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婿-第78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余长宁微笑颔首,凑到她耳边低语了起来。
半响之后,瑶瑶秀眉轻蹙,轻叹道:“郎君此计虽妙,但却会开罪魔主,若是以后魔主寻上门来报仇,只怕会有性命之危。”
余长宁洒然笑道:“放心吧,司徒骜几次都没杀死我,加个武不破又算甚?况且我破坏了此次决斗,你的师傅更应该感谢我才是,到时候请她代为说说好话,说不定魔主会小人不计大人过呢?
瑶瑶默然了一阵,点头道:“看来也只能如此了。”
余长宁颔首道:“那我明天就进宫面圣,娘子,快三更了,还是早点睡吧。”
瑶瑶微笑颔首,轻轻地倒在了余长宁的怀中。
翌日一早,余长宁轻车熟路地进入了层层叠叠的宫殿群落中,来到两仪殿前求见李世民。
不料李世民却在与众丞相商议军国大事,老内侍便让余长宁稍等片刻,待到议事结束后再进行通传。
百般无聊之下,余长宁沿着宫道慢悠悠地踱着步子,血红的太阳从东方天际探出头来,驱散了因连日积雪所带来的严寒。
正在余长宁悠悠愣怔之际,突然感觉到腰际一痛,像是被什么东西拧了一下,霍然转身惊讶一望。却见晋阳公主正站在身后,绝美的小脸上荡漾着促狭的笑意,显然刚才的疼痛正是出至这位小公主之手。
见她一双美目笑得弯成了月牙儿,余长宁有些无奈地拱手道:“余长宁见过晋阳公主殿下。”
晋阳公主微微一哼,扬起手掌突然打在余长宁抱成拳头的双手上,白了他一眼道:“怎么见到本宫却连一个笑容也没有,难道你不高兴么?”
感觉到晋阳公主的动作有些亲昵。余长宁不由微觉尴尬,笑道:“看公主模样。似乎病情已经没有大碍,对了,公主怎么在这里?”
晋阳公主吐了吐舌头作了一个鬼脸,有些气恼地说道:“刚在躲在殿内偷听父皇与大臣们的谈话,谁料不小心被发现了,于是被赶了出来。”
余长宁哑然失笑道:“国家机密大事公主也敢去偷听?呵呵,公主真是无法无天啊。”
晋阳公主冷哼一声道:“昨日父皇本来答应我清晨教我练字,谁料这李勣大清早的就急匆匆前来向父皇禀告军情,本宫站在屏风后本想躲一会儿。不料却被父皇发现了。宁哥哥,你说父皇这是否是言而无信?”
余长宁未注意到晋阳公主对自己的称呼悄然发生了转变,笑了笑说道:“陛下忙于国政,并非有意失言,公主也应该理解他才是,不过待会议事完毕,我也要前去向他禀告一件重要的事情。公主的书法练习,只怕还会延后。”
晋阳公主摇头笑道:“若是如此,恐怕你要失望了,今日之事涉及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矛盾,听闻高句丽大对卢渊盖苏文领军十万侵入新罗,新罗遣使来援。请求大唐出兵相助。”
余长宁知道目前辽东三国鼎立,其中以高句丽国势军势最强,而位于半岛南部的百济、新罗势力稍弱,长期以来,百济与新罗为了争夺半岛南部的主宰权,一直是兵戈不断,其中百济依附于高句丽。而新罗却是大唐的属国,出现了谁也奈何不了谁的局面。
高句丽虽然在名义上对中原王朝表示臣服,不过自从隋朝征伐高句丽失败后,高句丽一直对中原王朝暗怀不臣之心,更以隋军阵亡将士之尸骨建造京观,炫耀其战胜之功,特别是在渊盖苏文当政以后,高句丽国内形成了一股对大唐态度强硬的鹰派,希冀从各方面来挑衅大唐的霸主地位。
以前两国对于百济新罗之战,多采取息事宁人劝和的态度,然而今次高句丽悍然出动大军攻伐新罗,大唐自然不会不闻不问,唯一能做的只能进行关涉,甚至在迫不得已之下还要出兵相助。
然若涉及到出兵,又有很多事项需要进行权衡考虑,所以李世民君臣商议的时间一定会十分漫长。
晋阳公主突然拉住了余长宁的胳膊,打断了他的沉思,笑吟吟地说道:“宁哥哥,晋阳对你所发明的燕体很是有兴趣,你不如教教我如何?”
余长宁想想索性无事,笑道:“公主既然有兴致,余长宁自然不敢藏私,好,那就请公主找个地方,我们一道练习书法。”
“你跟我来。”晋阳公主嫣然一笑,拉着余长宁朝着东偏殿走去。
两仪殿内,一通激烈的争执正在进行,话题自然是这次高句丽出兵新罗之事。
宰相们分化成为了两派,一派是以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为首的主和派,提议派出使臣前去调解高句丽、百济、新罗三国矛盾,争取能够化干戈为玉帛,另一派则是以李绩、马周为首的主战派,提议采取强硬姿态应对高句丽的举动,派出大军援助受到侵略的新罗。
除了丞相们外,大殿中还有晋阳李治与吴王李恪,这段时间的议政议事,李世民几乎都宣召两人前来参加,大臣们全都心知肚明,这是陛下想要在两人之间确定太子人选的表现。
李世民挥了挥手示意群臣们稍安勿躁,问一旁的李治道:“稚奴,时才你也听了宰相们对高句丽之事的意见,你觉得该如何处理为妥?”
