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33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这个便宜,在第二十八联队这种日军老牌师团下属的步兵联队的老兵面前,却是并不太好占。战斗打响不到十分钟,一挺重机枪和两挺轻机枪,就被日军即便是在夜间也打的奇准的掷弹筒给敲掉。
部队新兵多,投入战斗也相当的匆忙。战斗打响之前轻重机枪几乎没有任何防护的阵地可以利用,也没有时间去修建阵地。在这场战斗打响之时,轻重机枪只能利用地形来设置阵地。甚至只是草草的挖了一个散兵坑,作为机枪阵地。
而部队之中新兵数量又多,缺乏在日军兵力占据优势时候的应对经验,尤其是应对掷弹筒的经验。真正的战场经验,只能通过战场来获得。但第一次参战便打这种战斗,对于这个团来说的确有些强人所难了。
从吃肉一下子变成了啃骨头,对于一支新编成的,新兵占了很大部分的部队来说是相当大的考验。尤其还是在兵力对比,相当悬殊的情况之下。当初王光宇将这两个团,放在阿鲁科尔沁旗一线,也就是让他们在重炮和航空兵的掩护之下学习战争。
结果王德耀这一手,将在优势炮火掩护之下的比较轻松一些的防御战,直接变成了彻头彻尾的血战。这种考验,对于一支新部队来说,没有当场崩溃便已经是相当不错的了。这种压力,就算老部队扛着也很吃力的。
尽管在战斗打响之前,包括李明清在内的各级干部,都再三强调轻机枪战斗之中一定要注意转移阵地,重机枪尽管再三叮嘱不要打连发,尽可能的节省子弹,机枪阵地的部署一定要成交替掩护设置。要尽可能多的转移阵地,别被日军掷弹筒手盯上。
如果他手中的六零炮弹数量充足,他自然不用担心。六零炮是日军掷弹筒最针锋相对的武器,也是对其威胁最大的武器。相对于只有五十毫米的掷弹筒来说,六零炮无论是射程,还是杀伤力,都远非掷弹筒可以相比的。
如果他手中有主力部队那样,可以高平两用的高射机枪他也不用担心。这种机枪平射的火力密度和距离,足够将日军掷弹筒手赶出他的射界。哪怕是部队中,老兵的数量再多一些,他也没有什么太大的担忧。
但眼下他只能叮嘱那些新兵蛋子的机枪手,要尽可能多的转移阵地。机枪火力,一定要形成相互掩护。尽管再三叮嘱,并尽可能的将机枪交给老兵使用,结果却是仍旧在战斗打响之后不久,便遭遇到了毒手。
一挺自战斗打响一直没有转移阵地的重机枪,被日军两个掷弹筒手,即便是在夜间也不用进行任何修正的三发榴弹准确的命中。而同样打起来之后,便什么什么都不管,忘记转移阵地的两挺轻机枪,也被掷弹筒给炸坏。
如果说之前的混战,还体现不出来部队之中新兵过多的影响。但是真正的硬碰硬一开打,就体现出来新兵与老兵在素质上的差距了。掌握在老兵手中的两挺重机枪,形成交叉火力打的又准又狠。不仅有效的避开了掷弹筒的威胁,还以精准的点射,几乎不用照明弹,便可以准确的覆盖日军的攻击集群。
而且在轻机枪的掩护之下,打光一个弹排就立即转移阵地,决不再一个地方待五分钟以上的时间。虽说这么做使得火力压制经常中断,但毕竟保住了最重要的压制武器。而且这些重机枪放在老兵手中,可以掌握好射击与转移的节奏。即便短暂的中断火力,但只要转移到新的阵地,马上就可以重新压制住日军的攻势。
战斗打响之前,李明清不顾前沿的压力,专门给每挺重机枪配备了两个战士。这两个战士,除了用步枪掩护重机枪之外,就是专门为了帮助笨重一些的重机枪转移阵地。有经验的老兵,保存住机枪自然是没有问题。
老兵使用的轻机枪,也是只在一个地方打几分钟,甚至只打光一个弹匣之后,便立即转移阵地,防的就是日军的掷弹筒手。机枪射速快,枪口火焰明显,即便是在夜间也不难寻找到目标。
日军的掷弹筒手,都是清一色的老兵。即便在夜间作战,寻找到机枪阵地也不是什么难事。这玩意发射又不需要任何的阵地,加起来就能打。通常都是榴弹落到脑袋顶上了,你才知道这玩意打过来了。频繁一些的转移阵地,就成了对付这鬼玩意的最好办法。老兵应对掷弹筒,都有在战场上用鲜血换回的经验。
相比之下新兵就不行了,尽管之前已经进行过类似的训练。但是基本上打起来,就什么都不顾。由新兵操作的两挺轻机枪、一挺重机枪,在战斗打响不到十分钟,就被日军掷弹筒给打掉。
十分钟之内便失去了三分之一火力的李明清,一下子便感觉到了压力大增。在他对面的一木清直眼光何等老道,战斗打响几分钟之后便明显看出来,当面守军能摆在一线的兵力并不多。而最大的火力支援,便是这三挺重机枪。
