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84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84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没想到还吓着他了。

  “回皇上,微臣一定全力去研究,还请皇上把那些赏赐之类的收回去吧。”

  “也好,那朕就先赐你一处宅子吧,这个别推辞了,这段时间朕可是抄家不少,宅子有好几个都闲着,”看人家不领情,那只好做罢,但房子和一些仆人肯定要的,人家现在还是‘北漂’,给套房子能解决不少的问题。总比租房子强多了吧,一个人漂泊在外也不容易,本来弟兄两来的,还让自己弄走了一个,与心不忍啊。“刘掌印,去查一下哪所宅子比较适合。”

  “回皇上,奴才那个小院离皇城不远,四进的房子挺整齐,家俱什么的奴才都没动过,挺合适的,”刘若愚说话的时候,心却在流血,上次已经自己抄了给皇上送来了,现在总算有了用武之地了,与其早别的倒不如在这里给皇上示个好。这也算改良版的毛遂自荐吧,或者算是推销?总之心里无限的别扭。

  “哟,那还是刘掌印想的周到,也拿得起放的下,朕心甚慰。那就选这套了,宋应星,朕把这所房屋赐给爱卿,另外再赐白银二万两,以从事研究,”朱由校一愣,这事整的,让他挺不好意思的。算了,本来都是自己的,也别有心理负担了。安慰是这样安慰,但心里却对刘若愚的好感更为增加。

  “微臣谢主隆恩。”这回宋应星没推辞,这给房给钱都不犯忌,而且自己也真的缺钱,在京城这地方,私人会所太多了,谁还不想着交个朋友什么的,这都是高消费,本来就是外地的一个举人出身,虽然谈不到什么巴结权贵,但正常的交际、人情往来还是需要的,三十多岁的人了,手不能提篮肩不能担担,倒真应了百无一如是书生,至今还没给家里创收过呢。家里虽有些薄田,但已经快到了入不敷出的阶段了,这年头地主家里也没有余粮啊。

  “其实还有一件大事也是爱卿来做最有合适,只是研究起来很费周折,没有这事的迫切性更重而已,让朕空有为民造福的想法但因身边没有人才,所以只能等了,一想起朕虽有上亿的子民,但可用之人却聊胜于无,朕真是感到有心无力啊。”把宋应星扶了起来,唉,人才怎么就这么少呢?

  “请问皇上还有什么事如此的忧心?”

  “庄稼所需的肥料,虽然这时候不想告诉爱卿以至于分心研究。但朕一个也想不透,需要找个人分享一下。朕想,其实庄稼的长势收成,是有迹可寻的,而不是单纯的靠天看收成。”

  “皇上此言何意?”

  “田地为什么有良田之分?那是因为田地里所含的物质有所区别,对吗?”

  “皇上所言极是,良田比起一般的田地来的确好打理,而且收成还高,但这个物质不同,微臣想就是肥料之类的吧。”

  “嗯,其实庄稼所需的除了水之外,还有三种肥料,朕把它们叫做氮、磷、钾,主要促进植物叶片、果实、茎杆的发育。这三种东西都在土里,只要研究出这三种东西,给庄稼施上此三种肥,那亩产怎么说也是五石以上。”这些常识性的东西说是好说,但找却太难了。

  “皇上,这怎么可能呢?要知道江南最好的水田,也就是二石多一些而已。”宋应星当然不敢相信,皇上说的氮磷钾,他连听都没听过。

  “朕这是比较保守的估计,还有可能更高。爱卿也知道江南比北方的庄稼收成高一些,但爱卿有没有考虑一下原因?”一石是一百八十八斤,朱由校说是五石也就是不到一千斤,这亩产量并没有多夸张。

  “水士、气候都不同的原因。”

  “爱卿也知道是水土的区别,对了,北方的田里有一些就是缺少这样肥料的原因所致,现在就需要找出来具体是氮、磷、钾这三对庄稼生长结果有利的东西来,但手头却没有这样的人才去研究。”

  “皇上此事又是从何而知?”宋应星虽然比较信服皇上,但这个说法还逆天了些,而且一点痕迹都没有。

  “爱卿先不要管朕从何而知,只要知道朕的推断是正确的就行了。”这问题还真不好解释,凭空想象哪里能如此的确信,只能再次做这不是解释的解释了。

  “微臣倒是可以向圣上推举一人,涂绍煃,万历四十三年中举,万历四十七年会试二甲,现担任江西新建布政,此人对农业有相当的见识,不知道能不能给圣上解忧。”宋应星兄弟和涂绍煃是一起中举的,两家一直就是通家之好,和涂绍煃也有着很深的交情,不过涂绍煃四年后考中了进士,而他兄弟二人却连考三次均名落孙山,但交情依旧,没有因地位的不同而有任何的冷淡。如今有机会,宋应星当然本着举贤不避亲、兴亲不避贤的原则推荐一下了。

  “爱卿如此说,那朕就宣他进京来试试。”朱由校一听宋应星推荐的,当然很愿意接受,老话说的好‘鸟随鸾凤飞腾远,人伴贤良品质高’、人以群分物以类聚,龙找龙、虾找虾、癞蛤蟆找的是青蛙,科学家介绍的人错不了。“刘掌印,传旨召涂绍煃进京见驾。”

