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618章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618章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官家的表现让大家手足无措。不知如何是好,所以在坚壁清野的时候,这五百多门抛石机被弃置郊外,居然没有人管了。兵部说这砲属朝廷所管。当由枢密院收回城中;枢密院说归军器监管;军器监说主管的内侍太监刚刚获罪被罢;京畿所说他们不掌管守御之事,所以也不归他们管;又有人说收回这些必须要用车马,所以应该由驾部负责;驾部又说这是库部的事情…

最后金军毫不推辞地把这五百座砲收下了。将这攻守利器收为己用,略施整备就用于对汴京城的攻击。真是荒唐人做些荒唐事!

金军攻城没有几天,大宋统制官辛康宗突然被杀。杀他的却不是金兵,而是守城的百姓。原来辛康宗管束军民极严,可是兵民皆骄,不服管束。辛康宗曾下令兵士:敌人未靠近时不要射箭,否则只会让金兵把箭拾去再来射自己。按说这道令没有什么问题,城中的箭射一支少一支,只能用在关键时刻。

但是有一名士兵无视禁令,闲着没事儿就对空射箭玩儿,当然遭到辛康宗严厉呵斥,施以军法。这名士兵心中不服,于是就想报复他,造谣说辛康宗是童贯的亲戚,不许士兵射金兵,想让金兵攻上城来,是个内奸,可这话让人们听了将信将疑。

无巧不成书,正在这个时候,东城墙头开始换旗,取下从前大旗,全换成了青色新旗。这下这个军士更是胡言乱语煽风道,辛永宗易帜就是为了做女真人内应,接应金人登城,那时候覆巢之下安有完卵?一城百姓都得被杀。

谣言经众口风传,纷纷道辛永宗反叛,现在连旗帜也更换了,于是在一些人煽动之下,数千人聚于宣德门,抬了登闻鼓到东华门乱敲,开封府官吏也弹压不住。可登闻鼓一响,惊动了官家。赵桓派人查问,回报说外面又有群众集聚闹事,他一听,顿时怒不可遏。

上次太学生与市民闹事才过去没有多久,就又发生这种事情,而且说什么辛永宗造反,更是无稽之谈。此风不可长,要是“要挟君父”成了习惯,那还得了。于是命令宫中卫士从大内中从上往下乱箭齐发,宫外聚集的民众见上面射来乱箭,只得抱头鼠蹿而且。

等到散而复聚之后,这些人更是气愤难平,官家咱们惹不起,那去找辛永宗那厮算账,于是众民鼓臊而去,直扑外城,上了城墙。辛永宗正在巡城,忽然见城中百姓蜂拥而至,只道是百姓前来助战,根本没想到这些人是找他来算账的。那帮人到了近前,话不投机半句多,一拥而上为国除‘奸’。

毫无防备的辛兴宗立刻中招,左右亲信上前救护,也被打死了十多个人,可怜这些久经战阵的将士还不知道为了什么就被打死了,还顶上了汉奸的帽子。骚乱直到傍晚才平息下来,事发之后赵桓只是下诏把城中助防的百姓一律撤下城墙,免得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了事…

其实辛永宗死的实在是冤枉,易帜这事情事出有因,也是赵桓一手导演的。由于今年的冬天冷的有些不同以往,女真人还没有越过黄河时候,就有臣民奏请,可借立春来召和气,以厌女真之兵锋。赵桓一听准奏,于是先请了迎春土牛入城,而且下旨令城中尽易旗帜为青色,以应木德。

原来宋是应火德的,本是火克金的,可宋字中有木,金也是克木的,等迎春土牛迎入城中后,众人视之,宛然有洞痕于其间。这个时候本来就够衰的,却又出凶兆,而时人又都信这个,赵桓脸色自然不大好看,只能怪罪于天了。

本来军纪就得令出禁止,军令如山,有敢不遵者,杀无赦,以严明军纪国法。可大将被杀,赵桓君臣也是既不敢禁止,也不能根究穷治,最后竟是不了了之,未免让众军寒心。

更严重的问题是汴京城中的禁军经历了这些年的用兵之后,或死或伤或逃亡,或出戌其它地方。此时的京师中只有七万兵士,这个时候又把助防的百姓撤下城墙,顿时显得捉襟见肘,人手缺乏…

大过年的金军却不歇,赵桓也就不能歇,亲自巡城,犒劳守城将士,可随他巡城的宰相唐恪因为一贯主张议和,致使金军几乎毫无阻挡的到了城下,大家不敢把皇上怎么样,他这个执行者只能做了替罪羊,遭到百姓围攻。唐恪策马逃去,回家后闭门不出,学了当日的李邦彦上章自请罢职,随后又遭御史弹劾,两天后唐恪罢相,何栗任右相,吕好问任兵部尚书。

但唐恪的被罢并没能使民心安定,反而激起了大家‘反抗’之心,大过年的统领官王健又遭刚召募的民兵殴打,十几个使臣被杀,原因是这些民兵怀疑他们是奸细。殿帅王宗濋率兵弹压,斩数十人后才将局势控制住。

此时又有一个名叫司文政的教坊乐人,大概是被金兵的攻势吓破了胆,他伏阙上书,力陈不可再战,否则金兵一旦攻破东京,恐怕俯首称臣就来不及了,建议赵桓赶快投降。宰相何栗大怒,取了圣旨,将司文政那颗有毛病的脑袋砍了下来。

赵桓罢免了唐恪,又任命何粟为宰相,孙傅为同知枢密院事。可这对活宝是主战派,但是没有李纲的一半本事,酸臭文人书呆子,根本不通军事,根本指不上了。国难之时思良将,种师道死了、秦王升天了,可李纲还活着,于是赵桓又立即下诏:火速召李纲回京,重新起用。但李纲此时在数千里之外,一时之间是回不来的!

