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难择路 >

第515章

难择路-第515章

小说: 难择路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大会儿工夫,李得一带着朱标,一起来到刘基家中。

    刘基亲自把李副团长迎进屋中,落座之后,开门见山,直接就提出这个两难的问题。

    李得一皱着眉头寻思一阵,道:“刘大人,你方才说已经有所规划,可否拿来给俺看看。”

    刘基拿出一副绢书,上面一条条写着相应安排。打头的,还是群臣三请,朱禄臣三辞这套老把戏。演这套把戏好似在说,吴王,天下苍生需要你啊,我们这些人也需要你啊,没有你我们就好像没有了爹娘一样痛苦。你可怜可怜我们,登基称帝吧。

    然后朱禄臣就勉为其难,勉勉强强,勉力而为,终于点头答应,登基称帝。随后就是择吉日,举行开国大典。这其中的重头戏,就是朱禄臣的那道登基诏书。

    这道诏书有专人高手代笔,暂时不需操心。刘基要操心的,无非就是这开国大典上,应该用护卫几人,皇帝的仪仗队,又该安排多少銮仪卫,番旗几面。这一类具体数量上,实在是难以取舍。

    李得一打量几眼手里的绢书,道:“不如就用平周开国太祖当年的规模,一应人手,旗帜,等等诸般事物,皆不必缩减。”

    刘基道:“可如今吴王尚未一统天下,如此夸大,恐为世人耻笑。”

    李得一直接道破天机:“被世人耻笑,总比被另一个皇帝李势銮耻笑强。若是让朱禄臣知道自己登基大典不如那李寺乃,可不大好。那李寺乃当年的登基大典,一应安排皆是比照平周开国太祖当年,丝毫不差。”

    刘基听完这话,立即瞪大眼睛,表示对这个情报非常重视。他未曾见过李寺乃的登基大典,当然对此事不大清楚。定北守备团在洛都城里,可是有一家老店,对南边邻居那场大典,可是知道的一清二楚。

    李得一眼珠子转转,心里有了个主意,对着刘基低声耳语一番。

    刘基听完,耳朵动了动,道:“李副团长所说,臣闻所未闻。不知李副团长可有把握?”

    “还有多长时间举行登基大典?”

    “黄道吉日就在立秋之后,具体时间,请恕臣尚不能说。”

    李得一道:“那时间尽够!到时候俺鼓捣好了,先拉着你们几个一起看看!审核一下!”

    刘基点点头,表示自己会与其他几位同僚商量。

    事儿说完,李得一带上朱标就走。

    走在回去的街上,李得一带着朱标,沿街慢悠悠逛着。悍马这回没跟来,在家忙着骑他的赤云兔。

    瞅着朱标一副欲言又止的模样,李得一道:“想问什么就问,给俺当学生,不必那么拘束。你那些师兄们,平时一个个可都活泼的很。”

    

 四百六十九章 开天辟地头一回,王世子沿街吆喝招揽百姓

    朱标想了想,试探性的开口叫了一句:“师父,我……”

    “你现在还未行拜师礼,也就不必称俺为师。其实你那些师兄们,都管俺叫李大哥,你也不妨叫俺李大哥。来来,叫一声俺听听。”李得一咧嘴笑着,等着老实憨厚的朱标叫出口。

    “李大哥,我真有五十二个师兄?”朱标叫了一声,然后问出自己现在最想知道的事情。

    “其实你有五十三个师兄,有一个柳重四,至今还是个和合境。”李得一随口答道。

    听了这句话,朱标直接长大了嘴巴,似乎不太敢相信。然后,整个人都有些发呆,跟着李得一老实迈步往回走,什么也再说不出来。

    李得一也没在意,继续慢慢往家晃荡。

    又走了好一阵,快要到家门口时,朱标才从震撼当中缓醒过来,激动地问道:“为何这位柳师兄至今依然是和合境?”

    “他有些笨,先后经历六次开蒙,直到十四岁才开始修原气。所以到现在,他仍旧是个和合境。”李得一迈步走进了没有大门的府中。

    朱标愣在原地,一动不动,又傻住了。

    李得一还在自顾自说道:“所以你不必担忧,只管跟着俺好好学本事,到时必然能开蒙。柳重四那小子,笨得简直不开窍。你可比他强多了,又肯老实照俺说的做,将来肯定能顺利起修原气。你听见没有?”

    一扭头,李得一发现朱标正傻站在‘大门’外。

    “哎?你搁那儿傻站着做什么?赶紧进来。”李得一把朱标喊醒。

    朱标浑身一震,脸上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居然小跑起来。要知道朱标经宋连多年教导,别看只有十二岁,可一举一动都规矩的很。之前无论遇到什么事,他最多也就是疾走,这会儿居然高兴到忍不住小跑起来,可见他此时内心之激动。

