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之星-第4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所以,赵顼就有了实现他的理想的本钱,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大宋神宗天子赵顼消灭西夏是完全听取和遵照西北名将王韶的意见进行的,加起来才只有俩步。
第一步,就是收复河湟。
因此,大宋发动了对吐蕃的“熙河之役”这场战争。
这场战争的组织者是宋神宗赵顼和宰相王安石,策划者就是前线指挥官“三奇副使”王韶。
“熙河之役”的战争结果就是收复熙、河、洮、岷、叠、宕六州,活捉蕃王木征,拓边二千余里,光复故唐旧地二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彻底解除了大宋的后顾之忧。
第二步,就是消灭西夏。
王韶献上的《平戎策》三篇,详论取西夏之略,言“取西夏必先复河湟,使夏人腹背受敌”。第一步完成了,第二步,王韶没走完。因为后来王韶竟然在国家最需要他的时候,提前死掉了。
王韶,字子纯,江州德安人。仁宗天子嘉祐年间进士,他的一生就是传奇的一生。神宗天子时,官至枢密院副使,是一位“胸有奇计、战有奇捷、功有奇赏”的“三奇副使”!
王韶临终前,一位身前好友前来送别,泣不成声,泪如雨下,“哥,你怎么就要走了呀。”
王韶却笑着说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句话:“忘了哥吧,哥,只是个传说。”
王韶不在了,就得再找一个人来走这个第二步。
当时西北军中和王韶齐名的还有一个人就是种谔。
种谔,字子正,洛阳人,西北军中名将,人人都叫他“老种”经略相公,因为他当时已经做到了鄜延路经略安抚副使。种谔对消灭西夏也有非常独到的见解。
种谔是一位志大,胆子也大的人。
种谔身为军中大将,最渴望的就是建立丰功伟绩,彪炳青史,流芳百世。他当时说的最著名的一句话就是:“李秉常这小子,我去拉着他的胳膊就抓来了。”
从这一句话就可以证明,种谔的志有多大和胆子有多大,要知道“李秉常这小子”,可是当时西夏国惠宗皇帝。
种谔是一位将军,他差不多拥有可以和王韶相媲美的功绩。他取得最辉煌的战绩就是攻克米脂城,败西夏八万大军于无定川,继而占领了银州、石州、夏州等地,拓地千余里,把战火直接烧到西夏境内。
在这种局面下,种谔给神宗天子赵顼上了一道奏章,“在横山建城。自银州始、次迁宥州,又其次修夏州,三郡鼎峙,则横山之地囊括其中。直捣兴庆府,消灭西夏国的目标就可以实现。”
如果没有意外,也许“老种”这个目标是可以实现的,问题是,出了意外。
当时的大宋,国际、国内形势一片大好,几乎每个人都认为消灭西夏只是一个用眼睛可以看到的时间内就能发生的一件事情。
大宋神宗天子赵顼自然不会放过这种千载难逢的机会,当时,他就派了俩个人主持消灭西夏这个光荣又艰巨的任务,一个是鄜延总管种谔,另一个就是给事中徐禧。
那个意外,就是被神宗天子赵顼突然派到西北军中的给事中徐禧。
徐禧到了西北前线指挥打仗,用一句“横空出世”来形容都不过份。
徐禧,字德占,分宁人。既不是进士,也不是武举。他就是一个没有出身的人,但就这么一个人,走进了神宗天子赵顼的视线,为什么呢?因为宰相王安石非常器重他。
当时,也有很多人提出徐禧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毛病,不足担当大任,可王安石就是固执,只要他认可的,别人说什么都是放屁!
所以,徐禧才会被破格提拔和量才使用。更可怕的还是,神宗天子赵顼也对徐禧这个人非常器重!
'(71.狗屁不懂)'
现在来说说“给事中”这个官。
在神宗一朝“给事中”是个四品京官,与谏议大夫合称“给谏”,号称“两大省官”,这个官有个很特别的权力,就是“封驳”不当的制诰,什么意思呢?就是可以封还他认为皇帝有错误的诏令,驳正他认为大臣们有错误的奏章。
这种官和前线打仗八杆子也沾不到边呀,可神宗天子赵顼就是把这么一个官派到前线去指挥打仗去了,你说要命不要命呢?
神宗天子赵顼除了固执以外,其他各方面还算是一位比较优秀的人,他怎么会这么信任徐禧呢?
这还得从徐禧这个人的特点说起,徐禧和种谔有个共同点,就是:志大,胆子也大!
