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猎击三国 >

第277章

猎击三国-第277章

小说: 猎击三国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袁谭已占领了平原、乐安、济南、齐国等一郡三国,就剩下北海与东莱了。对于东莱,袁谭已得到父亲提点,暂时不能碰,但对于北海,袁谭一直虎视眈眈。只是碍于东莱的强势,不好下手而已。

建安元年夏季的辽西叛乱,给了袁谭一个绝好的机会。

东莱原有驻军四千,其中有一千是渤海军分部,为水军,驻于牟平;三千步骑,二千为正卒,一千辅卒,驻屯于掖国,距离北海国治所都昌,不过百余里,但有所需,朝发夕可至,是为孔融之最大倚仗。

东莱四千兵马,北海三千六百余兵马,合计七八千人马,这样的强力阵容,仅有不到五千人马的袁谭除了暗暗咬牙,别无他法。

由于辽西之乱,东莱输送了一千五百步卒,兵力锐减一半(渤海军为水兵,不计入其中),实力空虚。当袁谭获悉这情报后,眼睛亮了。

袁谭所顾忌者,无非辽东而已,至于孔融那点人马,他还不放在心上。

袁谭有两个心腹,曾被后来的青州别驾王修指为奸佞,一个是华彦,一个是孔顺。此二人都是当地豪强,其中孔顺与孔融还有族亲关系。

华彦察颜观色,眼见主公心动,当即进言:“眼下辽东内乱,无力他顾,东莱兵力锐减,此时正是出兵北海的天赐良机。”

孔顺也道:“太史慈守着大小十几个粮仓,自顾不暇,未必敢来。如此,北海可下,而东莱的粮仓……既已到嘴边,何时吃下,端看大将军之心情如何而已。”

袁谭听得两眼发光,只是还有一丝犹豫:“我军与马骠骑毕竟有粮秣协议,倘若直接与东莱发生冲突,会不会引起大将军不满。”

华彦道:“不会,我们没有直接进攻东莱,若有冲突,那也是东莱向我们挑衅。此中道理,大将军不会不明。”

孔顺捋着山羊胡子,眯着眼笑道:“吾有二策,可令太史慈坐困东莱,不敢西进。”

袁谭大喜,合袖致礼:“请先生赐教。”

孔顺慢条斯理。手挥麈尾(与孔融一个德行)道:“一、我军可再征召数千役夫入营,形成兵力优势,以慑东莱,威压北海;二、可请季礼先生对太史慈责以大义,施以威吓,令其不敢妄动。”

袁谭击节称善:“吾得二位贤士,何愁青州不平,大业不成。”

六月中,袁谭发布征募令,向治下强募征兵。一时之间,举州怨声载道。袁谭初掌青州,因其显赫身份,加之年轻有为,曾被青州民众寄予厚望,但随着时间推移,其急功近利,不擅处理内政的短处渐渐暴露,民心大失。而此次大肆征兵。使之暴政之名,举州皆闻。

看看袁谭的军队都是怎么招募的——当时下去募兵的官员收了谁的钱就免了谁的兵役,没钱给的就抓去当兵,以致家里穷的都躲到荒郊野外。募兵的官员就带人去抓。像打猎一样(《九州春秋》载“别使两将募兵下县,有赂者见免,无者见取,贫弱者多。乃至于窜伏丘野之中,放兵捕索,如猎鸟兽”)。

这样的士兵上了战场也不会尽力。人再多也没用。但就是这样的军队,却打得孔融闭城不出,最后抛妻弃子,仅以身免。

袁谭与孔融不是比谁强,而是比谁弱。

如此折腾月余,得兵三千,袁谭军力阵容暴涨至八千,足以威慑东莱,并对孔融形成压倒性优势了。

八月中,酷暑刚过,袁谭就迫不及待纠集了刚训练两个月的新募之军及麾下兵马,除留下一千余卒守备,亲率七千大军,兵临乐安国与北海国交界——灌亭,扎下大营。与五十余里外的都昌,只隔着一条溉水。

北海之战,即将打响。

……

太史慈时任为平东将军、领东莱太守,在整个辽东集团排名第三,他非常清楚自己的职责。东莱这个地方,三面皆海,四面无敌,怎么看都像一个世外桃源。但它对辽东集团而言,却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战略枢纽。它是辽东快速进入中原的跳板,同时也是连接辽东与雒阳之间的纽带,更是辽东兵粮南输的唯一中转站。

正因为这地理位置如此重要,而且又没有强敌威胁,故此马悍才将辽东大量粮食屯集于东莱,以便于运输。这样一个关键地方,守将必须在能力、资历、忠诚方面,俱为佼佼,才堪重任。毫无疑问,太史慈完全合格,而且他还有一个先天优势,其本身就是东莱人。

上任年余,太史慈整训军卒、修戈筑城、建仓造船,很快将东莱建成令袁氏都不敢轻视的坚城重镇。

当马悍南下雒阳后,东莱的地位更凸显重要。太史慈军政一把抓,黄县、掖国两头跑,实在负担过重。为此,马悍在两个月前,表奏原平郭令吕岱为东莱郡丞,协助太史慈。

袁谭的异动,太史慈早就注意——谁让东莱唯一的潜在对手,就是这位袁大公子,平原但有风吹草动,想不被注意都难。

太史慈与吕岱分析,袁谭扩军,必有战事,剑锋所指,无非东、北。北边的田楷,早被逐回幽州了,而近期冀州方面并无对幽州用兵的迹象,如此一来,袁谭磨刀霍霍,锋刃所向,不言而喻。

