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游戏竞技电子书 > 重生之围棋梦 >

第252章

重生之围棋梦-第252章

小说: 重生之围棋梦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先去休息吧。”
  在张志东的帮助下,李小强总算是脱开了身。当然,其他记者是“放过”了李小强,几家专业的围棋媒体记者却没准备“放过”他。
  在国内,围棋是被划归成体育项目。因此跑围棋这条线的记者,大多也都是“体育记者”。他们报道围棋的思维,和真正专业的围棋记者还是略有不同。比赛结束后,张志东就代表“围棋”杂志向李小强约稿。请他再来一个“自战解说”。
  刚开始的时候,张志东也没把这件事太放在心上。毕竟李小强也不是第1次在“围棋”杂志上进行“自战解说”了。双方的合作也算是熟门熟路。谁知京城的“围棋天地”杂志也早有此心,他们也在第1时间向李小强约稿。甚至日本的“棋道”杂志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们派山田记者来到申城,其实就有这样的意思。
  都是“圈内人”。李小强当然没有理由拒绝。但李小强考虑到这盘棋刚刚结束。赛后也没有认真的复盘。而且这盘棋在技术上算是比较复杂的,他对里面一些围棋技术上的得失,现在也比较模糊,在很多判断上,目前也并没有很大把握。考虑到还有日本围棋杂志恶约稿,李小强可不想随便信口开河,把自己的脸丢到国外去。
  因此他决定花个几天时间把这盘棋理一理。再来完成这个“自战解说”。好在“天元赛”还要过几天才会开幕。李小强这几天也没有什么事,那干脆就专心做好这个棋评算了。
  按李小强的想法,反正一家也是做,三家也是做。都没有什么本质的区别。自己最多就是多准备几个参考图而已。但张大记者就不这样想了。当然,他不是觉得李小强不够朋友,没有把“独家版权”授予他。在这个年代,他还没有这样的意识。他现在只是多了一点点压力而已。
  所谓职业棋手的“自战解说”,当这些内容发表在杂志上的时候,最终还是依靠围棋记者来执笔的。这就好比做一道菜,“素材”是由李小强提供的。但这道菜最终的味道到底怎么样?还是要看围棋记者的水平。同样一盘棋,如果站在不同的视角,就可以写出不一样的文章。
  张大记者现在常常吹嘘:号称自己是“最了解李小强的围棋记者”。假设自己报道李小强的一篇棋评,写出来还没有其他记者出彩。我们张大记者也丢不起这人不是?
  对于“自战解说”的事,李小强并没有太放在心上。由于马上就89年了。在李小强的印象中,和自己前世相比,除了围棋界,周围的世界并没有发生多大的改变。比如现在的政治气氛,就和前世基本都差不多。李小强常常开玩笑似的想,自己这个“蝴蝶的翅膀”,那绝对是不合格的啊。照这个样子下去,估计苏联照样会解体,伊拉克照样会入侵科威特,自然而然,让美国人出尽风头的海湾战争照样会发生。
  这些真正的“大事件”,是李小强无力左右的。但就在围棋这个小圈子里,有些改变还是非常明显。例如国内一个不怎么引人关注的小比赛,就引起了李小强的兴趣。
  在这段时间内,申城围棋界显得热闹非凡。很多国内的围棋比赛都不约而同的选择了在申城举行。的确,和这个时候的京城相比,申城好像是更适合举行围棋比赛。除了刚刚结束的“名人战”,以及马上要进行的“天元赛”。还有一个赛事的最后决赛,也在这一两天内就要进行。
  这个比赛就是“青年组全国围棋个人赛”。由于围棋是被归类于体育项目。因此国内很多传统赛事,就具有这样的特点。很显然,这是一个“限制级”的比赛。更由于中国独特的“国家队体制”,各个地方的好苗子,都被集中在国家队的各个梯队上……因此这个比赛,也算是给各个地方队的年轻棋手提供参赛机会。
  在正常的历史中,这个比赛今年的冠军将是杨似海三段。他也正因为拿了这个比赛的冠军,才有机会参加了第5届中日围棋擂台赛。李小强特意留意了一下,发现杨三段和前世一样,他确实是进入了这个比赛的最后决赛。
  不过李小强可以肯定,他决赛的对手,肯定就和前世不一样的。因为他这次的对手是常韧圣。按照正常的历史,常韧圣是没有资格参加这个比赛的。按照常韧圣的年龄,他本来只能参加“少年组”的比赛,连“青年组”都没有资格。
  也正是因为李小强的出现,给围棋界带来了这点小小的改变。经过管理层的“特批”,国少队那帮棋手,都破格参加了这次青年组的比赛。常韧圣也算是不负众望。他打进了这个比赛的决赛。将和杨三段争夺一张擂台赛的门票。
  当然,夺得这个比赛的冠军,就能入选擂台赛的阵容。现在就连那些参赛,棋手都还不知道。李小强之所以知道,一是来自前世的信息。第2呢,就是来自他的小道消息。在这个年代,能够入选擂台赛的阵容,对一位中国棋手,特别是对一位“地方棋手”,那是绝对是不可想象的。
  李小强现在当然不存在这个问题。他在擂台赛上那么好的成绩,管理层不可能把他换掉。假设现在敢把李小强换掉的话,估计全国人民都不答应,那才是真正不可想象的。
  也正因为这样。有一次李小强在听“围棋四老”闲聊的时候,就听到了这个“内幕消息”。本来听过也就听过了,为此罗教练后来还专门嘱咐李小强:别把这个消息告诉常韧圣他们。罗教练的理由很强大,也非常合理:如果告诉他们,这个比赛还是擂台赛的一个选拔赛的话,恐怕他们压力过大,在比赛中无法发挥正常的水平。
  李小强一想也是,因此没把这个消息告诉常韧圣他们。也正因为这个理由,李小强对这个比赛来了兴趣。他想看看历史会不会改变。看看常韧圣有没有机会提前出现在擂台赛的赛场。
  当然,除了这个小改变外,围棋界另外一个比赛,是李小强思考得比较多的。那就是首届“应氏杯”的决赛。毫无疑问,这样一个比赛,绝对是本年度世界棋坛的重头戏。只要是懂点围棋历史的人,对于这场比赛的重要性,恐怕都不用多说了吧。
  “在这个比赛中,我能帮聂老做点什么呢……”
  这是李小强目前想得比较多的问题。
  在“天元赛”开幕以前,李小强一直在申城呆在。这一天,李小强来到“围棋”杂志编辑部。他已经和三家杂志社的记者约好,今天就是他做“自战解说”的日子。
  李小强走在去编辑部的路上。在他的脑海中,他还在思考刚才的问题。


