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围棋梦-第2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小强常常开玩笑似的想,在围棋界没有什么“豪门”的说法。如果说有豪门的话,那么他们这个师门才是现代围棋的第1豪门。木谷实先生开创的“木谷道场”只能算是第2豪门。
除了“富士通杯”以外,经过艰苦的筹备工作,首届“应氏杯”在8月份也要开赛了。和“富士通杯”相比,“应氏杯”在中国的影响就要大得多了。由于它的冠军奖金数量是这个年代所有棋战中是最高的。加上“应氏杯”基本和奥运会同步。因此“应氏杯”有“围棋界中的奥运会”这种说法。
由于“应氏杯”是华人举办的,因此参赛的中国棋手比较多。从7月份开赛,大多数国家队成员都投入了“应氏杯”的备战中。平心而论,中国队夺冠的希望依然寄托在聂旋风身上。马小飞虽然在去年就战胜过日本超一流,不过在“天元战”中被刘大锤逆转后,显得有点“元气大伤”,水平停滞不前。他目前还在努力捅破属于他自己的那一层“窗户纸”。
“我什么时候才能参加世界大赛啊……”
看到其他国家队成员一副“热火朝天”的样子,说李小强没有一点羡慕是假的。水平进展到现在这个程度后,李小强的心也大了。一个擂台赛的舞台,已经无法满足他的欲望。李小强心里清楚,按照自己目前的水平,真跑到世界比赛上面,那也就是一个打酱油的角色。冲击力也许有,争冠基本没有可能。现在最现实的想法,就是努力争取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吧。李小强知道,哪怕就是参加世界大赛的资格,对于自己来说都是难度很大。起码要比韩国的李石佛大。就算自己目前的水平不会比他差,出线的难度都要比他大。
韩国围棋最顶尖的水平虽然不会比中国差,不过他们的“厚度”肯定不如中国。李小强想要出线的话,那就必须和中国“五虎将”他们竞争。在现在的韩国围棋界,刘昌赫还没有完全成长起,来也只有曹燕子和徐奉洙有竞争力。
“现在也只能一步一步来了……”
李小强在心里叹了一口气。李小强知道,水平进展到现在这个水平,以后再想突破就很艰难了。每前进一小步,可能都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别人觉得自己很神奇,自己可不敢这样想。就拿自己在擂台赛上的“神奇表现”来说,其实世界棋坛有很多类型的例子,根本不值得大惊小怪。
在很多棋手年轻的时候,一般都有那么一段时间表现非常好。例如李小强下一个对手武宫正树,他在二段的时候,就进过日本的“十杰战”,要知道,他们那个比赛可不是投票选出来的,他是扎扎实实在预选赛上打出来的。韩国的徐奉洙更厉害,二段的时候获得韩国的“名人”。他刚参加这个比赛的时候还是职业初段。就是凭借一股锐气,将当时的韩国霸主赵南哲前辈拉下马。并且获得名人的五连霸。被韩国棋迷称为“永远的徐名人”。
到了后世,同样有很多年轻棋手凭借一股锐气,在一段时间内取得非常好的成绩。这样的例子实在是太多了。至于过后,每个人的情况就不同了。武宫和徐奉洙当然算是好的,昙花一现的棋手同样有很多。
就是因为有各种各样的“前车”或者“后车之鉴”,李小强根本不敢放松。李小强最庆幸的是,由于自己的努力,已经帮自己争取到了很好的提升机会。所谓“一步落后,步步落后”,不仅在围棋上,在各行各业都有很多这样的例子。自己目前的情况,无论和前辈棋手相比还是和后辈棋手相比,自己各方面的外部条件都要优越很多。例如现在的常韧圣,他现在主要只能参加一些“限制级”的比赛。他在比赛中受到的锤炼肯定是不如自己的。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他只能处在一个“追赶者”的地位。
“从今天开始,我就要为世界大赛的比赛资格而努力了!”