汴京这次被围,与上一次截然不同,在第一次的时候,汴京城里有李纲主持大局,城外有种师道率领的勤王兵马,围城的也只是金国的东路军;第二次,金国内乱,又有秦王赵柽将金军击退,没有让他们兵临城下。而这一次,金国两路大军同时赶到,李纲已经被贬出了朝廷,种师道也已经病故,秦王升天当神仙去了,朝中竟无可用之将!

东京城里的混乱让赵桓心乱如麻,为了国事很是操心上火,连日来为同大臣们讨论对策,侧席而坐,夙夜不眠,吃不想睡不好。可这又能怨谁呢?都说一朝君子一朝臣,赵桓上位数间年,除了耿南仲这棵常青树,宰执们走马灯似的换了数任,底下的大臣们更不知道换了几茬了,却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这使他不由心生疑窦,靠这些人真的能守住京城吗…

第七十八章坚城难依

平心而论,赵桓虽然是个十分平庸软弱甚至是无能的皇帝他的人事多变严格地说也是轻佻,只不过是道君的轻佻是个人喜恶所变化,而其是汤面耳朵,没有主见,听信小人话。但是他不荒yín,也不残暴,对大臣们很好,对百姓也好,还很勤政,所以很得士民的爱戴。

这个时候,宋廷的处境尽管十分艰难,但是不是就一定逃不开亡国的悲惨命运呢?其实也不一定。试想一下,即便是以太原一座新建的城池和城里的几千疲兵,也能对金军坚守长达九个月,汴京城防之坚固定然是全国之首:

宋与辽、西夏民族战争的频发和宋王朝国内阶级矛盾的激化′是宋东京防御体系的直接成因。东京城地处中原,无山川险固可守,为了避免“石晋无备′契丹一举直陷京师”的历史悲剧重演,遂大力构筑城池,派驻禁军守卫,形成了“前有坚城,后有重兵”的完备的防御体系,对东京城防体系的构筑可谓处心积虑。

太宗于太平兴国四年灭北汉之后′为夺回燕云十六州之地而大举攻辽′然而在高梁河之战中败北。雍熙三年,宋军又在岐关、朔州之战中再度惨败。从此,宋太宗及其群臣对辽由进攻逐渐转为防御,出现了“来则御之,去则勿逐”的消极局面。

既然无望夺回幽云故地′也就失去了宋朝防御辽朝最重要的长城防线,华北门户完全对契丹铁骑洞开,出现了“燕蓟以南,平壤千里′无名山大川之阻,蕃汉共之”的态势。并且华北平原在军事上利于辽骑的驰骋,却使以步兵为主的宋军处于劣势。这些不利因素′使京师开封客观上陷入“形势涣散,防维为难”的境地。于是,加强京师本身的防御功能势在必行。

元昊称帝,建立西夏。而宋与西夏的关系亦直接影响了宋东京城的防御。元昊建立西夏后对宋发动了三次大的攻势而宋皆败。随后,元昊率军直抵渭州,“幅员六七百里,焚荡庐舍′屠掠居民而去”对宋朝西部边陲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直接刺激了东京的防御营建。仁宗下旨将内、外二城同时修复。

神宗及其以后帝王,为了应付对西夏的战争′曾将京师驻军进一步西调,京师人防力量随之削弱。于是,宋廷加重了东京城防设施的营建,以弥补人防力量之不足…

为了构筑一个安全的首都,宋朝的各代皇上不予余力,荒废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建东京城池并完善城防设施,以充作人造屏障。修建了东京城的外城、内城、皇城三重相环的城池,并绕以内外城濠,将东京坚固、严密地保护起来,形成一个超级堡垒。

东京外城′始筑于五代后周时期,当时周世宗筑京城,取虎牢关土为之,坚密如铁即便是被石击中也只是有个凹坑而已。历代对外城屡次增修,城濠亦经多次疏浚,至此时由一道宽十余丈的护城壕环绕两岸也都种上了杨柳,禁止采伐,以阻挡攻城的敌军。

东京里城,系保卫京师的第二道屏障,其在军事上是作为外城与皇城之间的缓冲地带,以进一步保障皇宫的安全。赵佶在宣和六年十二月下诏兴整修修里城城墙、城濠及诸城门,加强防御功能。

皇城,位于东京城中部偏北处,为宋朝廷及部分zhōngyāng官府所在地。这里原是唐宣武军节度使的衙署。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正月,下诏“以砖垒皇城”此为中国古城墙外包砖之始。并且,在皇城四角筑起高数十丈的角楼,城外包砖及城上建角楼,大大加强了皇城的防御能力,为此后的历代继承。

城门因是防卫上的薄弱环节而成为宋廷刻意经营之处,外城共辟城门十二座除南薰门等四座正门因通御路而属直门两重之外,其余皆修瓮城三层,屈曲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