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

第214章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第214章

小说: 重生之王爷的奋斗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军去平定的事情你们就不知道了,正当他洋洋得意的时候,许宏接过来说起现代西北的现状,这个赵柽就不如人家了

由于西北战场上对吐蕃与对西夏的战事规模与持续时间日益扩增,西军诸军之间的互动也也日益屡次,增进了相互间的协调,使得西军从一盘散沙被整合成一股团结的势力其次,西北之地虽然贫瘠,但是在宋军推行堡寨进筑之策以后,西军将士们边驻防边屯垦,到了这时已经初步实现了自给自足财政情况也有所好转,不说其它的,光说盐好了,钞盐制之所以崩溃,有一部份的原因就是西北地区不再怎么需要内地的盐了

赵柽听到这却心中一凛,事情有些不大对,西军羽翼日壮,看在朝廷眼里,可不是一件好事早先朝廷还能够节制西军,凭什么?一是西军派系林立,豪门众多,犹如一盘散沙所以难以团结起来跟朝廷叫板二是西北土地贫瘠,西军所需多仰内地所以朝廷从财政物资上可住了西军的命脉现在西军对内地的仰赖已经越来越少,这本应该是一件好事,能够减轻朝廷负担,但是这也意味着西军的财政命门已经逐步不被朝廷所掌握了也就是说,西军发展到这时,已经有趋势脱离朝廷掌握

可这却大大地坏了祖上的规矩,自己的爹虽然信任童贯,但若让童贯统合了西军大部份的势力,他能完全没有点想法吗?就是他爹对童贯没想法,满朝文武难道也不担心吗?想到此,赵柽觉得脑子很乱,他竭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将自己了解和经历的些事件串并在一起,忽然发觉自己好像又卷入了朝臣的纷争,陷入了一个阴谋之

首先他的皇上爹不会糊涂到让朝中大臣一方独大,尤其是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所以他必须防微杜渐,会在西军中种下一根钉子,使西军内部有裂痕而不能完全整合起来——其他友正在看:但是他钉下的第一颗钉,会不会就是前两年荣升太尉的球星高俅呢?

赵柽想了顷刻,觉得没错,高俅算起来也是老爹潜邸之臣,但是他出身太低,也没啥大本事,不像蔡京那样能治国理财,也不像童贯那样能领军拓疆,所以经常遭人白眼赵佶为提拔高俅可谓是煞费苦心,提拔人也是要照规矩走程序的,不可能一步登天他先让高俅下放到基层各部门历练,而高俅他除了逢迎拍马之外,倒也算是机灵,尽量安份不与人争论、低调做人,在下放到基层各部门的时候也都能善尽职责

宋朝的文官是一定要经过考试科举,要有一定的文才宋朝的大文豪不一定是权臣高官,但是朝廷大员绝对都有一定程度的国学文章水平相较之下,宋朝的武官标准就比较没那么严苛虽然要求一定要有边功,但是这个“边功”不一定要真刀真枪上阵厮杀才能够也能够让某个人去担任监军或军中文事务官,在边境前线“历练”个几年镀层金,回来之后自然就有可资提升的资本了

于是高俅在基层安分了几年后,赵佶趁着这次童贯征伐吐蕃宗喀国残余势力的机会将高俅塞到西军之中,童贯就把他安排到了刘仲武的手下刘仲武这个人由于他当时没能在第一时间稳固高永年死难后的局势,导致了宋夏战争优劣形势的大逆转,闹得童贯险些倒台,所以童贯对他没啥好感,在打仗自然不会重用他,将高俅安排在这里既能保证他的生命安全,也能够防止高俅立了大功和自己争权

但事情往往会出现不测,富贵险中求,为了洗雪前耻,为了立功露脸刘仲武豁出去了,干了件擅自行动的事情,结果这事玩大了,抢了别人的功劳,此举形成了西军参与此次征讨的将士们普遍的不满,也令总司令童贯相当不悦于是,在战后,童贯向中央汇报之时,在立功人员的名单上就没有把刘仲武的名字给列入了——其他友正在看:

不过,在这个时候,却有一个人出头将刘仲武的“功劳”给报了上去给宋徽宗这个人就是在刘仲武军中担任参谋、文、监军等职的――高俅他疯了吗?就算刘仲武此役没有什么太大的战功,高俅在刘仲武军中历练一段时日之后,还是能够调回开封高升的他难道是想升官想疯了、急着调回去,所以才冒着得罪西军大部份将士与童贯的风险吗?

几乎就在高俅揭露童贯掩刘仲武之功的同一时间,另一个人对授童贯“开府仪同三司”表示了强烈的反对蔡京不但拒绝签署宋徽宗授童贯为“开府仪同三司”的诏,还公开说:“童贯以一宦官而得节度使高位,已是位极人臣了怎可再将使相开府仪同三司一职的通称高位授与一个宦官呢”于是,童贯因为被高俅揭了掩刘仲武之功,以及蔡京的反对,虽然仍赏其收复洮州与积石军之功,但是,开府仪同三司――就不用想了

赵柽想到这里,发觉其中有些不妥,蔡京的行为,乍看没什么,但是细一点想,又有些不对劲很多人都说这是因为蔡京对童贯不满且嫉妒,所以才反对授童贯予开府仪同三司但是其中依然有疑点,高俅官卑位轻,他怎敢开罪童贯?除非他有所仗恃,不害怕童贯以后给他小鞋穿