看到别人在准备世界大赛,李小强只好“眼不见心不烦”。反正围棋水平的提高是急不得的,急也没有用。在“晚报杯”进行期间。李小强倒是经常在这个业余赛场出没。出于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李小强很快就和全国各地的“绿林好汉”打成一片。
在首届“晚报杯”以前,全国各地的业余围棋交流得并不算很多。因此这次比赛算是大家的“摸底之战”。在这个时候中国的业余围棋界,其实也存在两个“流派”。一个是“学院派”,这些业余高手同样受过比较系统的专业训练。另外一个就是“茶馆派”,这些都是“茶馆围棋”走出来的业余高手。到了后世,这个界限才渐渐模糊。差不多都可以称得上是“学院派”。
“学院派”的重镇是申城,而“茶馆派”的龙头当然是四川。在前几届的“晚报杯”上,个人冠军比较分散,但是团体冠军就是他们两家轮流坐庄。
这一天,李小强又带着赵大宝准备去赛场转悠,老远就看到张志东在跟人家争得面红耳赤。李小强仔细看了一下,好像还就是申城棋手和四川棋手发生了争执。张大记者看见李小强走了过来,他顿时眼前一亮,仿佛看到了救星:
“哈哈哈,大家都不用争了。没看见我们中国围棋的李大天才过来了吗?我们还是听听他是怎么说的吧……”
李小强朝那个地方走了过去。
第235章 围棋革命的发源地
听到张大记者的“召唤”后,李小强和赵大宝笑盈盈的朝那个地方走过去。在这个年头,会下围棋的人并不算很多。虽然由于擂台赛的原因,带动了中国的“围棋热”,不过这股“围棋热”现在正是起步阶段。很多新培养出来的爱好者还处在“新手上路”阶段。而能够来参加“晚报杯”的业余高手们,肯定是各个省市顶级的存在。
围棋爱好者大多喜欢“棋逢对手”,在这个没有互联网的年代。这些业余高手其实也是非常“寂寞”的。因此有这种比赛的机会,大家肯定不会满足下几盘棋就算了。在现在这个年代,只要是业余围棋比赛,比赛时间大家就在下棋,下完棋以后大伙就聚在一块谈笑风生,高谈阔论。这也是这个年头的常态。
聚在一块交流也就算了,偏偏这些业余高手们往往也是个性十足。别的还好说,如果是谈论其他话题的话,大部分人都会表现出自己温文儒雅的一面。谈到围棋那就不行了,那经常会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争得面红耳赤。问题能够说得清楚也就算了,偏偏在围棋中还真的就有很多说不清楚的问题。而这些业余高手争论的,往往就是这样一些问题。
张志东本来就是记者,非常擅长把黑的说成白的。在加上他受过李小强的“长期熏陶”,他那个战斗力绝对是杠杠的。这次比赛他的成绩不错,比赛虽然还没有下完,进全国十强还是基本已经可以确定了。再加上在人家方老的帮忙下,他的终身大事也基本上敲定了。因此现在的张大记者,那绝对可以用“意气风发”来形容。
碰到这样的张大记者,你想让他不要“显摆”是不可能的。因此在“晚报杯”的赛场上,经常可以看到张志东“舌战群儒”的场面。
“哈哈,小强,过来过来,我请教你一个问题,你说围棋是不是自由的,行棋的时候是不是就应该无拘无束……”
“你们在谈论什么呢?”
李小强没有理睬张志东。他心里非常清楚,这些人经常谈论一些貌似“无厘头”的东西,不把问题搞清楚的话,自己很容易就被这些人带到沟里面去。为了自己的“光辉形象”,李小强是绝对不敢轻易表态的。
李小强的谨慎果然没错,当他清楚问题的来由以后。发现这个问题还真的不是自己能够回答的。换句话说,对于这个问题,李小强自己是真的不知道答案。
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却好像又非常复杂。这帮围棋高手在争论的居然是:
“围棋的第1步棋,下在什么地方最好!”
这样的问题当然没有标准答案,围棋起手的下法很多,很多下法根本无所谓好坏。这个当然没有什么分歧。不过将这个问题细化一点,具体一点,可能就容易出现分歧了。比如他们争论的,就是第1步棋下在棋盘的最中心,下在“天元”位置上,这步棋算是好棋吗?
别看这个问题好像很简单,其实是非常不好回答的。表面上看,起手下“天元”当然没有什么问题,甚至可以用很多棋理来说明第1步棋下在天元的好处。例如“四方引征有利”等等,不过在绝大多数的对局中,大家下棋第1步都喜欢下在“星”位附近。无论是“小目”也好,“三,3”也好,以“星”位为中心的周围几个交叉点,应该是绝大多数人的第1选择。而起手下“天元”的话,好像真的不多。在大部分情况下只能称为“趣向”。
这是为什么呢?
这个问题仅仅用“金角银边草肚皮”来解释是不够的。例如中国古棋,他们的主流思想是认为“角不如腹”。那个时候下棋虽然有“座子”,不过在流传下来的那些让子棋棋谱中,同样很少见起手下“天元”的。这又是什么原因的?
尽管大家都不怎么下“天元”,不过好像也没有什么人敢说第1步棋下在“天元”就一定不好。我们下棋的时候,每一步棋都想找到价值最大的那步棋来下。应该没有人能够证明“天元”的价值就不如“星位”吧。那为什么大家都下“星位”不下“天元”呢?
对于这个问题,职业围棋界好像也给出了很多解释。不过好像也没有办法说得清楚。例如日本的加藤正夫先生,他是不赞成第1步下“天元”的。好像专门就这个问题给出了解释,不过也说不太很清楚。他最后也只能是“不推荐下”,“不建议下”,“起手下天元不好把握”。他这样说还算是客气的,“起手下天元没有价值”的说法其实都很有市场。
和张志东争论的就是一位加藤先生的崇拜者,的确,作为日本六超中的“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