  “谢圣上信任。”宋应星没想到,自己推荐个人就这么容易得到了皇上的召见,也为涂绍煃这个小老弟感到高兴。

  “宋爱卿本着一颗公心为朕推荐人才,朕很是欣慰,朕当然知道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的道理,朕相信爱卿的眼光。”

  “圣上夸奖了,”

  “皇上,卢象升现在还在京城,马上就要去大明府上任了,皇上见吗?”这时魏忠贤进来回报说。

  朱由校一听马上来劲了,“那让他进宫见驾。”这可是个不可多得的机会,自己知道可以信任的忠臣太少了,现在还直接到了大名府,这可是个好地方,邯郸,燕赵古都,历史名城,煤炭、铁矿、石英矿等都有,陆路、水路的交通更是发达,而且还是个战略要冲。这个地方抓手里绝对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且和青州府连成一片,那经济、政治、军事等效果可不是一般的大。

  魏忠贤吩咐去传卢象升了,而朱由校又和宋应星谈了一会电的事情,直到魏忠贤说卢象升到了,宋应星这时也不方便坐着了,告辞而去。

  卢象升进来后,先行了礼后,白皙而臞,唇红齿白玉树临风,好一身儒雅气质,看的朱由校暗暗点头,真是一表人才啊,朱由校赐了坐,开始了两人之间的谈话。

  “卢爱卿,朕素闻爱卿天赋异禀,膊独骨,负殊力,不知道方便不方便给朕展示一二?”这可是历史上最正宗的儒将、文武全才,朱由校当然想见识见识。

  “回皇上,臣的确是有几分蛮力,但无法入得圣上法眼,难登大雅之堂。”力气大也是没办法的事,但在文人的阶层,谁想被人看成武夫?这可是一件丢人的事,没听有人这样夸人,‘贵夫人豪爽,真是条汉子’,这是夸吗?

  一样的道理,卢象升对这个‘特异功能’虽然骄傲,这在文人带兵的大明,最能让自己的文武全才得已充分的施展,但在京城面对一些腐朽的文人却一直不愿示人,怕被人无聊的取笑,结果还是被一些人抓住了‘痛脚’。没想到今天面圣,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尴尬。虽然自己认为在大明如此外焦内困的危难时刻,尚武是唯一的出路,如果朝廷的官军一方,都能上马带军下马管民,那才是朝廷幸事,国家早就安定了。而现在却变成了无论文臣还是武将,都是没命的玩歌舞升平、附庸风雅,结果一上战场就现原形了。这个社会风气太不正了,搞得他这个文武双全倒是成了别人取笑的对象。

  “唉,爱卿文韬武略,乃是出将入相的栋梁之材,岂可妄自菲薄,古有关云长,‘汉末才无敌,云长独出群,神威能奋武,儒雅更知文。天日心如镜,《春秋》义薄云,昭然垂千古,不止冠三分。’这样的千古留名,爱卿乃进士出身,成就更会在其上,日后会成为大明的擎天博玉柱、架海紫金梁。朕可是很看重爱卿的,”朱由校一听怎么开场白这样不给力,这还想着玩“收姜维”呢,怎么也得把气氛搞起来不是。

  第九十一章 邯郸攻略

  “皇上谬赞了,”卢象升一愣,这评价是不是有点太高了,虽然这是自己的雄心壮志不错,但那只是理想境界,没人当回事。这年头讲的就是学会文武艺,卖与帝王家,搏个传芳百世、封妻荫子,皇上这个评语正好触及了卢象升的痒处。

  “朕的话是真是假以后自有公论,倒是卢爱卿上任在即,朕要赠爱卿些许礼物以壮行色。”看着卢象升有所兴奋的表情,知道调动起来了多少积极性了。

  “微臣谢皇上赏赐,”是啊,事实胜于雄辩,以后到了地方上,有了基础地,加上这几年的经营,武备这一块搞起来,在这个乱世,一举成名天下闻,倒也正中皇上的评语了。至于赠送,倒让卢象升很期待,皇上给块砖头也是恩赐,这可是御赐砖头。

  “第一赠卢象升所任大明府境内,三年内免所有农赋,上任后即时生效。”

  “皇上!?谢皇上隆恩!”卢象升听了一愣?什么情况?自己一上任就给大明带去如此的恩惠,那自己的声望岂不是一下就在大明府树到了巅峰?这礼真是太大了。

  “第二赠卢象升,白银五十万两,发展大明府经济。”

  “皇上?!”这回卢象升更加的吃惊了,这手笔也太大了吧,带去五十万两?这什么概念?这能不跪下受赏谢恩。

  “朕说了别跪,爱卿不嫌累吗?朕接着说,交通方面,大力修官道,一是可以征用流民使其得以安置,二是交通好了,经济自然跟着上去,朕会在大明设置水泥厂,那可是修路最好的材料了。”

  “微臣谨记。”

  “水利方面,大名府地下水也是有的,打井抗旱很关键,朕已经造出了压水井,一会让刘掌印带爱卿参观一下。爱卿要组织几支打井队,专为自耕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