那句“人有多大志,就有多大胆。”就是说象种谔和徐禧这种人呢。
徐禧志大。不过,他还算不上是一个不学无术的人。他也是个读过万卷书,行过万里路的人,象他这种人,自视相当高的,他不屑于走别人走过的那条路,他喜欢另辟蹊径,当时流行的说法,徐禧就是一位“弄潮儿”。
徐禧不参加科举考试就是一个例子。他认为一个人的才干和能力才是最重要的,象他这种才干和能力都特别与众不同的人,是不用去求出身的,出身会来求他的。
果然,王安石就来求徐禧了,求他做官,徐禧自然是一点也不客气的就答应了。
有宰相王安石的垂青,徐禧没有任何出身,就进入了大宋“政坛”。从这个层面上来分析,徐禧就是大宋官场一个“另类”。
徐禧胆子也大。他曾经对神宗天子赵顼说过:“前线的将帅一个比一个胆小,我是一个连枪都拿不起来的文化人,胆子都比他们要大,我真得很为那些拿着枪胆子又小的人臊得慌。如果我要去西北,西夏唾手可得。”他的这一席话,一下就把整个西北军全得罪了,不过,还就有人相信。
神宗天子赵顼就相信了,并且马上就派他到西北去主持军事去了。
那么,给事中徐禧是怎么来实现他的大志并且完成“消灭西夏”这关键的第二步呢?
修建“永乐城”。
这个时候,徐禧也给神宗天子赵顼上了一道奏章,他先是指出种谔那个方案的缺陷,“修建横山城,就是一个错误!银、夏、宥三州,陷没西夏超过百年,要花多少钱,和多少时间才能修复?有这么长的时间,西夏早就让我给灭了。”之后,徐禧才提出自己不凡的方案,“我发现一个好地方,在夏、银、宥三州交界之地,修建一座永乐城,那地方高屋建瓴、形势险厄,花钱不多,用的时间又短,效果当然也是最好的。”
这完全就是要和种谔唱对台戏,不过,谁让种谔他们这些西北拿着枪的军人在人家眼里是那么的胆小呢,被徐禧瞧不起也是正常的。
种谔要城横山,徐禧要城永乐,俩份奏章摆到神宗天子赵顼的御案之上。
此时的王安石已经早都不是宰相了,有空闲的时间,他心爱的小女儿也就是蔡卞的老婆七夫人会陪着他到汴水河边放放风筝什么的,国事一概不问。
说实话,就是王安石想过问,也轮不到他过问,谁让真理现在掌握在人家手里呢。
王安石是这么想的,“你不用我,我还懒得管呢。”
神宗天子赵顼当然懒得去问王安石,赵顼是这么想的,“你不拽我,我还不理你呢。”
俩个曾经为了共同的目标“变法”——并肩战斗过的老战友,最后的下场竟然是“你不管我、我不管你,你不理我、我不理你。”
当时,固执的赵顼,对西北军事最相信的一个人其实是王韶,灭西夏就是按着王韶的步骤进行的,可惜的是“三奇副使”王韶刚好去世了,这让赵顼顿时眼前一黑。
除了王韶,赵顼还相信另外一个人,这个人就是李宪。
李宪,字子范,开封祥符人,是有宋以来当时最著名的一位宦官,在皇宫里边他做过供奉官,入内副都知,在西北当过监军,指挥并参加了无数战役,西北重镇兰州就是他亲手打下来的。李宪当时的官是以泾原路经略安抚制置使的身份知兰州。
赵顼也信任徐禧和种谔,不过,在西北他更信任的那个人却是李宪。
在永乐建城和横山建城这个问题上,李宪毫不犹豫的就支持了徐禧,因为,他和徐禧一样,讨厌西北军众将,原因很简单,西北军众将也同样的讨厌他。
于是,神宗天子赵顼最后就定下来要在永乐建城。
种谔听到这个消息后是怒不可遏。眼看着西夏就要灭亡,革命就要成功,这可是百年都难遇、可遇不可求的建功立业好机会,对于一位武将来说,简直就是天赐良机!此时,却被两个狗屁不懂,稀屎两桶的文官徐禧和宦官李宪给全搅和了,他能不生气吗!
种谔骑着一匹日行千里的宝马,亲自跑到京城去见神宗天子赵顼去讨说法。
“徐禧狗屁不懂,李宪更是稀屎俩桶!永乐城距银州城不远,三面绝崖,没有水源,陛下,永乐筑城必然以失败告终,而且是不败则已,一败涂地!”种谔毫不隐瞒他自己的看法。
神宗天子赵顼听了当时就不高兴了,“你骂徐禧狗屁不懂,骂李宪稀屎俩桶,如果骂朕会用什么词呢?”他不悦的说道:“种卿,你对一个同志有意见、有看法,可以提嘛,用不着这样抵毁大家都认为非常优秀的同志嘛。”赵顼批评完种谔又解释了一句:“地势险要才便于防守呀,再说,无定河离永乐城又不太远,怎么说没有水源呢?”
“陛下,一旦大军围城,就是有条江,也取不到水呀。看着水都能渴死人,就是说永乐城呢。到时只有死路一条。”
神宗天子赵顼更不高兴了,他脸有怒色,说道:“永乐城附近有二十万守军,难道一座城随随便便说包围就让人包围了吗?二十万人呢,他们都在干嘛?都在睡觉吗?”
“他们比睡觉还可怕,他们全在永乐城等死呢!”种师道见赵顼处处替徐禧说话,五内俱焚,口不择言。
'(72.人生选择)'
神宗天子赵顼听了彻底被激怒了,“大胆的种谔!修建永乐城是朕亲下的旨意,你居然敢口出狂言,羞辱大臣,诅咒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