第267章 心不在焉下犯的错误
  李小强来到“围棋”杂志编辑部。张志东他们早早就候在这里,李小强准备和三家杂志社一起,完成“名人战”决胜局的“自战解说”。
  李小强一直认为,讲解自己的对局其实更容易,也更“有料”。一盘慢棋赛6,7个小时。自己在对局的时候,肯定思考过很多的变化,在不同时间有不同的构思和判断。只有把自己对局时候的所思所想真实“还原”出来。就基本算是一篇不错的棋评。
  李小强这几天所做的工作,其实就是把自己对局中一些模糊的判断,更加清晰化而已。因为围棋杂志面对的是普通的棋迷。在棋评中,是需要给出很多判断的。
  例如在棋局进行到某一手的时候,李小强在对局中,可能自己就会有一种判断:“棋下到这个时候,我感觉自己的形势有点吃紧啊……”
  在棋局进行的大部分时间里,李小强是不会去精确点目的。或者说,他不喜欢“抠着目下”。因此他大部分的判断,其实就是他自己的感觉。
  当然,李小强对自己的“感觉”还是很自信的。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自己的“感觉”都不会有问题。当然,围棋非常深奥。特别是碰到一些特别细微的局面。李小强对于自己的判断也有拿不准的地方。
  不过还好,李小强不认为这种判断上的偏差,会对棋局最后的结果产生不好的影响。因为李小强自认为自己算是一个“悲观型”选手。如果自己都认为形势好了,那肯定就是“大好”。而一些事实上的“两分”局面,在李小强的“感觉”中,他都会认为是自己的“形势吃紧”。这样一来,反而让他在最后阶段根本不敢懈怠。让他的精神力在最后阶段也高度集中。
  李小强甚至觉得,这可能也算是自己经常“以弱胜强”的一大法宝。
  自己的“感觉”归感觉。但些给读者看的棋评就不一样的。大家总希望把棋盘上的真实信息反映给读者。这就是这几天李小强“备的课”。
  例如一个细微的局面,李小强自己当然永远都是认为“自己难办”。真想客观一点判断的话,就需要进行很精确的形势判断了。到底是“两分”呢,还是“白棋稍好”,这就要给读者一个明确的交待。当然,同时也要给出你的理由。
  围棋中的“形势判断”本来就是很深奥的学问。李小强当然也有拿捏不准的地方。于是他本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除了自己认真回顾这盘棋外,还和马小飞钱于平等人有过交流,大家一起对这盘棋进行的详细的探讨。希望给棋迷有个好的交代。
  由于李小强的“料”备得很足,整个“自战解说”过程进展得比较顺利。当然,李小强准备的“料”,其实就是大量的参考图和变化图。至于文章能写成什么样,就和李小强没多大关系了。这就要看这些专业围棋记者的本事。
  同样是这些“料”,如果是着眼点和侧重点不同的话,就可以写出不同的棋评。李小强在回答三位记者提问的时候就注意到:三家杂志社的三位记者,他们的侧重点就不同,这样一来,他们就可以写出三篇风格完全不同的“自战解说”。
  例如“围棋天地”的记者,他就把侧重点放在围棋的技术层面。真要说起来,这盘棋的内容也算比较丰富的。在中盘战中,那步“没有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