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83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陛下,您真要让位?”进了偏殿书房,皇帝屏退左右,只留旺福在一旁侍奉,赵仁见都是熟人说话不怕有人泄露,也少了些顾忌,他急切地问道,皇帝刚才的话让他也吃惊不小。
“现在有人大造朕要让位的舆论,嚷嚷的天下皆知,我若不让岂不成了出尔反尔的小人了,还如何为君,统御天下臣民!”赵柽笑笑说道。
“这……可这话真是陛下所言吗?”赵仁听了一愣,皇帝说话是金口玉言,一口唾沫一颗钉,现在说了不算数,往小了说是失德,往大了说就是戏弄天下。
“呵呵,你们以为呢?”赵柽苦笑道。
“臣以为不会,陛下对辽王知之甚深,即便要急流勇退也不会让位于他的!”许景衡摇摇头笑道,“辽王其人外强中干,得意时胆大包天,不知自制;失败后又是胆小如鼠,畏缩不前。再者其性善变,没有容人之量,朝臣稍不如其意便大加斥责、贬嫡,以致朝纲混乱,小人当道。其继位之时形势好于陛下继任之时许多,却不能力挽狂澜而不到,自己成为亡国之君,显而易见其不可为一国之主!”
“嗯,许相是明察秋毫,朕虽不才,但也不能作出这等荒唐事情,让大宋百姓重陷水火之中!”赵柽赞许地点头道,看来许景衡早猜到了**分,跟聪明人说话就是省力。
“陛下拗赞了,臣只是妄加猜测!”许景衡赶紧施礼道。
“现在的形势逼人,不论让位是否出自朕的本意都已经不重要,如今朕只能让位了!”赵柽言道。
“唉,还是陛下技高一筹,臣苦思多日终无法破局,难以做到两全,今日陛下一言便点醒了微臣!”许景衡叹口气说道。
作为大宋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执,国家发生了这么大的事情许景衡怎么会无动于衷,其早已在事件爆发之初便着人明察暗访,根据所得信息加上自己的分析对事情有了比较全面的了解,明白其中有人在借此推波助澜。但是在既不损害皇帝声誉的情况下,又要能保住皇位挫败敌人的阴谋,处理起来十分棘手,一直未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
“陛下让位是虚,实则是以退为进攻其不备,既能重整朝纲,又无损陛下圣明!”赵仁也不是笨人,很快便明白了皇帝让位的深意。
现在皇帝经过十多年的经营,已经完全掌控了朝政,军队自不必说,上上下下几乎都是他的人,根基可谓坚如磐石,不是他人能轻易撼动的;而辽王在位时也没落下什么好名声,更没有积累下什么人脉,他光宰相就换了好几任,提拔的朝臣死的死,贬得贬,要不就是被皇帝收为己用。赵桓更因为当初要保住自己的权力闹得父子反目,囚禁太上皇,对兄弟们也是刻薄,把他们一个个的往虎口中送,从而也无法从族人中得到支持。
皇帝如今即便让位于赵桓,在得不到宗族和朝臣的支持下他无法,也不敢接下这一棒,能做的只有推辞以求自保,否则下场比在五国城还得惨。而皇帝却会因为此‘义举’不但保住了皇位,还粉碎了不轨之人的阴谋,也绝了那些贼心不死者的念想。只是这手段有些上不了台面,不过也正是皇帝的一贯做风。
“朕如此做是不是太下作了,让人不齿!”赵柽难得的老脸一红地讪笑道,自己虚情假意的表演一番,里子面子全有了。有点,不,简直就是捧红了自己娱乐了大众,真真的称不上君子所为。
“陛下无需自责,特殊之时行特殊之事,用些手段也是应该的!”许景衡看着萌嗒嗒的陛下说道,心中却不忘警告自己千万不能跟皇帝学,否则得让他给带坏了,闹个晚节不保;而且为了大宋,为了百姓,为了自己,此事绝不能泄露一个字,就让它烂在肚子里了。
“孙子曰:兵者诡道也。这也可以看成一场战争,陛下与敌斗志用些机谋也是可以理解的,绝不会有损陛下的威名的!”赵仁也赶紧安慰陛下,虽然他知道这完全没有必要。他是‘看着’皇帝长大的,若是皇帝如圣人般规规矩矩的,不玩心眼儿,耍阴谋,别说当皇帝,恐怕骨头渣都找不到了。
“唉,虽有不得已,可……”赵柽叹口气道,他如此做是不想以流血来处理这件内部矛盾,那就只能自己担个既想那啥又要那啥的名声了。
“陛下,现在民意汹汹,要求陛下不得退位,臣以为民心可用,但是一旦发生过激的行为便很可能惹出大麻烦,还需采取必要措施!”许景衡现在明白了皇帝的真实意图,当然就不能对那些拥戴皇帝的民意代表们用强,可不能排除其中的狂热份子会采用极端手段,例如干掉辽王,即便不是皇帝的主意,账也得算在皇帝身上的。
“嗯,朕召你们正式商议此事的!”赵柽说道,“许相你要在查明幕后主使的同时,要告诫朝中和地方官员不可介入其中,并要维持好地方秩序。要国子监约束学生们的言行,和平示威可以,不能采用过激的手段,避免被有心人利用。”
“臣明白!”许景衡一听就明白了,皇帝的意思是禁止官方介入,却不禁民意向辽王施压,免得落人口实。
“赵仁,你要会同兵部加强对禁军和州军的管控,绝不能出现任何问题,为了保证辽王的安全,朕决定调近卫军一部前往登州护卫,并让他们改走水路进京,这样便于保护,你安排下去不可出现些许差池。”赵柽又说道。
“臣明白,请陛下放心!”赵仁说道。
“许相你可将我们今日所议内容通报给李相,他会明白如何做的。另外还有一事相烦!”赵柽想想说道。
“陛下尽管吩咐,臣万死不辞!”许景衡赶紧答道。
“嘿嘿,你们知道朕的文章太烂,那退位诏书就请许相代为起草吧!”赵柽讪笑着说道……
第三百二十一章闹剧
‘让位’之事如果说过去有些人以为不过是流言,一些人还心存侥幸,皇帝早晚会出来辟谣的。可现在赵柽在廷议中摆明了态度,那可就不是说着玩儿的了,虽然因为御史中丞陈东的以死相谏而为做出最终决定,但足以说明皇帝是存了让位的心思,加上与金的和议正处于**,这摆明了是在做善后工作啊!
