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272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272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七月四日,辽东将领在无限制的权衡之下,做出了光复杏山堡的计划已经实施完了。捷报和请求派人出持大局的请求,也传过山海关,赵率教等着盼着的宁远异动没有到来,所以对山海关内的祖大乐等人也一直没有动手,赵率教早就看这些人不顺眼了。现在有锦衣卫、净军在手,想搞他们根本就是一战而下!好在祖大乐他们也是被锦衣卫的战力所震。老实的和猫一样,也没给赵率教机会。没想到等了这么长时间,却得到了这样一份捷报,让他也是哭笑不得,找来了仍然在山海关外协防的袁可立。

  袁可立现在正在和毛文龙联系着补给基地和情报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他是真头疼,想想情报做不到位,只能如瞎子一般碰大运,而且还有这么多的物质被沉入海底,没法叫人不心疼的。现在皇上又许了他三千锦衣卫,他正等着接收,而银钱的充足,又能造出更好的大船来,那以后的战功肯定会越来越多,得到了战利品肯定也会相应的增加。

  而情报、补给、仓库就成了重中之重的问题。皇上已经传旨给了毛文龙部,这也算是个机会吧,他与毛文龙的矛盾也到了需要化解的时候了。

  毛文龙接到捷报之时都傻掉了,他一向自认自己才是抗击满清的第一战将,无论朝野上下如何分说,事实是山海关一线就那么十一个军镇或者军堡。而他控制的金州诸岛屿、旋城、义州、哈山堡、长莫、大莫、永莫、宽莫、新莫、缓阳、延山关、昌城、铁山、宣州等如此多的和建奴犬牙交错在一齐的军镇、军堡,那又怎么算?如果说山海关一线打个仗还始有终,他则是从年头到年尾,没个消停的时候。所以一直以来,毛文龙认为自己才是抗满清的第一人,朝廷的辽饷分配再不公平一些,所以他的牢骚满腹,整天的告状,弄的大臣们更不带他玩了,这恶性循环就接连不断起来。

  但现在却接到了袁可立右屯大捷的消息,让他的心思开始起了波澜。如果该消息仅仅是从京城传来的,他的脑子当然直接的给否认了,这年头别的不多,慌报个军情的事可真不新鲜,虽然他相当相信袁可立的人品。那也不能阻击别人谎报不是,毕竟这事太邪乎了。

  但这样的消息是从建奴那边传来的,又经过了北京方面传来的捷报证实。这让他如何不信呢?别人不知道何和里是谁,他当然清楚明白了。想编故事也得有个谱才是,这个何和里就是个谱了。越是知道了事实,越是让他迷惑不解,袁可立的能耐他是知道的,在他东江军成立之时,基本上都是袁可立从人财物上无限的支援的,当然那些都是朝廷出的,但没有袁可立的莱登水师,靠什么也运不过来这汪洋大海啊。

  而他的军事观点也和毛文龙的有相同之处,那就是利用船舶的优势,把战力及时的投放到敌人的腹地,对其有生力量,无论是战兵还是普通百姓,无差别的进行消灭。但老袁这次大发了,一下子灭了十五个牛录,这不得不让毛文龙看到了形势的严峻,能抗击满清的,不是他一个人。

  现在皇上的圣旨来了,让他协同袁可立,这些他当然乐意,只是协同,又不是把手伸到他东江来。再接到了老袁的信函,毛文龙二话没说,全力配合,他倒要亲眼看看,老袁是怎么打的这一仗。

  第三百零五章 大同将集

  有了毛文龙的承诺,那袁可立就吃了一颗定心丸,他注重的更是毛文龙的情报。袁可立正展开地图,看着一个合适的补及地点,最后他选定了连云岛关,那里是盖州的地界,是黄河的东北角,而且又离三岔河的入海口比较近。一旦抢了过来,重新机用起来,对建奴的打击有更加的及时。

  盖州卫是明初为防倭寇(以日本封建诸侯、大商贾等为首的专门破坏海上贸易的海盗)入侵和北虏南扰所设,其内广置关隘、城堡和边台。属于盖州卫境内有盖州城、熊岳城、永宁监城和五十寨堡等其他9座城堡。明朝辽东墩台分沿边墩台和沿海墩台两类,又有边台、路台、腹里接火台之称。共有墩台计16座,而另外设三个关口,即石门关(位于今盖州市榜式堡镇大庙沟西北);连云岛关(位于盖州镇西十五里);梁房口关(位于今营口市区)。

  以前此处商贾如云,商业十分发达,海运舟由此入三岱河。明朝辽东的屯田计策,推动了盖州卫农业大发展,并为手工业、商业和海运业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原来榛莽荒野之地变成“数千里内,阡陌相连,屯堡相望”的沃土,出现“家给人足,都鄙廪庾皆满,货贿羡斥,每岁终辇至京师,物价为之减半”的繁荣景象。那时的盖州城是营口地区军事、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现在却成了建奴占领的地区,而建奴的所需多半都是靠盖州来中转供给的。

  所以这里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的重要性。现在袁可立把目光投向了他,一旦皇上那三千锦衣卫到位。他就将开始攻占那里。正想着那,赵率教着人来请了。