北海方面也警觉起来,下密令王修奉孔北海之令,出使东莱,双方做了一番沟通,重申攻守同盟。结果王修刚刚返回北海,袁谭便大举入侵。

太史慈急召郡丞吕岱、主簿柳毅,以及刚刚从雒阳返回的武猛都尉管亥,紧急议事。

议题只有一个:怎么救北海。

袁谭与他的幕僚们怕是要咬舌头——太史慈根本不考虑救不救的问题,而是怎么救!(天上掉馅饼的好活动,炫酷手机等你拿!关注起~點/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马上参加!人人有奖,现在立刻关注dd微信公众号!)

第二百八十四章【太史慈再救北海】

ps:看《猎击三国》背后的独家故事,听你们对小说的更多建议,关注公众号(微信添加朋友…添加公众号…输入dd即可),悄悄告诉我吧!

(大盟支持爆表了!怎一个谢字了得?赵无恤2014、ufgw、磨沙瓶、光辉的宪章、小宝***,支持给力,谢谢。)

~~~~~~~~~~~~~~~~~~~~~~~~~~~~~~~~~~~~~~~~~~~~~~~~~~~~~~~~~~~

摆在太史慈、吕岱、管亥、柳毅面前的最大难题,就是粮仓要守,北海要救,但兵力不足,这个矛盾怎么解决?

柳毅先道:“辽西之乱已平,能不能……”

太史慈不待柳毅说完,便大摇其首:“恐怕不能。辽西虽定,但收拾首尾,平息余波,三两月少不了,我东莱所调之军,不可能那么快归建。退一步说,就算此时田长史闻警紧急遣返东莱军,从柳城至东莱,海上运兵,最少也需大半月。再加上休整所需时日,本月都难以出兵,救兵如救火,只怕来不及。”

这时太史慈怕是想不到,袁大公子来势汹汹,但这场战争,却旷日持久。

管亥性子凶暴,若是在别的什么地方,他都是一个字:打!打了再说。但偏偏在东莱,他不敢随便说这个字。东莱最要紧的东西就一样:粮食。这关系到主公在雒阳战略的成败,东莱郡府做出任何一个决策,都要建立在确保这批战略物资绝对安全之下。

一千五百步骑,至少要留一半守黄县粮仓,掖**营也要留相当兵力,以防袁军过界突袭——虽说眼下袁军不大可能同时招惹两个对手,但战场上的事,谁能说得准?万事有备无患。这样一来。可以动用的兵力就少得可怜了,兵力太少,投放到战场也是无济于事。

柳毅的提议被否决,意味着东莱不会有外援,只能靠自己,用手头这点兵力,完成守备与救援两件大事。纵然在座不乏大才,却也难为无米之炊。

会议陷入僵局时,有侍卫来报:“管季子前来拜访。”

太史慈立即道:“暂时休议,开中门。我去迎接季礼先生。”

季礼先生,便是原东莱郡丞管统,北海人,管宁族弟。与幼年丧父、家道中落的管宁不同,管统这一族,家道兴旺,资财颇多,所以管统才能进身为官,累至郡丞(灵帝时代。想做官必须得有钱,按官职大小列出不同价钱,一手交钱,一手给官帽)。不过管统毕竟出身世族。学识方面纵然比不得族兄,也算得上是一方才俊,在郡中有“管季子”之雅号。

在公孙度时代,柳毅曾奉命与公孙模率军攻入东莱。当时的东莱主事人,就是郡丞管统。柳毅后来任营州刺史时,曾请管统出任别驾。但这位管季子不耻位于公孙度这“小吏”之下,断然拒绝。

等到马悍接手东莱,太史慈就任东莱太守后,也曾登门请管统出任郡丞一职,结果可想而知——管统连公孙度都唾弃,更不用说马悍这“军头”了。

这样一个在东莱、北海有显著声望与能量的本地望族、豪强,登门拜会,不由太史慈不郑重接待。

管统年约四旬,面目端正,一把黑亮长髯,颇显威仪,加之身形胖大,天生一副官员模样。在与太史慈这位平北将军、东莱太守见礼时,也只施以平礼,对于一介白身,这算是相当托大,甚至失礼的行为。不过没法子,眼下马悍已是金鲤化龙,身份不可同日而语,而太史慈却仍是寒门出身,连他的乡党扬州刺史刘繇都不敢用他。可以武断的说,方今天下,除了马悍会让他成为大汉“征镇安平”四级高阶将军中的平东将军,并委与太守重任之外,换做任何一个诸侯,哪怕是宣称“唯才是举”的曹操,都不会如此重用一个寒门之士。

这也是太史慈对马悍如此忠诚的重要原因:君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

太史慈虽身居高位,但其思维仍难脱这个时代的囿束,对自己的出身不免自卑,故对管统的态度不以为意,礼敬如故。

“先生莅临,必有所教,此慈之幸也。”太史慈请管统上座,让侍者奉上酪浆之后,恭声请教。

管统笑容温和,但那刻在骨子里的踞傲,依然那般明显,闻言忙做出谦逊之状道:“将军之前,统一介白身,安敢言教?唯统添为东莱故吏,北海故民,斗胆就目下之局势,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