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历史穿越电子书 > 大明二十四监 >

第164章

大明二十四监-第164章

小说: 大明二十四监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秦良玉就是这个时候,和贵阳取得了联系。她并没有进城去守城,在白杆兵的眼里根本没有据城而守之说。四千人马在熟悉了地形之后,就开始了他们的清剿。

  贼兵的确是不少一共有二十多万,但也不是全部都聚集在一起的,基本上都是几千人一伙,多的也就是二万多人。所以只要不被包围起来,四千人根本不怕面对他们任何一直部队。

  很快白杆兵的斥候就锁定了一支有一万五千人的贼兵,离贵阳却有五六十里,因为贵阳周边十几里的内的村落已经被洗劫一空了,想要抢,那只能再往远处走走了。

  这支贼兵队伍最后选择了这个名叫青岩的镇子,在明初的时候,这里只是一个屯堡,但在二年前,布依族土司班麟贵所建,领七十二寨,控制八番十二司,作为军事要塞和所占的特殊地理位置。贼兵锁定他的目的一是为了生活物质,另一条当然是军事物资,特别是攻城的军事物资。

  小镇虽然是新建的,功能还不算完备,但抵抗却相当的强烈,不为别的,镇子破了,谁也活不了,所以抵抗可谓是众志成城。所以面对数倍的贼兵,镇民们不顾一切的抵抗着,不过人数的差距也少实太大了,二千多农民,对付近八倍的贼兵,抵抗,的确仅仅是个梦而已。并不是有了人和就能做到,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在绝对实力的面前,一切都是浮云。眼看着这个小镇就要沦陷了,镇民们一个个拼命令搏杀着,眼里却充满了悲苦,因为被灭也只是时间问题而已。有的镇民,勇敢的向着自己亲人的方向拼杀过去,死也要和亲人死在一起。大家绝望了!

  就这在里,白杆兵适时的出现了,在白杆兵的眼里可没有什么汉苗之别,因为白杆兵也不是汉族了,但都是华夏子孙!四千白杆兵在秦良玉一马当先的带领之下,从背后冲入了贼兵当中。

  要知道在冷兵器战争的年代,打仗靠的是一股气势!白杆兵虽然人少,但都是打老仗的精兵,对付这些刚刚扔下锄头的贼兵,根本就是砍瓜切菜。许多白杆兵面对的基本无一合之将,长长的白杆之上,均沾满了鲜血。

  四千白杆兵如同烧红的钢刀遇到豆腐一样,瞬间扯开了一个大大的口子!

  “有援兵!援兵来啦!”已经绝望的镇民们,基本上都快要放下刀子,想着最后拥抱一下亲人,或者杀死自己最心爱的女人了。但就在这千均一发的时刻,戏剧性的改变到来了。

  “我们得救了!”

  “兄弟们,为死去的亲人报仇啊!”

  已经死伤惨重的镇民们如打了兴奋剂一样,大场呐喊着,仿佛仅仅用声音都能把贼兵吓退一样。但这‘仿佛’还真的正在实现,贼兵被镇民的叫喊声惊醒了,怎么就能有援军呢?回头一看,这援军却是势不可挡,贼兵撤的速度都不如人家边冲边砍人的速度快,这还了得?

  所以贼兵们一个个根本就无心恋战,边战边退或者是扭头就退,这样的形势发展当然是败势已成,而刚刚还是病猫的镇民,当然的也成了老虎般的存在。追在贼兵的后面有怨的报怨、有仇的报仇。

  就这样,贼兵的败局慢慢的扩大开来,从一个人的转身到最后上万人的转身,贼兵就是贼,哪里有什么纪律性可言,跟着大部队起哄搞些打杂抢,然后可劲的破坏,那是强中自有强中手,就看谁在这里面闹的欢了。

  但一旦遇到了精锐之师,哪怕是有十倍的兵力优势,也是一个转身就跑。历史竟然有人把他们当成义军,真搞不明白他们到底哪里和义字沾上哪怕一点的边。

  第一百八十一章 汉奸逃了

  秦良玉此战以少胜多,终于把袭击战打成了追逐战,漫山遍野跑的到处都是贼兵,让贼兵感到幸运的是,白杆兵只是步兵,否则此战死的人恐怕更多。

  大胜,一清点,共杀敌三千多人,伤的也有二千多,白杆兵在贵阳的第一战打了一个开门红。秦良玉高兴的让人书写捷报,上报皇上得知。

  镇民们兴奋的到了秦良玉跟前,跪迎秦良玉进了镇子,劫后余生,和死亡擦肩而过的镇民们,无论是汉族还是苗族、布依族,都以各种方式表达着他们对白杆兵的感激涕零。秦良玉至此,基本上算是在贵阳找到了个根据地。

  5月28日,朱由校起床后,和以前一样,先去净军那里转了一圈,有了宫廷政变的经历在,对绝对属于自己的力量,朱由校更加的看中,现在每天净军的力量都在极速的壮大着,一是纪律性越来越强,二是神弩、山地弩不断的增多。

  现在除了出去抄家的净军外,基本上都在更加刻苦的训练着。何可纲此次更是和净军共同建立了战友之情,心里对净军也更无轻视之心,双方和谐的在一起训练着。更对神弩和山地弩充满了期待,虽然也曾张嘴求皇上给辽东军装备上此弩,但遭到了皇上的拒绝。至于理由,皇上根本没说。

