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往事-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倘嗽蹲咭煜纭G镌碌拿艘⒘宋颐嵌砸话俣嗄昵扒宕嗦サ墓刈ⅰ
若论北京的青楼最有名的当属“八大胡同”了,“八大胡同”是指西珠市口大街和铁树斜街附近的百顺胡同、胭脂胡同、韩家潭、陕西巷、石头胡同、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每一条胡同就如同现在北条的餐饮一条街一样而是好几十家大小妓院聚在一起。据上世纪初的资料说,当时“八大胡同”批准营业挂牌的妓院117家,妓女有750多人。
老北京的妓院是分三、六、九等的,再早还有官妓、公立和私娼、游娼等等。现今东四南大街那一带的几条胡同,就是当年明朝官妓的营业场所。
说到官妓,可上溯到唐、宋,而宋代官员则更是携妓成风。而官妓是登记在册的妓女,多是获罪官员的妻女,她们身上有着诸多才情和修养,她们可以不卖身,虽然为妓亦有尊严。
章台路为北宋当年妓女聚集处,北宋文坛领袖欧阳修显然深有此好,曾有小词《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北宋文人回家有娇妻,出门有官妓,可谓历代风气如此,国事、家事、风流事并无相碍,看来生活在宋朝的人真是精神与身体生长同步啊!
宋代,文人和妓女相互酬唱,产生了许多流传至今的佳作好词,像《南歌子》:好个人人,深点唇儿淡抹腮。花下相逢,忙走怕人猜。遗下弓弓小绣鞋,劊啻估矗雭徫谠平鸱镱巍P行π行辛У茫喟ぃ幌虺战坎幌禄场
少女与情郎幽会之状跃然纸上。而宋代文人夫妇间酬唱的小词,妓女们也爱拿去传唱,情爱在这里似乎是没有阶级概念的。
时至清一代,这光景有如王小二过年,是一年不如一年了。前面儿说的公立、游妓和官妓。从地域上说,还分“南班”与“北班”。“南班”的江南女子,多是色艺双全有良好修养的,其价格也与其色艺同步。像我们知道的大名鼎鼎的赛金花、小凤仙等都是属于“南班”。而“北班”是北方和中原地区的女子,谈不上姿色,但相貌好。据现今没剩下几个的老人们说,在“八大胡同”待客的妓女,“南班”的多,那会儿当官的、经商的也大多是南方人,没事儿的就爱往南班的妓院跑。
这是说的妓女分三、六、九等,而这八条胡同的档次也多有不同。百顺、陕西、胭脂、韩家潭这几条胡同的妓院档次高,大多数是一等,又叫“清吟小班”。而石头胡同为二等,二等妓院也叫“茶室”。再往下是王广福斜街、朱家胡同、李纱帽胡同,这三条胡同是三等妓院多。
虽然都奔八大胡同走,但去的人的身份、地位、权势、身价的不同,去的胡同也不一样。
八大胡同不光是性的场所和嫖客的天堂,也是集娱乐、餐饮、住宿、议事于一体的综合娱乐场所。梁实秋先生在《北平年景》里说:“打麻将应该到八大胡同去,在那里有上好的骨牌,硬木的牌桌,还有佳丽环列。”如此看来清未民初的欢场之所也只剩下这么点追求了,这不禁令人怀念起宋朝来。
百年往事:砚台的价值
记得二年前曾读汪曾祺先生的《晚饭花集》,其中有一篇叫《金冬心》是讲清代杨州八怪之一金农的。印象较深的是金农的“艺名”频多,分别为:名金农、字寿门、别号冬心先生,另有稽留山民、龙櫌仙客、苏伐罗吉苏伐罗,外加职称:召应博学鸿词杭郡。这么多艺名、非艺名不知给当今喜爱收藏书画的玩家们添了多少麻烦。万一忘了一、二个错过了拣漏的机会那还不把肠子都悔青了。
文章中还有一个细节比较令人疑惑,那就是冬心先生靠卖字画谋生,平时的润笔在当年怎么也纹银数十两一幅,可竟因为头年秋后生意不好,又加上买了两块心仪的大砚台,一块红丝碧端,一块蕉叶白,弄得手头上有点紧。这二块砚得多少银子呀?一时让咱这二十一世纪的人,还就真整不明白。
《百年往事》中松鹤斋里除了字画也卖文房四宝,砚台好像也就大洋十块几十块至多上百的样子。有了以上的疑惑,才想到考据一下,一块好砚到底价值几何?
先捡容易的来,先就近在琉璃厂逛了一圈,像荣宝斋、中国书店里的新端砚、歙砚标价二、三百、至五、七千大元(人民币)不等。又查检了一下近几年几大拍卖公司的成交记录(拍品多明、清时期的砚)低的是八千一块高的也有到六、七万一方。
再检索有记载的文献资料,实物出土最早的砚,当属陕西省宝鸡市北首岭遗址(属仰韶文化早期)出土的石砚,距今已有五千余年了。只是到了汉代砚的种类才真正发展起来。汉代之前的砚基本上多以磨制的菱状俄卵石和圆形臼窝及棒状岩石构成。有些砚面还残留有红色矿物质粉尘,看来此时的砚还兼有调色板的功能。
及至宋代,宋砚仍承袭隋唐砚风,以重实用为主,少装饰加工,形制上多为长方形抄手砚。(抄手砚是一种砚面略具坡度,砚堂与砚池呈自然过度,砚底掏空成两墙足的一种砚形。)所谓抄手,是执握砚时,便于手抄砚底。因砚底掏空,砚重减轻也便于携带。宋代亦流行瓦砚《文房四谱》上说:“魏铜雀台遗址,人多发其古瓦,琢之为砚,甚工,而贮水数日不渗。”历史记载铜雀台瓦在制作时,是将所选陶土,经葛布过滤,并和以胡桃油,烧制而成。看来曹操建的“铜雀春深琐二乔的铜雀台真是名不虚传呀!”
