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流伐清-第50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吴三省笑着说道:“山海关的援军正乘船赶来,不日便将于塔山附近登岸助战,我军的后路是可以无忧的。如果不能攻占北岸的清军据点,牵制力度便极有限。而当面清军的防御很强,我们难道就非要把头往墙上撞?”
女儿河由西向东流淌,将锦州与松山分隔南北;而河流在流过锦州不到十里后便与小凌河会合,转而南下入海。夏国相和吴三省所说的继续东进,便与后世的京哈高速路线差不多,不渡河北攻锦州,却要沿河从锦州南面越过,再东过小凌河,从而达成突破。
既然不以攻取锦州为主要目标,象长管炮和加农炮这样的笨重家伙便可不必携带,留在岸边成为防守的中坚。女儿河是锦州清军的屏障,可也是其反扑的障碍。只要留不多的人马,清军想跨河攻击,却也困难很大。
而即便是被清军打过河,松山也绝不是清军一时半会能够攻下来的坚固堡垒。再者,援军从塔山登陆赶来,也使明军不太担心后翼的安全。清军越是往里钻,被围堵住的越多。
通俗地讲,东进计划就是迫使锦州清军不得不随之移动,弥补沿河防御的疏漏。而明军一旦在东面越过小凌河,则在形势上便如同包抄了锦州的后路,是一个迂回大包围的态势。
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对峙,施加压力也好,制造威胁也罢,就是不能让锦州清军得到放松,就是之后为了追击或夹击打算,明军也要占据更近、更有利的位置。
一番商议之后,荡朔军决心以两个师的兵力组成东进兵团,留下一个师在原地与清军隔河对峙。同时,派出信使与水师联系,希望他们能抽出部分船只赶来小凌河,以更方便地越河而过。
现在的辽东湾海面,大大小小将近两千艘船只,只要消息送到,抽调出部分船只还是比较快捷方便的。而东进兵团的行动,恰好又有扫荡沿海之敌,接应友军的意味。
……………
辽东战局在胶着了数月之后,突然发生了急剧地变化,这大大地出乎了清廷的意料。
当然,从席卷大半个中国到步步败退,出乎意料的事情多了。但这一次,清廷终于意识到面对的是怎样一个新兴的政权,一个有怎样筹措能力的政府,一个狠绝到底的帝王。
本来,按照清廷的估计,明军在光复北地之后,至少在一年之内不会有大规模战略攻势的可能。因为凋弊的北方是个沉重的负担,满清之所以放弃,也是看清楚了,北方不比南方,握在手中要么拖垮财政,要么遍地都是因饥困而暴动百姓,成为巨大的火药桶。
所以,满清劫掠一番后撤出关内,把这个负担扔给明廷。而背上这个负担后,除非明廷不顾百姓死活,否则便要耗费钱粮安置赈济,也就没有了出关作战的物资保障。
而一年时间,满清认为应该足够调整、休养,理顺内部,并且重新稳固与蒙古诸部的联盟。然后呢,一切就又回到了几十年前,与明军再开始反复争夺就是了。劣势是肯定的,但辽东的气候环境,也不失为一个有利的因素。
但满清显然大大低估了朱永兴的能力,低估了现在的明政府的工作效率,低估了被调动起来的百姓的积极性。
北地百姓固然还穷困,但已经不在饿死的边缘徘徊。而明廷通过各种措施,甚至发动灭国之战,在最短的时间内重新拥有了发动战略进攻的钱粮。满清呢,只不过熬过了一个冬天,垦荒耕种还未完全开始,便被迫动员起大部分青壮,与明军进行一场他们极不希望进行的消耗战。
…………
第一百四十一章败局已定
金银财宝,固然令人趋之若骛,固然可以作为钱财去办很多事情,但也有其一定的局限性。比如在沙漠中跋涉,焦渴难耐的时候,你是希望有一壶水傍身,还是背着闪闪发光的钻石玛瑙?