  总兵府,看着祖大寿送来的捷报,袁可立不由的佩服起这帮辽将的脸皮来,自已给自己演戏,还演的如此投入。对赵率教说:“现在来他们接头的建奴已经被杀了个干干净净,他们的小心眼估计也是没法再玩下去了或者是不敢玩下去了,既然如此。那就将计就计,把祖大乐他们放给他们,留在关里杀也不是擒也不是的,也不是个办法。”

  对于祖大寿他们主动要求朝廷派员来主持大局并要求增援,这事是不言自明的事情,也是一个潜在的条件,那就是把祖大乐他们放回宁远。大员刚刚被皇上的圣旨救出去。皇上那边肯定不会再派人去了,增援也是一样,谁敢担保从此之后,他们就不投降建奴了?那增援的部队岂不是随时都是羊入虎口?辽将们要的就是山海关内已经失去自由的那些辽将辽兵。

  “袁公,那岂不是便宜他们了?”赵率教不解道。

  “皇上不还有一个计划吗?先把亲兵和辽将们分出去。然后再让辽兵们相互揭发他们的罪状,这些人同样是汉人。不能就这样给放弃了。”对于家丁这一部分死忠分子,绝对属于不可救药的,所以放弃了也就放弃了,反正关外还有七八万的辽兵,多他们几千人也不算多。少也不算少。对付起来也增加不了什么困难。倒是这些辽兵跟着他们却是无辜的。

  “袁公此言正和皇上的意思。”想到皇上在言谈中对家丁制的痛恶,赵率教也是深以为然。“如此。山海关内的紧张局势也将彻底的改变了。”

  “是啊,本官也不能老是呆在山海关内,眼下皇上的三千锦衣卫也是说到就到,辽东那边也急需解决一处落脚地。早日解决了,本官也好早做打算。而山海关内的锦衣卫,也可以正常的训练。”袁可立有感而言道,现在他的心思早已飞到了连云岛那里了。

  “好,下官这就去通知祖大乐他们自带家丁支援前线。”

  七月八日,常州、苏州的大风大水终于停止了,灾民们也被组织着重返家乡,灾后重建项目已经启动了。和山西浑源州不一样的是,这里的重建工作因地处繁华的江浙地区,而且大水、大风对于家园的毁坏相对大地震来说是比较小的,所以重建工作开始的相当顺利。十八家银行中的宁波银庄,主动的跑来提供无息的贷款,要多少给多少,以十台留声机的拍卖所得为抵押即可,这是一个露脸的机会,按着商人那可比警犬的鼻子,早已看出了十六日当天的拍卖所得,绝对会高于五十万留声机的本身价值。几天的功夫而已,转转帐就搏得一个善人的名号,也是难得的机会。果然不出所料,皇上给了一份圣旨:珍重名声,从此善开始;爱惜羽毛,自此行永传。

  人们看着被洪水、大风糟蹋的面目全非的家园,一个个欲哭无泪,想想家都毁成了这个样子,若不是当今皇上的圣明,提前预警,自己以及家人在这样的重灾之下,哪里会有命的存在?不仅拿出巨额银两来给赈灾,还再拿钱出来,如今又是留声机,那种国宝级的物件出来卖掉,给自己修、重建家园,皇上现在也穷,有点钱还得替天下的百姓交捐税,这不只能拿根本没生产出来的留声机来卖了,好在皇上的信誉好,没有人提出皇上是空手套白狼。如此的圣天子,真是可遇不可求啊,所以一个个都想着在家里为皇上立个长生牌,以感恩情。

  大同,正是最热闹的时候,吴襄带着从山海关带来的五千多人,历经十日的奔波终于赶到了大同。吴襄是相当矛盾的,在这场皇帝和辽将的博弈之中,他明显是站在辽东诸将这边的,因为他的家、他的亲人目前都在辽东,孩子们也都是土生土长的辽东人了。自己的事业、家庭也都和辽东再也割不掉联系了。

  但就是这样,他还是被皇上一张圣旨调了过来。祖大乐这个小舅子在他走之前就说了一句话,祖家上下都把他当成一家人看。这句话的含意有多深,吴襄当然明白。无非就是让他在大明先待着等待时机而已,他当时也是如此想的,痛痛快快的进了关。

  但随之而来的消息却把他弄的一个愣一个愣的,袁可立只带了三千锦衣卫,就轻松的在不伤一人的前提下尽屠十五牛录,活捉了大金的一个旗主、一个大臣、一个汉人副将。这样的消息的震慑力也太强了,接到这样消息的吴襄一听,当时就吓了一跳,这样的战绩,根本就是奇迹,就连国势蒸蒸日上的大金也不敢夸口,以三千对付六千两倍的兵力的朝鲜棒子,在不伤一人的情况之下完胜。这样的奇迹他都怀疑到底是不是真的。

  但从山海关押至北京‘种植’的囚车,经过自己大队的时候,他看清楚了,何和里他是不认识,但阿敏和李永芳他是认识的。阿敏被擒?!所有的消息都变成了现实,那时他就知道辽东那边的格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