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16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两千料?”罗明受吃惊不小。
“是啊,不仅能停靠两千料的大船,将来香港兴旺了,还要再次扩建码头,停靠五千料以上的巨船……”汪克凡在下一盘很大的棋。
海洋贸易蕴藏着巨大的潜力,东亚和南亚没有海洋大国,就像一个沉睡的市场还没有打开,蕴藏着无数的机会,在香港先期投入的资金,将来会得到十倍百倍的利润回报。
至于西班牙、荷兰等欧洲海洋强国,虽然趁虚而入在东南亚海域称霸。但他们远离本土,并不是什么可怕的敌人。
“这要花多少银子?哪有这么多人来干活?”陈兆安连连摇头。
汪克凡的计划远远超过他的想象,这种大型工程要耗费无数的人力物力,光是第一期的港口工程,最少就要几千民夫干上半年,没有二三十万两银子肯定下不来,再加上其他的附属设施,整个工程等于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实在有些异想天开了。
“银子不是问题,人也不是问题。只要有了人,银子就能省下。”汪克凡说道。
“汪军门此话怎讲?”大家都听糊涂了,新安县总共只有十多万人口,抽调几千上万的民夫没那么简单,让他们成年累月在工地干活更不可能。
“这就要劳烦罗总兵了。去吕宋、爪哇一带多找些土人,是抓是买。都随罗总兵的意思……”汪克凡的语气很平淡。好像在说一场打猎。
十七世纪,是一个弱肉强食的世界,西方正在大肆贩卖黑奴,汪克凡准备向他们学习,用东南亚土著的鲜血和汗水建设香港。东南亚群岛上到处都是土著,也是建设香港需要的劳动力。和大明子民比起来,这些劳动力更廉价,可以直接当做苦力甚至奴隶,从而大幅降低成本。
“跑那么远去抓土人。不合算吧?”陈兆安还没有反应过来。
“嗨,怎么会不合算?别把他们当人看就行了,当牛做马往死里用,反正土人那么多,死了再去抓!”罗经受干过类似的事情,很有经验。
汪克凡点了点头,没有多说什么。资本来到人间,每个毛孔都流着鲜血,为了南明的利益,这些东南亚土著必须要成为牺牲品……
通过了开发香港的计划,大家各自回去准备,陈兆安要先去新安县上任,罗经受准备把水师调到香港,李四兄妹准备在香港开发盐田,并建立一个人工养殖珍珠的基地。这几个人有文有武也有商,按能力分工合作,再加上傅冠的都察院做后台,哪怕汪克凡离开广东,也没人敢打香港的主意。
汪克凡本来想去香港实地看看,但是恭义营正要离开广东,事情太多,一时走不开。
随着孔有德的大军南下,清军要进攻湖广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恭义营的将士都想回去保卫家乡,汪晟等将领向汪克凡提了几次,想尽快返回湖广。
汪克凡考虑了一番,同意了他们的请求,命汪晟等将领率部先行出发,赶回湖广,而他自己还要留在广东几天,处理一些事情的首尾。随着丁魁楚案子的平息,广东的局面已经稳定,仅凭隆武帝的权威就能控制形势,恭义营离开也没有关系。
但在恭义营临走之前,汪克凡对众将下了死命令,回到湖广后立刻组织崇阳等地撤退,不许擅自与清军作战,一切等他本人回到湖广再说。
汪晟还罢了,周国栋等人很不理解,不打就撤实在太憋气了。
但是,汪克凡一句话就把他们问住了。
“怎么,你们觉得能打赢孔有德吗?”
在正面作战中,恭义营的主要战术是坚城硬寨,以主待客,而孔有德的大炮正是坚城硬寨的克星,况且孔有德为求全胜,从各方调集了将近十万大军,在兵力上也占绝对优势,恭义营经过江西、福建、赣州等一连串的战斗,部队伤亡很大,这几千人现在回到湖广,肯定不是清军的对手。
御敌于国门之外,说白了就是硬拼,不是什么好办法,面对强敌必须拿纵深换时间,汪克凡在等一个机会。
上奏隆武帝之后,恭义营离开广州,乘船北上,在临走之前,隆武帝亲自到军中慰问,赐军旗一面,表彰将士们的救驾之功。
陪同隆武帝一起来的,还有首辅何吾驺,汪克凡当着他的面,向隆武帝建议,由傅冠担任年底恩科的主考。
隆武帝还未表态,何吾驺的脸色就变了。
当天晚上,何吾驺找到了傅冠,提出支持隆武帝移驾桂林,但请傅冠放弃恩科主考。大明朝廷已经多年没有举行会试了,谁来担任主考,就是这一科所有进士的座师,何吾驺派系对此志在必得,不惜和汪克凡派系妥协。
傅冠讨价还价,还要担任武科的主考,何吾驺略略犹豫了一下,就痛快地答应了,他看重的是那些文官,对武将并不在意。
(ps:内个,有点卡文,就这一更啦,惭愧。)(未完待续。。)
正文 第九章朱天麟和张家玉
夜已经很深了,隆武帝还在灯下批阅奏章,曾皇后在旁边帮忙。
朝廷刚刚重建,千头万绪,诸事烦多,大事小情都要汇总到隆武帝这里,等他拍板拿主意。每天批阅奏章是一件非常辛苦的工作,曾皇后素有才干,隆武帝很早就让她参与外政了。
所有的奏章在曾皇后那里先过一遍,总结中心思想,归纳段落大意,隆武帝看的时候就方便得多,曾皇后有时还会写下自己的意见,隆武帝也往往欣然采纳。
大明朝的规矩现在都乱了,隆武帝身边没有可用之人,干脆和曾皇后开起了夫妻店。
“老奴庞天寿,拜见万岁爷!”