    “怎么?听到自己有希望修原气,就高兴成这样?嘿嘿,慢慢来,先别急着高兴。你现在这个状态,俺可是没法给你开蒙。”李得一实在不忍心给朱标打击,只好略委婉地说了一句。

    说实话,能有朱标这么个聪明的学生,李得一也很高兴。

    晌午吃了饭,下午李得一又带着朱标去找他爹朱禄臣办事儿。李长乐依然待在屋里,不肯出来。李得一问了刘安两遍,确认这位七皇子不是重病之后,只能任其赖在屋中。

    来到吴王府,守门的亲兵一看是王世子和他师父来了,赶紧进去通报,把李得一直接请进府内。

    李得一穿堂过院,直接来到朱禄臣的书房,先坐下等着。朱禄臣正在堂屋与其他文武群臣议事,李得一就先在书房这儿等着。

    不大会儿工夫,朱禄臣来到书房。

    李得一不等朱禄臣开口,直接就说道:“吴王,俺想要跟你讨块令牌,招募一千兵卒。”

    朱禄臣诧异道:“李副团长所为何事?”在我的地盘上招兵,你这不是给我找麻烦么,你这个要求,让我很难办啊。

    “是这样,俺守备团当初曾答应平唐国皇帝,给他练就一支精锐兵卒。俺想以后咱们两家若是合作,俺也不能厚此薄彼,故此先招募一千兵卒,练个样子出来。到时候让你看看,你也好有个数。”李得一说道。

    朱禄臣道:“不如我分一千兵卒给李副团长统领,如此可好?”

    “不行,不行。俺得重新招募兵卒,免得有人说闲话,说俺借着你的精锐练兵,不算真本事。”李得一连连摇头,依然坚持要自己招募。

    最终,朱禄臣心想:“此刻孤王这石康城里几十万大军围绕,区区一千兵卒又有何惧,大不了到时不给其发铠甲,只发些刀枪。”遂点头答应李得一的要求,写一纸手令,用了大印,允许李得一自行招募一千兵卒。

    李得一拿着这张王命,抬头瞅瞅天还早,立即带着朱标返回家中。让朱标拿着俩凳子,自己扛着一张大桌子,来到石康城繁华的夫子庙街头,找了个宽敞地儿,开始摆摊招兵。

    朱标还是头一次干这种事儿,略有些激动道:“李大哥,这样招兵,能行么?”

    “俺在定北县,一直都是这么干的,没啥问题。待会儿,你帮俺嚷嚷嚷嚷,吆喝点儿人来。”李得一随口道。

    朱标憨憨道:“我该怎么吆喝?”

    “你附耳过来。”

    朱标听完,小脸通红,不好意思道:“李大哥,我怎么听着就如街头卖艺的吆喝一样?”

    李得一连连点头:“对对对!就是这个感觉!你小子悟性真高!”

    在李得一的殷切注视下,朱标不得不抛开自己的面子与矜持,学着街头卖艺的吆喝声,扯着嗓子开始吆喝。

    堂堂吴王世子,未来的皇太子,将来的皇帝,居然给李得一在街头当吆喝郎使唤。这种事,放眼天下,恐怕也就李得一能做的出来。

    “老少……”

    刚开口吆喝一声,朱标的小脸唰就红得就跟蒸熟的螃蟹一样,喘气也变得慌乱。他急忙停下,用为难的眼神看着李得一,道:“李大哥,我、我实在是不成。”

    李得一把脸一板,佯怒道:“你当俺是你爹,啥都由着你!这是军令,你不成也得成!不然俺就打你二十军棍!”

    说李得一杀人盈野,那是毫不为过,他身上积攒的煞气可想而知有多重,他虽然装出来的一副怒相,但浑身煞气放开一点儿,立即把朱标给吓住。

    朱标不得不委委屈屈地老实扯着嗓子继续吆喝:“老少爷们,都来瞧一瞧看一看了啊!仪仗队招兵了!月饷十个枚银钱!逢年过节还发衣裳发肉发酒!会种地的优先!”

    这一吆喝,立即围拢上来一大圈看热闹的。李得一问他们谁有意的应征的,叫过来记个名。

    这半天吆喝下来,朱标觉着自己整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都遭到了彻底颠覆。他再是没想到,自己堂堂吴王世子,居然会有这么一天,沦落到跟街头打把势卖艺的一样,沿街吆喝招揽百姓。

    当晚,拱卫司的人就把这事儿原原本本告诉了朱禄臣。朱禄臣听完之后,只是淡淡点点头,挥手让那人下去。朱禄臣听到自己如此重视的长子被李得一如此对待,心里当然不好受,但他头脑依然清醒,知道自己此时不该插手过问。

    那个李副团长在教导子弟方面,确实有其独到之处。不然也不会一席话就把宋夫子辩得当场磕头拜师,恭敬向其请教。最终,朱禄臣按捺住心中疑惑,决定再耐心观察一段时间再说。

    第二天,李得一继续带着朱标,去夫子庙街头招募兵丁,朱标依然负责吆喝。打从这天起,每天下午,李得一还会带着朱标去北校场的北面的民巷中转转,到处打听有没有人想卖房子,他出高价买。

    七天后,李得一总算在纸上记下了两千多人。

    朱禄臣不光自己忍住没有过问此事,就连朱标他娘,他的正妻马氏想要过问此事,都被他给拦住了。朱禄臣出身低微,小时候什么苦都吃过。他那天听了李得一的一席话,觉着自己能有今天这成就,与少时吃苦遭罪有很大关系。自己的儿子可是含着金钥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