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玄幻小说电子书 > 汉墙 >

第263章

汉墙-第263章

小说: 汉墙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关系以后,也纷纷不愿在此时得罪关中军。
  看着营中众将毫无战心的样子,张鲁不免有些心灰意冷,打发走这帮没出息的将领,张鲁低声问阎圃道:“关中王可说将来如何安排我?”
  阎圃摇头答道:“关中王未说,不过以阎圃估计,公祺恐怕会因为五斗米教教主的身份被招去长安。”
  “教主?难道关中王还信教?”张鲁苦笑一声道。
  “关中王估计不信教,不过他绝对不会让道门内部一家独大,各个教派之间保持一定的平衡,恐怕才是关中王想要看到的。对了公祺,我在见到关中王的时候看见了南华真人,说不定他就是为你而来。”
  阎圃这话让张鲁陷入了沉思,与南华这种老前辈相比,自己这个五斗米教的教主实在是不够看。只是眼下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张鲁此刻即便还有千般不愿,也只能认命。否则别说保住教主之位,恐怕连身家性命都难保。张鲁可不认为关中王是那种老好人,只知道一味的宽容,从他果断出兵就能看出,这是一个不会轻易放过一丝机会的主。
  既然明知不敌,倒不如痛快放手,只希望关中王不会过河拆桥,言而无信,能给自己一个善终。
  已经认清现实的张鲁抬头问阎圃道:“关中王此次派你来劝降外,还有什么要说的?”
  “关中王没有别的交代,公祺,莫要多想。”
  “……子茂,我有一事不明,还望子茂据实回答。”
  “公祺你问。”
  “……子茂,以你的性情,为何这回如此轻易就降了关中王?”
  “……公祺,你知道我是在哪里见到了关中王吗?”阎圃沉默了一会,出声问道。
  “在哪?”
  “杨松的宴会上。杨松多番邀请,我碍不过情面,去了杨府,结果就见到了关中王。公祺是不是觉得有点不可思议,我竟然能在汉中城内的杨府见到关中之主。那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杨松那厮早已投靠了关中,阳平关肯定就不可能阻拦关中军,因为阳平关的守将是杨松的弟弟杨柏。但这并不是我选择投靠关中王的主要原因。公祺,你还记得当初你劝我出仕时所说的理由吗?”
  “当然记得,为了保汉中百姓一方平安。莫非关中王以此威胁与你?”
  “那种情况下,关中王怎么可能需要拿百姓来威胁我。就如现在这样,不管我们选不选择抵抗,汉中都已经成了关中军的囊中物,我们就算奋起反抗,也无法将关中军赶出汉中,只是徒增伤亡而已。”阎圃摇了摇头,“当时我问关中王悍然对汉中出兵,难道他就不怕引起众怒,令众诸侯联合讨伐与他,结果你猜关中王如何回答我?”
  “子茂莫要卖关子,赶紧说。”张鲁有些不满的说道。
  阎圃闻言笑了笑,继续说道:“关中王对我说,不管众诸侯是否组成联军来讨伐他,日后他都会将众诸侯一一消灭,还大汉百姓一个安定祥和的生活。我也是因为这句话,才决定帮他前来说服你向关中投降。”
  “向众诸侯开战?看来关中王的确比你我要有魄力。”
  “在我看来,等关中王彻底掌握了益州以后,他也的确有底气向众诸侯开战。此时的时局就如同战国时期,关中王就如同秦国,在拿下关中以后,紧跟着就想要取巴蜀之地。就不知曹操、袁绍等人是否会像战国时诸国一样最后被关中王逐个击破。”
  
  刘璋的被擒,张鲁的投降,两件大事的相继发生令整个益州陷入了混乱,群龙无首之下,成都的刘璋之子刘循被群臣推上了前台。只是刘循声名不显,这次出任新的益州牧纯属被迫,即便有想法也没人去听。究竟是与关中军血战到底还是割地求和,成都的官府始终没有一个定论。而缺乏了明确的指示,益州各地的官府只能各自为战,除了关系不错的还知道联合自保外,大多数地方只要出现了关中的军队,基本上都是开城纳降。
  没办法,已经被刘范说服归降关中的刘璋亲自出马劝降,那些地方小吏又怎么敢直接拒绝,毕竟关中军就在一旁虎视眈眈,一旦激怒了这些人,谁知道这些人会干出什么事。
  当成都终于统一了意见,准备全力抵抗的时候,驻守涪水关的守将送来了一封急报,关中军兵临涪水关,请求成都速发援兵。
  涪水关是成都的最后一道屏障,一道涪水关被破,成都就将无险可守。清楚涪水关重要性的成都官员们第一次高效率的组建了一支援军,只是还没等援军前往涪水关,又一封急报传来,关中军兵临绵竹关。
  援军总共就那么多,只能支援一方,可两关同样重要,派往哪关,成了成都官员眼下最难的选择,而屋漏偏锋连阴雨,也就在成都官员左右为难,难以取舍的时候,有一个坏消息传来,关中军攻破剑阁,包围了梓潼。
  梓潼是成都官员的希望,就指望等梓潼守将严颜在安排好剑阁的防务以后回军救援成都,可现在梓潼被围,那就意味着成都的外援没有了。倒也不是完全没有,成都还可以向生活在益州南部的蛮人求救,可一想到那些蛮人的粗俗无礼,官员们不约而同的认为,那还不如直接向关中投降呢,至少大家都是汉人,服个软,总能保住身家性命。



第179章 降!降!降!

