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之我为战神-第1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和暴露作战意图,只能在大动作的时候,将手枪内的子弹全部退出。
这种情况对于一般的作战部队来说,并不是什么太大的缺点。若是野战或是阵地战,各级指挥员打到用手枪的地步,恐怕这场战斗已经注定输掉了。但是对于特种部队性质来说的军区直属侦察旅,可就是一个严重的问题了。
这种优缺点都很明显的手枪,让直属侦察旅对它是又恨又爱。爱的是这种手枪结构简单,穿透力大。即便对手有一定的掩护,也很难避开它的杀伤,而且其使用的手枪弹甚至在百余米的距离也有一定的杀伤力。
最关键的是这种手枪可靠性还是可以,除了一些小毛病之外,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也是一般手枪无法相比的。即便在泥沙之中或是水中浸泡过,也是拿出来不用进行任何的清理,就可以直接打响。
恨的是这种枪,大毛病虽说没有,对恶劣环境的适应性也相当的不错。但这小毛病,也是多多。虽然坚固性足够,但这卡壳的毛病也足以在战场上要人命。而且在狭小空间作战的时候,这二次杀伤力也足以惊人。
同时因为穿透力过大,在近距离射击的时候,很难一枪就给对手造成致命的伤害。这个时候,可没有防弹衣那么一说。手枪在近距离射击,停止作用差,除非命中对手关键部位,否则给对手带来的伤害,很多的时候不足以致命。这种手枪在近距离射击,即便是命中对手,也通常是一枪俩眼,无法让敌人彻底的丧失战斗力。
当然要是在二十五到五十米距离左右,这种手枪的杀伤力绝对是惊人的。一枪命中,最低也是轻伤。但是谁又能保证,每次开枪都会在二十五米的距离之外?尤其是在室内或是狭小的空间之内作战的时候,开枪距离不到十米的情况,可是相当的普遍。
要知道军区直属侦察旅在使用手枪的时候,很多都是在室内或是极近的距离,无法使用其他武器,只能使用手枪的情况之下。如果在狭小空间内作战,使用自动步枪,那无疑是嫌自己命不大。即便是抗联装备的中间型枪弹,在这种空间作战,其跳弹杀伤力也是惊人的。
去年夏季会战结束之后,直属侦察旅很多干部、战士便打报告要求换枪。当然也有很大一部分干部、战士,认为这种可以在二十五米距离内,穿透六厘米砖墙的手枪侵彻力大,结构简单,也提出保留这种手枪。
经过反复研究,鉴于勃朗宁M一九三五式手枪的优异性能,即便到后世很多年之内还是一款优秀的手枪。杨震还是决定从美国订购了一万支使用九毫米子弹,弹匣容量十三发,精度极佳。最关键的是停止作用好的勃朗宁M一九三五手枪,作为直属侦察旅配用战斗手枪。
不过虽然换装了新式手枪,但直属侦察旅原来配备的苏制托卡列夫手枪,也并没有完全退出装备序列。每个作战小组,也就是每个战斗班都保留了一到两支。以便在必要的时候,保证穿透力。
至于其余的作战部队,考虑到与冲锋枪弹药的通用性问题,以及一般部队作战任务不同,主要是以野战为主。即便是巷战,机会也并不普遍。最关键的是费用问题,则继续使用苏制托卡列夫手枪作为基层指挥员的配枪。
不过考虑到警卫部队的特殊性,尤其是在城市内警卫时,手枪穿透力过大也很容易伤到老百姓。而在战场上执行警卫任务的时候,一般使用自动步枪或是冲锋枪。所以杨震给师以上干部的警卫员,也换装了这种手枪,作为贴身警卫武器使用。
并不知道这种手枪出现在抗联会有如此多原因的这位老帅,在感慨之余也多少有些觉得抗联现在装备两种口径不同的手枪,此举显得有些浪费。一支军队装备两种口径不同的制式战斗手枪,根本就没有必要。
而且此举在其他仅仅一个二级军区,装备的手枪口径就达到十余种。甚至很多手枪,每种只有几发子弹。除了毛瑟手枪弹口径比较统一之外,其余的手枪根极少有口径相同。在自己部队,已经装备了一种性能很优秀的战斗手枪的情况之下,另起炉灶新搞一种口径完全不同的战斗手枪,无疑是一种浪费的举动。
抗联的标准配置的苏制托卡列夫手枪,这位老帅曾经试射过给自己送粮食的部队所使用的这种手枪。感觉到虽然有一定的缺陷,尤其是后坐力有些过大,但是本身性能还是很出色的。最关键的是结构简单,适应性极佳。而且威力甚至还在目前关内部队装备的各种驳壳枪之上,精度也要好于驳壳枪。
可以说在自己使用过的各种手枪之中,性能绝对是一流的。虽说精度与勃朗宁手枪相比,略差一些,后坐力也大得多。但是杀伤力却要比勃朗宁手枪大的多。重量,也比毛瑟军用手枪也要轻的多。与普遍作为自卫手枪的勃朗宁手枪相比,更适合作为战斗手枪使用。
拜此时的中国,几乎成了世界各国轻武器展览馆的原因,这位从军已经三十年的老帅。对于国内的各种手枪,虽然不能说都使用过,但是都很了解。对于苏制托卡列夫手枪的性能,他还是很欣赏的。
