显坐在了地主士绅一边。

    “你叫什么名字?”汪克凡发问。

    “晚生姓王,名夫之。”那举子躬身回答。

    王夫之!

    这个名字在后世如雷贯耳,汪克凡的眉毛突然一挑,两眼如电盯着他,沉吟着没有说话。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朴素唯物主义的集大成者,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著作等身,广为流传,在学术上的成就很高,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巨匠,大师!

    但同时,他在实际生活中却是一个懦夫、小人、伪君子!(未完待续。。)

正文 第十六章外强中干

    人无完人,有的人在某一方面造诣很高,但同时有一身的臭毛病,做出的事情往往令人不齿,就比如这个王夫之。

    不过那都是将来的事情,王夫之现在只是个二十几岁的年轻举人,初次见面,他品性如何暂时还看不出来,汪克凡也懒得管那么多,随口询问了几句他的家世学业,就和其他的举子说话去了。

    这些举子来见汪克凡,一是出于礼貌,二是为混个脸熟,官场上同乡之谊是非常重要的纽带,汪克凡既是封疆大吏,又是湖广人,既然在半路上碰到,这些湖广举子当然要来拜山门……他们马上要参加会试,如果能跃过龙门,能结识汪克凡这样的朝廷大员当然是一件好事,如果落第的话,也可以到汪克凡那里谋个差事,以举子的身份踏入仕途。

    所以在汪克凡面前,这些举子都尽量展现自己的能力。

    来之前他们就做过功课,知道这位提督操江是武将出身,对八股制艺肯定不感兴趣,举子们就针对时局各抒己见,对湖广军政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抨击。不过他们的观点都比较偏激,集中在吏治和军队管理方面,似乎只要搞个廉政风暴,把贪官污吏杀光就能解决问题。

    看他们再说不出什么新意,汪克凡就把话题拉回即将举行的恩科,对几位举子勉励一番,又赞助了几十两银子,打发他们走人。

    这几位举子的见识都比较平庸,或者说只会玩嘴炮,虽然高谈阔论,针砭时弊,却没有具体的解决方法,汪克凡对他们不感兴趣。

    大明的吏治积疴难返。官场上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潜规则,只要是体制中的人,想办成任何一件事情,都要遵守这套潜规则,否则就会寸步难行……日积月累下来,所有的官员屁股都不干净,只靠杀头是解决不了问题的。

    但是通过这场谈话,汪克凡也得到了很多信息,对湖广的最新情况有了直观的了解,再结合他掌握的其他情报。汪克凡得出结论,湖广的形势比预料中更糟糕。

    从崇祯十七年开始,清军几次南下都没有把主攻方向放在湖广,明军也因此在湖广处于优势,如果能抓住这个机会迅速发展。湖广本来可以成为一块坚固的抗清根据地。

    但可惜的是,何腾蛟经营湖广数年。始终忙于弄权。在军事政治和经济等方面都问题多多。

    在政治方面,何腾蛟对隆武朝廷阳奉阴违,和湖北巡抚堵胤锡貌合神离,还热衷于插手贵州东部,试图扩大自己的地盘……因此就造成了这样一种后果,湖广在南明政权中非常孤立。而湖南湖北之间又有矛盾,官场中派系林立,内斗不止,对抗清斗争的严峻性没有深刻认识。

    在军事方面。何腾蛟先是大肆收编军阀,比如刘承胤、黄朝宣、张先壁之流,后来发现这些军阀不好用,又大力扩编督标营等亲信部队。可惜他对军事管理一窍不通,手下又缺乏将才,把好几万大军都带成了一群兵痞,战斗力还不如那些军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