  关中的突然动兵叫与关中做邻居的刘表跟曹操大吃一惊。·尤其是荆州刘表,关中九千人马穿州过境,己方竟然毫无所觉,直到关中军在巴西一战擒住了刘璋,这才暴露了行踪。这让刘表不得不开始怀疑掌管荆州军事的蔡瑁的能力。
  其实这事也怪不得蔡瑁,谁能想到关中军会一声不吭就借道上庸前往巴西,再加上关中这九千人昼伏夜出,有心躲避,上庸本来就为了表示荆州无意与雍州为敌而没有布置重兵,能发觉才是怪事。
  不过刘表没有管这些,在大发雷霆了一通后,把蔡瑁手中的兵权削减了三成,交由驻守江陵的王威,想要看看有没有机会趁着益州混乱占点便宜。只是刘表的如意算盘实在是打错了,江陵兵力增加,柴桑的江东军立刻就紧张了起来,两家本来就不对付,再加上王威发现涪陵已经归降了关中,也就打消了进兵关中的念头,转而集结兵力与柴桑的江东军对峙了起来。
  自中原混战开始,许多文士就纷纷举家迁往南方躲避战火,其中荆州最多,江东次之,最后就是巴蜀之地。不过与荆州、江东相比,巴蜀的本土世家的力量是最差的,这也跟益州牧刘焉的多次打压有关。南下的文士在荆州、江东难以立足,但在巴蜀倒是混得不错。久而久之,等到刘福取巴蜀的时候,留在巴蜀的文士已经超过了江东,仅此与荆州。
  这些文士让他们上战阵纯属送死,可让他们管理民生,那还是没有什么问题的,而且汉代的文士比起现代的教授有节操的多,不是有点钱有点名就能给自己按个教授的名头,在古代,大多数文士还是有风骨的。
  三国刘备能够在巴蜀之地建立蜀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巴蜀之地的这些文士都是心系汉室的忠臣,在发现许昌天子成为傀儡,这天下迟早会被曹氏所夺的情况下,拥立拥有大汉皇叔这个身份的刘备,也就成了这些文士不得不做的事情。
  不过如今刘备人在青州,而关中王刘福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都要比刘备更加的适合他们这些文士投效。刘福身为先帝长子,从法理上说继承帝统并不存在问题,父死子继嘛。至于正统的天子刘协,文士们不约而同的选择了遗忘,一个生活在别人羽翼下的傀儡,有什么资格继承帝统!
  在刘璋、张鲁相继落入关中军之手后,这部分文士就开始动摇,而当梓潼、涪水关、绵竹关分别出现关中军时,益州内部的文士因为分歧出现了两派,也就是投降派跟主战派。这两派里人员混杂,有的是本土文士,有的是外来文士,两派人整天就在成都城里争吵不休,至于被他们临时奉为主公的刘循,那还只是个孩童,整日里坐在主位上不知所措的看着那些吵得口沫横飞的人。
  躲在成都里的官员们吵得不可开交,可关中军却不会因为成都官员的争吵而停下脚步。在生擒活捉了刘璋以后,赵云、张燕、鞠义三人兵分三路,各带本部人马分三个方向开始对益州内部攻城掠地,而已经接受刘范劝说决定日后跟着关中混得庞羲很卖力,抽调文职官员跟着关中派来的文官一起紧随其后,帮助关中军一起抚境安民。
  由于主战派的领袖人物严颜被困在了梓潼,成都的投降派立马就占据了上风,而这个时候,关中军已经占据了大半个益州北部,更是将荆州企图染指益州的几条要道给控制在了手中。
  一口气吃掉整个益州,刘福从来没有过这个打算,不是不想,而是益州实在太大,大汉全境之中,能够跟益州面积相提并论的,恐怕只有荆州。不过与荆州的情况相似,益州也分南北,北部多是汉人,而南部则多是蛮人。
  这次出兵,刘福的主要目标就是拿下整个益州北部,至于南部,则可以在日后进行慢慢的蚕食,拿下成都,就表示这次出兵的目的已经达到。换句话说,不拿下成都,刘福是不会停手的。
  成都官员想要保住原来的身份地位,只有带着幼主刘循南逃这一条路可走。可如今这帮人又分成了两派,而争夺的关键也由是否抵抗关中军变成了谁来掌握刘循。主战派想要带走刘循,也给自己这些人找到一个大义的名分,而投降派则是想那刘循作为投效关中的见面礼。
  随同刘福入蜀的关中军就是直属刘福的亲卫军,如今赵云跟张燕率领本部人马驻守涪陵,防止荆州的插手。鞠义跟高顺分别率领本部人马攻打绵竹、涪水。困住严颜的梓潼城下只有刘福亲自率领的典韦以及胡车儿的虎卫、虎威两军,拢共人马也就六七千上下,只有防守梓潼的益州军人数的三分之一。
  不过严颜却没有想过利用手中兵力的优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