这种手枪,很适合部队目前整体文化水平较低的情况。所以他认为抗联,此时在搞一种手枪完全没有必要,也浪费了本身就相对有限的资源。对于杨震搞两种性能差不多的手枪,他虽然没有说,但是显得很不赞同。
但在随后的战斗之中,一场剿灭一股渗透进来的日伪军便衣队,解救被挟持为人质的挺进军政治部宣传部文工团团员的近战之中。除了见识到抗联警卫部队的战斗力之外,他很快便以从军三十年的眼光,敏锐的察觉到了杨震之所以搞这种手枪的用意。
这位老帅的观察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在他的耐性耗干之前,总算摸清楚了情况的负责担任挺进军总部警卫工作的警卫团长的汇报打断了他的思路。只是这位警卫团长的汇报,却是让这位老帅很是恼火。
第1067章遇袭
眼下正在向挺进军司令部所在这个山区偷袭加强攻的日伪军,正如杨震预料的那样,驻赤峰的日伪军出动两个中队的日军,伪满军所谓的铁石部队一个营,在两支便衣队的引导之下。秘密绕路北面山区的小路,绕过在围场东北与赤峰交界处的两军战场,渗透到了挺进军总部附近。
至于他们是怎么搞到挺进军司令部的具体位置的,目前暂时还不清楚。但眼下由于外围警戒部队的麻痹大意,整个司令部周边最重要的,可以俯视整个山村的北面两个山头制高点,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全部丢掉。
这股日伪军在抢占作为村子北面制高点的两个山头之后,没有理会周围警卫团其余的警戒阵地,而是顺着山脊直扑的司令部所在的村庄。等到作为先头部队的便衣队,已经摸到距离村口不足两百米才被发现。
除了抢占北面制高点之外,日伪军还以部分兵力迂回至村东,切断了这个不大的小山村通往外界的唯一通道。并采取了两面夹击的战术,同时在村北、村东发起攻击。这股日伪军根本就没有进行试探性的攻击,一上来就是全力以赴。
很明显,也许是因为地处后方,警卫团之前对司令部所在地的外围,尤其是周边的防御多少有些松懈和大意。两个至关重要的山头丢失了,山下居然一点都不知道,都让人家摸到眼皮子了却是才发现。
听着警卫团长和政委的汇报,房子内的三人表情各异。挺进军的司令员、政委两位老帅的脸色显得很阴沉,而杨震的眉头拧成一个大疙瘩。挺进军两位最高军政首长脸色不好看,自然是因为下面的部队防备松懈,居然在白天,让日伪军摸到眼皮子底下才发现。
而对于杨震来说,这股日伪军连试探性的进攻都没有发起,上来便全力攻击的行动明显很有相当有针对性。也就是说,他们是清楚这里是挺进军司令部的。就算不清楚,他们也至少知道这里是一个相对高级的指挥部。从刚刚警卫团的政委汇报之中,杨震很明显的感觉到,这次的偷袭恐怕是日军经过精心策划的。
战斗之中,出现战俘的事情很正常。但以关内部队一向严密的保密性来说,即便是一般的干部、战士被俘,也不会清楚挺进军司令部这种高级指挥机关的所在地的。如果不是出现内鬼的话,那么就是很有可能在前面有一定级别的高级指挥员被俘。
只是这些情况,都不是最让杨震担忧的。最让让担忧的是挺进军司令部被发现的另外一个原因。那就是引导这股日伪军摸过来的日伪军便衣队或是特务武装,在这里周围已经活动了不短的一定时间。
经过一段时间对这里的情况进行详细观察之后,分析出这里是挺进军的一个高级指挥部。但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那么才是最让杨震担忧的。能得出这个结论,日伪便衣队在这周边活动的时间肯定不会太短。而且观察的距离,也不会太远。
太过于匆忙的侦察得出的结果,还不至于让日军下这么大的决心,下这么大的血本。在围场东面战局已经全面展开,正激烈的时候抽调这么一批部队绕道围场北面上百里荒无人烟的山区,进行远程奔袭。
如果真的是这种情况,总部警卫团却居然没有一点的察觉,那才是最让人担忧的。日伪便衣队在这里活动,不可能一点蛛丝马迹都没有。而在陌生的环境之下,周边出现异常情况,他们却没有发觉,这才是对总部安全最大的隐患。
而且杨震在抵达挺进军司令部所在地之后,也发现了一个不太好的情况。这么一个重要的地方,这里的村民进出居然没有进行控制。老百姓该上山打柴的打柴,拾捡山货的拾捡山货,该下地劳作的下地劳作,居然没有太多的限制。进出的村民,只做简单的盘查。防备情况,整个是一个外紧内松。
热河与东北情况类似,同样是日伪军重点控制的地区。这里的日伪特务体系之复杂,与控制手段之严密,是关内无法想象的。谁能保证这里的村民之中,没有潜伏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