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明-第12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恭义营进入江西以来,总的伤亡也就是四百多人,这次突围造成三百多人的非战斗减员,付出的代价非常高。
一部分中高级军官有想法了。
在他们看来,恭义营完全可以从容地向饶州撤退,没必要冒这么大的风险,非要杀回江西南部。但由于汪克凡的威信很高,他们这些想法都憋在肚子里,并没有互相沟通。
既然杀回了江西南部,下一步就该救援赣州了吧,立下这份大功之后,或者投靠万元吉,或者退回湖广,都是可以接受的结果。
但是经过这场突围之后,士兵的体力过度消耗,恭义营的粮食也严重不足,在救援赣州之前,需要尽快攻占吉安府,先进行补充休整。
所以到了第三天的时候,恭义营的士兵不顾两腿酸疼,就开始挖掘地道,准备攻城,但地道刚刚挖到一半,城中的清军突然杀出来了……
……
瓮城城门关闭,外城门打开,吊桥吱吱呀呀地放了下来,杨武烈带着两千五百名绿营兵出城列队,向着那几座土寨杀了过去。
明军这几座土寨修筑得很刁钻,虽然并不高大,却可以互相支援,把地道出口护在中间那座土寨里,如果出击的绿营兵太少,很难一举奏功。
更重要的是,明军还有一支行动迅速的骑兵,如果出城的兵力不够,无法对付赶来支援的明军骑兵。
两千五百人,是城中绿营能够调集的最大兵力,剩下的五百人还要把守城池。继续呆在城里,城墙早晚会被炸开,杨武烈只能孤注一掷,拼了!
除了一些守卫之外,土寨附近没有其他的警戒部队,这明显是明军的一个诱饵,但是对杨武烈来说,这也是唯一的机会。
既然是诱饵,肯定要示之以弱,就有可乘之机,他准备吞掉诱饵,把鱼钩再吐出去。
杨武烈打算将计就计,装作要破坏明军的地道,把明军的骑兵先引过来,趁着明军步兵来不及支援,把他们一举打败。如果能够大量杀伤明军的骑兵,造成严重的混乱,就可以趁机破坏明军的地道。
所以他领兵出城之后,没有急于向土寨发起冲锋,先整队列阵,做好和骑兵决战的准备。
两千五百名绿营兵,其中包括五百名弓箭手,五百名藤牌手,一千五百名长枪兵,为了对抗骑兵,他没有带其他的兵种,而是尽量增加长枪兵。
这场野战的胜负,将决定吉安府的生死!
战鼓如雷,绿营兵排成方阵,向着土寨前进。杨武烈有意压住了速度,以防队列变形,无法应付突如其来的骑兵。
果然,明军的反应也很快,恭义营的营门突然打开,连续不断的骑兵像潮水一样涌了出来,直扑这两千五百名绿营兵。
“列阵!”
随着杨武烈一声大喝,绿营兵停止前进,调整阵型准备迎敌,长枪兵列阵而战,并不害怕骑兵的冲击。
“来吧,快来吧!”杨武烈心里暗暗祈祷着,祈祷明军的骑兵快点冲过来,痛痛快快地一决胜负。
“踏踏踏踏……!”
蹄声如雷,明军的骑兵越来越近,前后足有上千人马。
绿营兵纷纷端起长枪,就像一只豪猪突然撑起了满身的尖刺,杨武烈仿佛已经看到,明军的骑兵队撞到这如林的长枪上,立刻被刺得人仰马翻,伤亡惨重。
但是,明军的骑兵冲到六七十步之外,突然分成了两股,像遇到礁石的水流,从绿营兵的两边掠了过去,绿营兵的弓箭手纷纷放箭,但对奔弛如电的骑兵没有多大伤害,只能目送他们转眼就冲出去好远,再也射不到。
“坏了!”
杨武烈心里闪过一个念头,这支骑兵既然不跟他硬拼,就不好对付了。
他转身向恭义营的寨门看去,又有大量的步兵正在出营。
“撤,撤回城里!”
杨武烈非常清楚,明军的骑兵就是来搔扰他的,真正的杀手锏是那些步兵,明军的兵力占优,如果被他们的步兵包围,就会全军覆没。
他指挥着绿营兵转身撤退,现在离吊桥只有一百多步,如果放开跑很快就能到,但是身后的那些骑兵却是巨大的威胁,在他们的追杀拦截下,这两千多名绿营兵剩不下几个。
所以,杨武烈还是尽量维持着阵型,以对明军的骑兵保持威慑。
果然,明军的骑兵再次兜回来的时候,还是不敢发起冲锋,只是放了一排箭,又从绿营兵的两旁跑过去了。
但是在他们的搔扰之下,绿营兵被迫停下来迎敌,耽误了好半天时间,杨武烈回头一看,明军的步兵已经集结完毕,正在向这边跑来。
赶紧走!
明军的骑兵又兜回来了!
绿营兵再停下,再次举枪迎敌,勉强调整着散乱的队形。
明军的骑兵又绕开了!
“弟兄们,快跑!”