明清二代,砚台制作工艺有了巨大发展。由注重实用逐渐向观赏性及工艺美术品方向转变,制作风格由古朴趋向奢华,由简洁趋向繁缛。自明代起,砚体上铭刻增多,咏志、题跋、记事等其铭刻所附加体现的书法、人文价值开始超越了其实用功能。
再回到前面金农买的二块红丝碧端和蕉叶白,这红丝碧端从字面上看应是端砚,区分端砚高下的要看其“石品”所谓石品是砚石中因含矿物质不同,而形成的天然花色纹理。红丝碧端应该是绿底上带有红丝的端砚。只是查端砚中石品知名的名目,有“鱼脑冻与荡”、有蕉叶白、青花、火捺、天青、翡翠、金银线、冰纹、鹧鸪斑、石眼等名目唯独不见红丝碧端。或许是指产自山东青州的红丝砚?只是查红丝砚也末见红丝碧端的名目,看来只能存疑有待行家将来解惑了。
蕉叶白又称蕉白。蕉叶白在石品中排名第二,其形如蕉叶初展,鲜翠娇嫩,色白略带青黄,古人形容其“浑成一片,净嫩如柔肌,如凝脂”。“如秋云绵密,或如水波微尘。视之不见浸入水中乃现”。如此说来其价甚昂,还是可以理解的。
我国四大名砚为,端砚、歙砚、澄泥砚、红丝砚。而历史上曾有端、歙高下之争。一般公认端砚“温润”,歙砚“坚润”。而有人喜“砚贵坚老”有人爱“砚重柔腻”不知您更得意那一种?
2002年我于城南得一端砚,其形椭圆,其石品为紫底与绿云相交,曾在砚书中见过文天祥铭文的“玉带生”紫端,玉带生只是紫石中围一环绿带,形制精巧可爱,而我获这一紫端是绿石如云漫过紫石,被工匠随形雕成一卧水中之鹅,入手温润柔腻,真是佳石。不知将其称为绿云紫陌可否?也算外一品吧。
百年往事:说纸
都梁新作《百年往事》讲述了琉璃厂以卖南纸起家的“松鹤斋”的百年兴衰的故事。纸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如要溯源的话可一直追溯到东汉时期的蔡伦造纸。此说有《后汉书》中《蔡伦传》为证。
历代文画家的创作又离不开宣纸,现在所指的宣纸,是指以青檀树皮为主要原料,以沙田稻草为主要配料,并主要以手工生产方式生产出来的书画用纸。它的特点是:韧而能润,光而不滑。薄者能坚,厚者能赋,色白如霜,久不变色,折而不伤,耐腐难蛀,它的与众不同之处是在于它的“润墨性”。
所谓纸以地名,宣纸的得名源自于产地。唐代的“宣州”辖地,相当于今安徽省长江以南、黄山与九华山以北地区,及今天江苏溧水、溧阳地区,其政府行政区设在宣城。这一地区生产的纸,同时又在宣城集散,于是便被称为“宣纸”。
根据对明代宣纸的取样化验,结果表明全部为檀皮浆纤维。这证实了明代制造宣纸的原料为单一的青檀树皮。而宣纸中加入稻草浆为配料则是清以后才兴起的。
青檀到底是何科何属,一直到建国前为止,并未弄清青檀的植物学分类。1937年贾氏《中国植物图鉴》曾收“翼朴”一种,入荨麻类、榆科,与青檀颇为相近,书中只说木材竖密,可造器具和建筑用,根本没提树皮可以造纸。陈嵘氏1957年的《中国树木分类学》虽为“青檀”正名并明确其科属,但是以北京房山、昌平一带为考察重点,而对皖南山区青檀的生长情况只字末提。直到1977年至1980年前后国内相关植物学家、造纸专家在审阅大量资料并实地对青檀生态进行调查后认定:青檀是我国特有的植物,产于我国北部、中部。喜光、耐干旱、瘠薄,是一种石灰质指示性植物。其材可作建筑用,树皮是制做宣纸的主要原料。主产地在皖南的宣城、徽州、池州,与安徽相邻的湖北、浙江、江西的一些县也有生长。
晋唐以来在至明代,所有书画用纸,大都是熟纸。(即加工纸)唐人写字所用的加工黄纸,有染黄、硬黄之分,其中硬黄是以纸置热熨斗上,涂以黄腊,使纸变硬而透明。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记载:宜置宣纸百幅,用法蜡之,以备摹写。宣纸大显于世是在明宣德年间。在此时期中国传统水墨写意画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宣纸特有的润墨性和渗透性又在载体介质上为书画家作品表现力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宣德年间宣纸已有若干品种像:贡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