廷议中的消息一传出,这就像在油锅中撒了把盐,引发了又一轮的保皇风潮,前边的如果称得上是台风,那么现在刮起的就是飓风。前次风波商界和太学生称得上是主力的话,那么这次农民则起到了推动的作用,京畿四路首先发难,各州县乡间耄老组成了请愿团赴京请愿,恳请皇帝不要退位。
接着这股风开始向两河与河东蔓延,民间请愿团纷纷踏上进京上访的道路,而南方却相对平静。其实这也好理解,两河和京畿地区是靖康年间金军入侵时的重灾区,财产和人口损失巨大,若不是赵柽出兵抢回,将有更多的人被虏到东北为奴,因此这里的百姓痛恨赵桓,而对赵柽却是心存感念。
河东和西北地区就更不用说了,那里是赵柽经营多年的根据地,为之倾注了很多心血。他不仅驱逐了西夏,收复了灵夏诸州,给西北带来了安宁,而且两次用兵抗金,使河东大部分地区免于兵火。而且在其努力下,投入了大笔的资金,将一片片荒芜之地改造成良田、牧场。并开掘矿场,发展手工业,使民生大为改观,他们当然不会忘记了这位当了皇帝的少年王爷。
可这次运动的另一个亮点却是无论是朝中,还是各地州府,乃至皇帝最为信赖的军队都没有发声,而是各尽其职,努力维持着守地的秩序,保持着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作为发起者之一的太学生们情绪似乎也克制了很多,不再搞大规模的游行。但他们并没有放弃努力。依然积极宣传皇帝的文治武功,以及这些年来大宋取得的成就,当然激动之时,言语中难免会对靖康皇帝不敬……
但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却是波涛汹涌。各地镇抚司使都受到了枢密院的密令。要他们提高戒备。取消休假,严密监视所属辖地政府和民间动向,一旦有发生‘倒皇’迹象。可先斩后奏立刻予以严厉镇压,绝不手软。而赵勇那边也接到了命令,加速从高丽撤军返回驻地,以加强京畿地区的防备力量。明州和海州、泉州水师也得到授权,一旦京畿有事,他们可派遣舰队进入长江,接管沿海各府的防务,控制东南地区。
不用问这些措施皆是出自赵仁和在京的几位军中大佬之手,而授意的必然是皇帝。赵柽十分清楚历朝历代乃至后世想造反就必须掌握枪杆子,没有军队的支持什么都是白搭,一帮秀才再有才也不是一群手持刀枪的士兵的对手。而他之所以敢于以退为进的处理这次危机,在朝会上行险公开表态让位,却又不担心自己帝位不保,信心就是来自于他有一支忠于自己的军队。
自二十多年前在北府建军起,赵柽就把军队的指挥权和控制权抓在自己的手中,这也是他的自留地,没有人能插进手去。虽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当年随他征战的老兵们有的战死沙场,有的因伤退役,还有的解甲归田,但是保留下来的都是精英,现在军队指挥使以上军官可以说都是他带出的老班底,忠心毋庸置疑。
其后无论是通过军校培养的军官,还是新入伍的士兵都保持了传统,接受了忠君卫国的思想教育,因此军中从上边的枢密使到下边的普通士兵,在他们心中皇帝才是军队唯一的指挥者。其他人都不要想干涉和插手军队的事务,这也保证了赵柽的命令会被军队无条件的执行,而想要造反得看看他们答应不答应,可以说军队就是赵柽插在大宋的定海神针,无人能撼动。
赵柽有了军队的支持,他在这场风波中就不怕有人捣乱,只要他愿意随时都可以出动军队平息这场动乱。但他还是出于政治上的考虑,将动用武力排在了所有选项之后。所以他在人前是明着摆出一副大义凛然的模样,暗地中却做出了种种安排,玩着阴谋诡计,明着一套,暗里却搞着另一套。可他始终关注着局势的变化,掌控着全局,等待最为有利的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