蒙古人也好,满人也罢,是草原,还是辽东,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粮食物资的匮乏。所以,他们要劫掠,要市易,以得到包括粮食在内的生活必需品。
而历史上,辽东之地金银多、粮食少的时候是相当多的,特别是得不到中原物资的供应时,就曾爆发过大规模的饥荒。但很快就因为袁崇焕愚蠢的以粮资寇,以及大量卖国奸商的唯利是图所缓解。
退到关外的满清现在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只顾在中原享福,辽东几近荒芜,而明军又没有给他们调整休养的时间。抢掠而来的物品中,金银财宝倒是不少,可粮食却不是很多。
如果是明廷,自然可以拿着钱财去海外购买,而满清,守着金银财宝却只能看着,吃不能吃,穿不能穿,想花也没地方花,形同废物。不对,不是废物,他们还可以拿这些钱财与蒙古诸部换取物资,或者进行收买。但蒙古诸部也不富裕呀,明廷的市易限制很严,即便是对察哈尔部这样的盟友也不是敞开买卖,更不用说他们这些离得既远,态度又不明确的部族了。
明廷的原则也很简单,想市易就去打鞑虏,二十颗真夷人头换一张交易证明,可以进行一个批次的市易,而供应的茶、棉、粮、铁器、瓷器等物资都有固定的数量,要的价钱也很公道。
而对还在帮着满清的蒙古部落。比如科尔沁等部,明廷同样也有赏格。五十颗人头一张证明,或是二十个活的俘虏。
满清的颓势难挽,明廷的支助和市易诱惑,使以察哈尔部为首的叛清武装越来越壮大。他们或许还有些畏惧满清的八旗骑兵,但对附清的科尔沁、土默特部却是趁胜追击。
虽然在表面上是明军的盟友。但布尔尼却有着自己的雄心壮志,也不会完全听命于明廷。在义州完成突破后,他算是虚应了明廷的要求,却不肯再向锦州方向推进。
稍事休整后,布尔尼率领诸部联军,扑向柽木牧场(现彰武县),攻击科尔沁和土默特部的残军,继续完成自己统一蒙古的大业。同时,布尔尼还玩了个小花招儿。派出秘使前往沈阳,想趁着满清正困窘之时,谈条件索回传国玉玺。
…………
锦州方面的是突如其来的,虽然还在激战,但结果如何似乎已经可以确定了。
明军的穿插部队沿着大凌河轻装疾进,几乎与锦州清军派出的援兵同时赶到了大凌河城下。只可惜锦州清军主力被牵制吸引,紧急抽调的第一批援兵数量不多,大凌河城在历史上又是几拆几建。已经残破。
三四千清军抵挡不住具有绝对优势的明军的猛攻,败退下来。一部分逃回锦州。一部分经黑山、广宁向沈阳逃窜。而明军占领大凌河城后,立刻挖掘壕沟,并利用城池的残砖条石修筑工事,彻底封闭了锦州清军逃往沈阳的退路。
这样一来,锦州清军除了拼死冲开通路外,便只剩下北上义州。再走蒙古之地,穿过辽河套回沈阳这一条路了。
噩耗传来,锦州的清军上下人心惶惶,将领们争执不下,士兵们听天由命。不用战,在士气上已经输掉了这场战役。
其实,失败的阴影早已笼罩,后路被断则是使失败确定无疑了。当面的明军已经难以抵挡,娘娘宫的防御被东进兵团突破,在小凌河紧急布置的防线岌岌可危,女儿河对岸的明军又增加了援兵,正在沿河寻找可搭建浮桥的突破点。
一下、两下、三下,锦州清军对这连续的压力支应乏术,只能是苦苦支撑,他们最希望的是沈阳下达撤退命令,赶紧离开这即将战败之地。
最后一根稻草,或者说是令人绝望的消息传来,便彻底摧垮了清军抵抗的意志和信心。甚至多数将领都反对向大凌河城突围,而是要从义州远道绕回沈阳。
千防万防,还是无法抵挡来自海上的突击迂回啊!俄尔哈面无表情,心中却是冰冷一片,耳旁尽是军官们的争论。
“占领大凌河城的敌人行动如此迅速,必是轻装无疑,火力不猛,我军调集火炮,聚力冲击,大有成功之望。”
“即便是轻装,那火枪也是有的,严整的方阵是轻易能冲开的?调集火炮,那更是笑话,对面的敌人是死人吗,就在那看着咱们拖拉火炮,安然后退?”
“从义州退,那也是突围。察哈尔部叛军动向不明,其中不是也有明军助战吗?归路遥远,殊不可测。”
“这不行,那不行,就在这里等死吗?难道盛京还能派出援军,难道盖州的友军能抽出身来?”
“死守肯定是不行的。且不说能否有援军,单凭敌军的兵力和火力,这弹丸城池又能坚持几时?”
俄尔哈心中清楚,这仗是没法打下去了。不管是向北,还是向东,趁着现在还有一线生机,必须赶紧作出决定。向东突围是下策,在明军前堵后压的情形下,不过是陷入了更严密的包围。而且那位将领说得很对,火炮现在是累赘,既不能从容地运到东面进行突围作战,也不可能千里迢迢拖回盛京。
早撤早好,晚撤则有不测之祸。笨重的家伙都要舍弃,凭着战马多的机动优势,明军应该是追之不及的。至于察哈尔部叛军,难道比明军还能对付?现在不是逞强的时候,就算被逼到绝路上拼死一战,就算能杀伤比自身损失更多的明军,但却不是长远的打算。
俄尔哈知道自己必须下这个决心,必须尽可能多地将有生力量保存下来。战争必须要拖下去,才可能出现变数,而这个变数会是什么,俄尔哈不知道,他只是迫切地希望能出现,能给满人一个喘息的机会。
…………
第一百四十二章悲观,惨淡
按照清廷祖制,未亲政的皇帝处置政务,是全权委托辅政大臣的,每日会奏其实都是官样文章,听一听就罢。
如今鳌拜连官样文章也不愿做了,以军务紧急、事务繁多为借口,早朝接见亦不出席。只有几个无权的大臣陪着康小三,而资政大臣索额图则按时跪在地上,干巴巴地读着奏章的节略。
而这些奏章,廷寄早已发出,康小三只是带着个耳朵来,听与不听聊胜于无而已。
“萨尔浒、大凌河、松锦之战,明军亦是兵力雄厚,却遭惨败,如今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