随着门外一声通报,庞天寿走了进来,跪下向隆武帝夫妻行礼,站起身后往桌案上扫了一眼,立刻叫了起来。
“皇上,您怎么还没用膳?这可使不得!”
桌子上摆着两副碗筷,几样小菜,正是隆武帝夫妻的晚饭,只是放的时间长了,已经没了热气,庞天寿转身要吩咐人重新做,隆武帝却拦住了他。
“哎,广州这天气,凉了也没关系,就这么吃吧。”
隆武帝夫妻坐下用饭,庞天寿在一旁侍立,隆武帝看着他笑了笑,伸筷子向旁边的凳子点了点,示意赐座。
“万岁爷和娘娘在此,老奴不敢失礼!”庞天寿连忙谢恩,却仍然站着不敢坐,心里还吓了一跳。太监是皇帝的家奴,权力再大,有些待遇还是不一样,皇帝给文官赐座很正常,哪有给太监赐座的?
“庞天寿。王坤要回来了,你知道么?”隆武帝突然发问。
“哦,老奴不知。”庞天寿心里猛的一跳,王坤也是宫中的大太监,前些日子去桂林办差,没想到这么快就要回来。
“朕的宫中无人,这段日子辛苦你了,等王坤回来,你帮着他把司礼监重新撑起来,能做好吗?”
“老奴必定尽心竭力!”庞天寿再次跪下。重重地磕了个头,心里却如同打翻了五味瓶,又委屈,又失望,说不出什么滋味。
庞天寿是司礼监的秉笔太监。离最高的掌印太监只有一步之遥,隆武帝身边的大太监基本都没了。他在宫中大权独揽。这些日子过得充实而快乐,以为掌印太监已经是囊中之物,不料听隆武帝的意思,这个位子还是要给王坤!
“还有一件事,朕已经决定移驾桂林,广州这边就不用修缮宫殿。都停下来吧。”
随着隆武帝的吩咐,庞天寿唯唯诺诺退了出去,来到了院子里面仍是失魂落魄,希望越大。失望越大,这个突然的打击搞得他晕头转向……到底是哪件差事办砸了,为什么就突然失了圣眷呢?
隆武帝心情不错,食欲正佳,一碗饭吃完还嫌不够,曾皇后亲手给他添饭,送到面前。
“陛下,庞天寿可是宫里的老人,看他的样子,怪可怜的。”
“妇人之仁。”
隆武帝虽然在斥责,口气却并不严厉,又笑着解释道:“庞天寿的年纪大了,何必再把他放到风口浪尖上去,我这也是爱护之意。”
皇帝和文官之间需要搞妥协,对太监却可以随意调配,庞天寿论资排辈应该担任掌印太监,隆武帝却另有考虑。
他在福建登基之后,就受制于郑芝龙兄弟和东林党,名义上是皇帝,实际上比傀儡也好不了多少。郑芝龙兄弟嚣张跋扈,东林党也不是善茬,隆武帝举步维艰,所以才会大力提拔何吾驺等南方派系,以制约东林党的势力,但一直成效不大。
塞翁失马,因祸得福,经过福建事变后,正好在朝廷里来了一次大洗牌。
东林党在福建事变中损失惨重,此消彼长,南方派系可以与之匹敌了,再加上汪克凡派系的平衡,几派势力互相斗来斗去,在各种问题上争持不下,最后都得隆武帝来拍板,皇权在无形中越来越大,隆武帝终于体会到做皇帝的乐趣。
但是还不够,隆武帝觉得皇权还是太小,文武百官的权力还是太大,要不是文武百官互相争斗,他这个皇帝还是傀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利用皇帝的家奴——太监。
先把司礼监的架子搭起来,用“内相”制约文武百官,下一步再恢复锦衣卫等机构,才能真正掌控朝局。在这个过程中,司礼监掌印太监的人选就非常重要,既要有能力,又得一心为皇帝办事。
庞天寿的资格老,能力也不算差,本来是掌印太监的不二人选,但他笃信天主教,和朝廷里的文武官员多有来往,都犯了隆武帝的忌讳。
在办理丁魁楚案件的时候,隆武帝就隐隐约约听到风声,庞天寿和汪克凡派系之间有联系,随着恭义营离开广东之后,庞天寿又突然转换门庭,和东林党以及南方派系都走得很近,要是让他执掌掌印太监,司礼监和内阁沆瀣一气,隆武帝就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了。
庞天寿笃信天主教,也让隆武帝感到不放心,在他看来,这既是一个不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