杨武烈知道,这一仗没有机会了,再这么磨蹭下去,一个都跑不掉。
他催动胯下战马,向着吊桥疾奔而去,在他身后,是乱作一团狼奔猪突的绿营兵,在他们**后面,明军骑兵高举马刀马剑,飞快地追了上来,越来越近……
……
傅冠乔装打扮,化装成一个普通的乡下员外,平安通过清军的防线,千辛万苦来到了福建福州。
见到熟人之后,他立刻打听黄道周的消息,对方告诉他,黄道周在半个月前就离开了福州,带着三千人马北出福建,救援南直隶的徽州义兵去了。
听到这个消息,傅冠楞了足有十分钟,才回过神来。
“石斋先生(黄道周号石斋)是当朝首辅,为何会带兵出征?!”
“徽州义兵向朝廷求救,郑芝龙不发一兵一卒,石斋先生为挽回江南局面,只好亲自出征。哎,可惜他只带了三千杂兵,这一去恐怕凶多吉少……”
正文 第三十八章 隆武帝准备跑了
隆武二年,满清任命多罗贝勒博洛为征南大将军,率八旗精锐南下,会同李成栋等汉军绿营进攻浙江。
八旗主力去攻打四川的张献忠,博洛的兵力并不太多,用了四个多月才打败鲁王朱以海,朱以海逃往舟山群岛后,清军基本平定浙江,福建的隆武政权危险了。
福建的兵权控制在郑芝龙手中,但他早和满清暗通曲款,一直在积极准备投降。
为了表示归顺满清的诚意,郑芝龙主动弃守福建北部各处关隘,又假称有海盗进犯,不顾隆武帝的劝阻,把部队撤到福建东南部沿海,就投降的待遇和清军讨价还价。他的算盘打得很响,如果和满清谈判成功,就投降捞取荣华富贵,如果谈判谈不拢,就上船出海,重新当海盗……
郑芝龙撤兵之后,隆武朝廷人心惶惶,福建北部各州县都有投降的打算,只等清兵一到就开城“跪迎王师”,而朝中的文武百官也纷纷安排后路,派人和满清暗中联系,隆武帝的锦衣卫在仙霞关设卡,竟然截获了两百多封官员的迎降书。
隆武帝将这些迎降书付之一炬,对百官再三激励劝慰,但大厦将倾的态势已经越来越明显了。
黄道周在危急时刻挺身而出,拼凑了三千人马北出浙江,意图联络徽州一带的抗清义兵,抵抗即将南下的清军,稳定福建形势。
但可惜的是,黄道周虽为一代大儒,军事上却并非所长,又过分高估了自己的号召力,在清军的围剿下,很快就陷入了困境。
(黄道周为人有些迂阔。政治上也不算高明,但比刘宗周、何腾蛟等人还是强了太多。他出兵浙江看起来就像是送死,但在当时的背景条件下,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黄道周出征以前,以当朝首辅的身份发出号召,招募忠勇之士为国效力,但是应者寥寥,在一般人看来,清军是不可战胜的。没人愿意去送死。
但是,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年轻将领却参加了黄道周的部队,他就是刚刚二十五岁的施琅。
施琅幼年上过几年私塾,有一定的文化基础,对高级将领来说。这是一个重要的素质,但他最擅长的还是打仗。在军事方面很有天赋。明末清初没有什么良将,施琅就算很厉害的了。
他的族叔施福是郑芝龙手下的大将,一家子都是海盗,施琅本人十七岁时入伙,在郑芝龙的海盗部队里干了七八年,拥有丰富的军事经验。并混成了一名中高级军官。
郑芝龙拥立隆武帝,手下的大小头目都受到封赏,施琅被任命为佥都督,担任左冲锋。
佥都督。是从三品虚职,没有实际权力,左冲锋,是郑芝龙水师的专有职务,级别很高,大概相当于副将一级,但因为属于海盗部队,在正统的大明官场上根本吃不开,连施琅本人也不以为荣。
总之,佥都督和左冲锋的职务听起来不低,实际上却都有些尴尬,施琅并不满足。
25岁的施琅,年轻有为,渴望出人头地。
施琅胸怀异志,虽然是郑芝龙的部下,却并不忠诚,他的军事眼光非常敏锐,听说黄道周募兵出征浙江,立刻就发现这是一个建功立业的好机会。
八旗兵虽然凶名赫赫,但过了长江就不复当年之勇,多罗贝勒博洛手下只有几万清军,虽然气势汹汹占领了浙江,但在江南地区的统治并不牢固,士绅百姓都同情大明,如果能够充分发挥地利人和的优势,未必不能与之一战。
富贵险中求!
施琅加入了黄道周的部队,跟随他进入浙江。
但是施琅很快发现,黄道周手下的三千人马是一群乌合之众,依靠这样一支部队和清军作战必败无疑。
他向黄道周提出建议,遣散部队转投赣州,以首辅的身份召集各省援兵,遭到了黄道周的轻视和拒绝,施琅确定黄道周难以成事,就开了小差溜回了福建。
施琅这个人,在政治上有野心却没有手腕,所以总要投靠强势人物,其实不难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