那么,让高俅有所仗恃的人,会是谁?从表面看可能是蔡京,终究蔡京几乎是与高俅同一时间对童贯发难的然而,现在朝中各方势力,虽然是山头林立,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三足鼎立之势,公相、媪相、隐相各居一方,三人关系错综复杂,时分时合,但是能与掌西军的童贯抗衡的便是蔡京,梁师成的势力还难以到达这里蔡京虽为宰相之尊,但其政治能量也就与童贯不分上下而已,高俅会相信蔡京能保住他吗恐怕他后边另有其人

“现在高俅回京了,和西夏又打了两年,童贯连番取胜,势力愈发膨胀,可恰在此时,自己被送到了西北,难道也是被人利用了?”赵柽想到这里,连苦笑都没有了,千算万算上蹿下跳,自己还是太嫩了,被人耍了还在沾沾自喜,终究没能逃出那些‘老流氓’的算计

第九十七章夜宿荒野

第九十七章夜宿荒野

赵柽想通了其中的关节,很快从沮丧中摆脱出来,琢磨琢磨也是,当皇帝的,除了怕谋反以外,当然还怕大臣们联成一气把他架空让他虽享尊名却无实权,分化打击,搞平衡艺术也是帝王心术的重要内容,所以,大臣们在没有误了国家大事的前提下分派系互斗,其实当皇帝的看了不知道有多高兴。书mí群2《友手打

蔡京和童贯不合,很可能是皇上爹有意无意的放出了风,表示对童贯的不满,yòu使蔡京表态对童贯进行抵制,甚至还有可能就是其授意,拿国家首辅当枪使,故意抹黑蔡京,让他不得不重新站队,破坏两人的关系。赵佶打的如意算盘就是:让蔡京彻底得罪童贯,使得童贯跟蔡京死磕!

反过来想,赵柽觉得自己的爹也不是故意针对童贯,任谁在那个位置上,他也不会放心,说句不好听的‘谁让他赶上了呢’。还有一个目的便是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因为蔡京同样有能力影响朝政,左右大宋的发展方向,也需要有人制衡。可是找遍满朝文武,虽然大臣中不乏忠贞贤良,但是其能力与势力都不足以制衡蔡京,于是便选择了领兵在外的童贯,让这大宋一文一武两个领头人不合,相互掐架,他才能睡得安稳,玩得高兴!

此外,尽管此时的宋朝正值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处于颠峰的状态,但是要打西夏还有日后的复燕云,那仍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而且需要数不清的钱。如果没有个理财能力高超的人出来主持政fǔ运作的大局,就是童贯、高俅、这些人再能打,那也不能支持长期战事。

而赵佶这时也对朝中张商英这些‘正人君子’相当不耐烦了,连供自己玩乐的钱都搞不来,更不要说支持战争了,而且他们就会一天到晚盯着自己的sī人生活作风不放,啥事都要他亲自过问,就不能像“某人”一样把政务都给先处理好,让他只要看结果的报告就好!

战时思良将,赵佶便想起了蔡京,但是他官声不好,元祐碑事件更是惹得天下人不满,即使赵佶有意让他回归朝庭,也必然受到朝中大臣抵制。书mí群2于是,为了替其铲除回归朝庭的障碍,也为了稍后的战事准备筹钱,在皇上的指使下一些人跳了出来,禁军总司令高俅也不得不做一些受人争议的事,而蔡京回归后,便大力支持童贯的“平戎策”而导致了后来一连串的战火连绵,要说其中童贯没出力,怎么看也让人生疑。

宋夏边境和平了大约六七年,在政和五年前后宋朝和西夏这对冤家的边境形势又开始恶化了。西夏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军事力量逐渐恢复,又开始挑衅大宋朝,童贯再次披上战甲领兵出征,此时他已是总领西北六路经略安抚使,官居太尉,位极人臣,要是总管朝政的蔡京不首肯,只凭皇上的宠信也是难以做到的。

虽然抓到了幕后黑手,但是赵柽并不乐观,想那童贯的崛起还是蔡京给出的主意,连他的大夫人都是老蔡一手给cào办的,而蔡京的二次复出,童贯同样功不可没,他跑上跑下,煽风点火,制造舆论,拉拢各派势力,给蔡京铺路搭桥,不遗余力。这说明两个人的关系绝对非同一般。再想他们都是过来人,岂不会明白其中奥妙!赵柽现在都怀疑,这两个人是不是早就串通好了,暗中达成什么默契或jiāo易,给皇上和满朝文武演了场双簧…

赵柽由彼及己,从表面上看自己在王黼等人的举荐下,被任命为西北诸路经略安抚副使,河东经略安抚使,又得皇上授予的特权,必然分了童贯的兵权,抢了他的功劳,而且自己一贯飞扬跋扈到了西北定能扼制童贯的势头,蔡京虽然先是反对,后来却热心,使人觉得他也站到了赵柽一边,希望看到童贯的笑话。

但是其中内情又有几人知晓,不说这是一笔jiāo易,从另一个角度看,皇上将最宠爱的皇子派在童贯的手下历练,也可以认为是托孤之举,对他是莫大的信任。另外明眼人都能看出,太子现在有和皇上唱对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