  孙承宗现在是没办法再主持净军训练了,可怜的花甲老人,现在忙的都快找不到北了,抄家、宫刑、救治、募兵等工作真是太忙了。好在净军的训练已经上了轨道,只须不断的加强训练即可,而且随着不断的装备上神弩或者山地弩,净军们主要的训练也变为射速快,射的准为主要的训练内容。

  回到乾清宫的朱由校却知道了一件让其相当气愤的事情,东厂、锦衣卫协同山西方大同当地的官府,却让山西八大商整个的越过边墙,逃入了蒙古。

  这怎么可能?跟自己玩什么游戏?冲着老魏没好气的问:“大伴,朕让你去抓,不是让你去放!你怎么领导的东厂!”

  “皇上恕罪,非是东厂的番子不尽力,实则是当地官府里有那些商人的坐奸,而且,一个守城的千户又是他们的人,事发时,他们连同家丁有近万人,根本不是东厂控制的力量能解决了的。”魏忠贤咣的一下就跪下了,这么多天的努力,花了如此多的人力和钱粮,收集到了这些奸商走私军械的证据,但就在最后动手的时候,竟然出了这么大的纰漏,那就是人家手上的力量远远大于东厂部署的力量。还讲什么拿人,没被杀死几个已经算是烧高香了。

  “他们逃到哪里去了?”一听八大商竟然纠集了近万人,朱由校的火也息了不少,这样的话就不怪东厂了,别说只派十几个番子去,就是再多派点也不顶事。

  “回皇上,他们出了边墙,大大方方的进了土默特部的库库和屯,意思就是青色的城,大明赐名为归化城,”魏忠贤紧张的说。

  “青色的城?在地图上指出来给朕看。”好熟悉的名字啊,朱由校想了一下,没想出来。

  魏忠贤急忙取来地图,把为库库和屯的位置给指了出来。在大同的西北方向,大概五六百里的地方,朱由校一看直接确定,这里就是‘呼和浩特’。

  “大伴传人给朕把归化城地区历史的归属都找出过来。”对这个蒙古的地方,朱由校一直都拿不准,是不是大清时才正式归入中国的。自己如果想要征服过来,有没有现在适用的历史依据。

  这些东西当然不是魏忠贤能够理解掌握的,还得请个人过来,现在孙承宗等人都不在身边,去请个大臣过来当然可以,但老魏哪里会如此,宫里也不是没有懂得历史的。

  葛九思,魏忠贤的铁杆走狗,能文能武,直接被老魏叫了过来,一问能不能说一下归化城的历史,葛九思头点的差点骨折。魏忠贤急忙给皇上引见。

  “回皇上,在战国时,赵武灵王学习胡服骑射,在这一地区首建云中郡。汉朝时,汉武帝在这一地区也建了一批军市。唐朝时,唐王朝在这一地区设立了东、中、西三个受降城。我朝时,顺义王阿勒坦汗和他的妻子三娘子在这里正式筑城,神宗赐名归化。”葛九思一板一眼叙说着归化城的历史。

  “三娘子?也是蒙古人?”

  “回皇上,是的,她是瓦剌部的嫁给了当时朝廷封的顺义王,后来顺义王病以及死后,都是她主持政务,约束蒙古各部,保持了与明朝的和平通贡互市关系,直到十几年前去世。”

  “那应该算是蒙古的鸽派了。”一听之下,对这个三娘子还是挺有好感的。“不过听你刚才说的,岂不是说中华对此地早就拥有了主权,却被蒙古人侵占,虽然他们蒙古人也受封,但到底不是长久之计。大伴,传旨给归化城,限他们二个月内,把从大同逃出去的山西商人抓起来,押送回大同。”

  “皇上,这、、、、、、”老魏一听有点傻眼,皇上这是要做什么?这辽东的战事也就是刚刚消停个把月,但并没有结束,怎么就和北边的干起来了?

  “怎么?”

  “皇上,这蒙古人蛮夷之人,不知皇上威严,不一定听从皇上的圣旨啊,”葛九思小心翼翼的提醒一句,虽然明朝把蒙古赶回了大草原,打他们也没有什么心理负担,但土木堡之变、戚家军之后也没发生什么大的战争,而顺义王那边也表面上说的过去。但明朝的圣旨对那边还真的不值什么钱。

  “朕在的就是他们不听从,”朱由校显得高深莫测的说。

  “皇上给四夷发的圣旨基本上都是朝廷当众所发,是不是明天在朝上议议?”魏忠贤也没办法了。

  “怎么朕给他们的旨意还和其他的途径不一样。”朱由校两世为人还真没注意过此点。

  “回皇上,皇上下旨是一样的,但传旨的办法之类就大不相同了,比如说给归化城传旨,一般就须行人馆派出行人,到归化传旨。”葛九思接到魏忠贤的信号后回答。这样的事情哪里是老魏知道的。

  “那行人馆就是大明专门的外交机构了?”

  “回皇上,大明涉及外交的机构有几个,如鸿胪寺、四夷馆、主客司、会同馆和行人司。”

  “那你说说他们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