李治生性腼腆,寡言少语,加之很少在父皇与大臣之间发表意见,一时之间不禁有些面红耳赤,半响后才拱手说道:“启禀父皇,儿臣认为此事宜和不宜战,高句丽地处辽东易守难攻,昔日隋炀帝发百万大军也对其是无可奈何,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大唐万不能重蹈覆辙。”
第一千零九十八章 少女心思
一言落地,李世民的眉头轻轻地拧了起来,虽是笑着点头,然而众大臣都发现李世民对李治的回答并不满意。( )
一旁的李恪心头却是雪亮,贞观之世父皇武功鼎盛,大唐军威雄壮,先后击败吐蕃、薛延陀,灭亡了东~突厥、吐谷浑、高昌等国,除了在漠北败给突厥汗国一次外,其他皆是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如今北疆西陲稳定,父皇自然将目光投向了东北方,如果能够借助这次新罗求援之事一举荡平高句丽,那父皇的文治武功便能达到巅峰。
正在李恪悠悠思忖间,李世民朝着他微笑询问道:“吴王之见该当如何?”
李恪知道父皇考校自己的时候到了,朝着御座拱了拱手,从容不迫地说道:“大唐立国数十年,军容鼎盛,国势强大,谋士如云,将军如云,比起隋炀帝之时可谓霄壤之别,即便是前后之车,也各不相同,怎能以他人失败止自己前进脚步?如此一来,与刻舟求剑又有什么区别?汉朝之时将军陈汤北击匈奴,上书元帝时曾言:宜悬头槁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我大唐也应该是明犯大唐者,虽远必诛!儿臣觉得对于高句丽百济入侵新罗之事,朝廷一定要采取强硬措施,而不是空泛无力的进行调停,要让四夷们领教到,敢于挑战大唐天威,最后落得的必定是国破家亡的下场。”
李恪高亢的尾音久久回荡在大殿之内,李世民听得双目一亮,淡淡笑道:“吴王之言也是一理,少年锐志的确是值得褒奖。”
得到李世民的肯定,李恪心头顿时为之一喜,不动声色地拱手道:“多谢父皇奖掖,然儿臣还是有很多疏忽没有想到之处,愿听父皇教诲。”
丞相们虽然全都默不作声,然也明白吴王之言甚得李世民之心,相比之下。晋王的看法却是有些保守了。
群臣们商议了这么久,李世民早就有了自己的定见,拍案定策道:“高句丽悍然出动大军攻伐新罗,大唐作为新罗宗主国,自然不能坐视不顾,朕之意,不妨采取双管齐下之法。派一能言会道之臣前去高句丽出使调停,另一边由兵部集结大军于河北道。若调停不行再行攻伐高句丽,也算尽了先礼后兵之道。”
眼见李世民已经打定了主意,丞相们纷纷拱手应命。
李世民点了点头,继续问道:“至于是何人可担当使臣一职,不知诸位爱卿心中可有定数?”
吴王李恪双目一闪,出列拱手道:“儿臣有一人选,倒是可以担此重任。”
“哦,不知吴王属意何人?”
“儿臣觉得国子监祭酒余长宁能言会道,加之长袖善舞善于调解各种关系。是出使高句丽的最佳人选,况且他还是高句丽王之帝婿,实在太合适不过了。”
此言一出,殿内许多人纷纷点头认同。
房玄龄却是听得心头一凉,拱手道:“余大人虽是高句丽驸马,不过高句丽大权全在渊盖苏文的掌握之中,听闻以前余大人为了挑拨突厥汗国与高句丽的关系。曾得罪了渊盖苏文,若是派余大人前去,只怕他会有性命之忧。”
李恪反诘道:“房大人此言差矣!为国尽忠乃是臣子本分,岂能面对危险便裹足不前?昔日突厥汗国与薛延陀交好,余大人也是在艰难困苦间顺利挑破了两国关系,致使甄云与真珠可汗反目成仇。这次派遣余大人为使,正当其所!”
房玄龄不知为何李恪非要推荐余长宁前去,正欲出言反驳,不料御座上的李世民已是摇手道:“余卿另有要务在身,实在分身乏术,众卿家还是另选他人为使。”
李恪绵里藏针,本想借此除掉余长宁。没想到父皇却不同意,一时间不禁有些失望,只得拱手应命。
东偏殿内,余长宁正在教导晋阳公主书法,晋阳公主字体颇有李世民之风,一手飞白妙绝天下,她所写的飞白书与李世民所写的相比,几乎到了以假乱真的地步,可见其书**底的扎实深厚,今天余长宁对她讲述了一番书写燕体的要领,晋阳公主立即是有所领悟,一笔一划地在宣纸上写了起来。
书写完毕,晋阳公主搁下毛笔嫣然一笑,提起纸笺递给余长宁,红着脸蛋问道:“宁哥哥,请为明达此字点评一番。”
余长宁微笑接过,刚看得一眼,却是愣怔了,惊讶出言道:“噫?这不是我那日所作的《长相思遍地菊花残》么?公主是从何处听来的?”
晋阳公主柔声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