只要敲掉了这三挺重机枪,眼前抗联临时构建的防线便可以轻易的击溃。所以他立即将手头兵力所有的掷弹筒的一半,将近十个都集中了起来,调过来专门压制抗联的机枪火力。这个战术虽说阴损了一点,但也正符合日本人的个性,同时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不仅让李明清的火力减少了三分之一,还打的剩下的两挺重机枪转移阵地的次数更加的频繁。火力中断的次数增加了许多,甚至射击三两分钟就要转移体阵地,极大的降低了压制日军攻击集群的火力。
而另一半专门提供火力掩护的十个掷弹筒,一度将李明瑞的部下给驱赶成只能以战斗小组的形势作战。日军二十八联队参战的都是清一色老兵,战场经验极其丰富。不依靠照明弹,仅仅依靠对面守军的枪声与弹道,就可以清晰的判断出守军那里人多。其掷弹筒打的又准又狠,那里守军数量多就炸那里。
日军新式轻机枪点射,加上掷弹筒集团使用的战术,以及不计伤亡代价,以中队为建制的反复冲击。一个小时不到的时间,就多次突破李明清的防线。其中有两次,差一点没有造成李明清的防线全线崩溃。
后边打红了眼的一木清直,根本就不在乎伤亡数字。一个中队打残了,换上一个中队继续攻击。正面进攻,与侧翼迂回配合,拼命的挤压。正面不足五百米的宽度,一次就投入一个中队的兵力。一个小时的战斗,攻击力度就从来没有下降过。
如果不是李明清将部队中的老兵集中起来一部分,并尽可能的调整了一部分冲锋枪和手枪,组成兵力再一个加强班的救火队,由一个排长指挥专门用来堵塞漏洞。并当机立断当场枪毙了两个意志动摇,在少量日军冲进阵地时候向后退的新兵,刹住新兵的恐慌情绪。他的防线,恐怕在半小时的时候就崩溃了。
李明清以这个加强班全部伤亡和自己违反纪律为代价,保证了阵地不失。但他手中本就不多的老兵,也基本上消耗一空。没有了老兵作为骨干支撑,再加上连排干部的伤亡越来越大,他的阵地形势更加岌岌可危。
第1281章玉石俱焚
只是他虽然保住了阵地,没有最终崩溃。但在他的对面,同样死战不退的日军却是已经在他的前沿,打下了不少的钉子。其中距离他的主阵地不足三十米处的一个最大一个钉子,用战死的日军尸体垒成的简易工事后面,足足有埋藏着日军的一个小队。
而剩下的几个钉子,每个至少也有十多个日军。这些日军在轻机枪和掷弹筒的掩护之下,死死的钉在前沿,已经做好一切准备给眼前抗联已经不多的守军,在最关键的时刻,来上最致命的一击。以图在一举将眼前的抗联部队全歼,打掉这个战场上的抗联最高指挥部。
面对着钉在自己眼前,最近距离还不足三十米的这些钉子,李明清现在却没有那个实力打一个战术反击将他们全部拔掉。只能让他们在那里钉着,随时可能给自己来上最致命的一击却无可奈何。
而对于李明清来说,最要命的不仅仅是日军现在已经在他的前沿阵地前面钉上了不少的钉子。而是他此刻仅剩的一挺本身子弹就不多的重机枪,此时因为之前的战斗中面对日军潮水一样攻势,早就将节省子弹的念头丢到脑后,本就不多的弹药已经消耗一空。
在日军掷弹筒的全力压制之下,在战斗之中李明清又丢掉了一挺重机枪。一个小时的激战下来,他只剩下了一挺此刻已经没有了一发重机枪弹的弹药。尽管他派出了仅存几个老兵,利用日军攻击极少的间隙,从阵地前的日军尸体收集了不少的七七毫米子弹。
原本他以为日军这种步枪也是七七口径的,自己手中的九二式重机枪应该可以勉强的使用。但当这些子弹拿回来之后,他才哭笑不得的发现。这些同样日本人知道的七七口径的子弹,却是无法在自己仅剩的这挺九二式重机枪上使用。
原本他还以为都是七七口径子弹,又都是日本人生产的子弹,这些日军新式步机枪使用的七七口径子弹,能与九二式重机枪通用。结果那里想得到,被自己派出去收集弹药的两个老兵付出一死一伤代价,收集来的这千余发七七子弹,九二重机枪根本就用不了。
因为抗联之中一直讲究轻武器弹药口径通用化,就算之前枪械口径很杂,但也至少一个部队之中尽可能的口径统一。如果全部装备七九口径的武器,那么所有的武器都是七九的。如果是六五日式口径的,全部的武器都是六五式的口径。
除了重机枪,因为数量的原因口径相对杂乱之外,其余的轻武器弹药都是尽可能做到通用的。即便是口径繁杂的重机枪,也尽可能的使用波兰的七九口径,日式的七七口径和法制的八毫米口径这三种数量最多的机枪。
其余少量的苏制口径重机枪,虽说弹药获取来源有保证,但因为数量的原因,也尽可能的不用。他那里想到,日军自己生产的两种七七口径的子弹不通用不说,口径还是一模一样的。收集来的上千发子弹,九二式重机枪使用不了。
而没有了重机枪的火力支撑,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