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笔居小说网 > 名著文学电子书 > 误入桃花源 >

第31章

误入桃花源-第31章

小说: 误入桃花源 字数: 每页3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銮可Φ囊庵揪褪巧频模跞跎Φ囊庵揪褪嵌竦摹U庵止勰钗恍┓ㄎ魉怪饕逭呙钦业搅私杩冢拥让褡迕挥写嬖诘睦碛桑澜缋碛τ捎畔让褡逋持巍D岵傻那苛σ庵舅凳导室渤行舜锒牡慕郏锞禾煸瘢收呱妫澜缡鞘粲谇苛σ庵镜模砣醯囊庵久挥猩Γ碛μ蕴T谀岵煽蠢矗谋局示褪且庵荆看蟮纳Σ皇乔苛σ庵尽U庵址抢硇缘囊庵荆挥猩贫裰值囊庵荆厝灰鹑说木窕炻遥岵擅挥谐晌耍吹钩闪艘桓龇枳印�

尼采的强力意志说实际上把人降为动物,动物完全凭本能和欲求行动,因而这种意志根本没有达到精神的高度,倒是叔本华否定生命意志有其合理之处,有否定才能超越,但完全否定了意志也是错误的。非理性的意志,如果受制于人的本能和欲求就不是真正的意志,真正的意志是理性意志,即精神。非理性意志是动物的意志,而理性意志是人的意志,也是人的精神。

另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活力和冲动。狄尔泰和柏格森等人持这种观点。狄尔泰哲学的核心范畴是生命,他所指的生命是人的精神生命,狄尔泰说:生命是一种结构关联,此结构由认识、情感、意志三要素组成,三者之间的有机结合,就形成心理生命关联;同时生命也是一种时间关联。生命就是精神活力。柏格森是生命哲学的集大成者,他认为生命就是“绵延”,是意识之流,是冲动的力量。柏格森说:“生命自初即包含原基冲力,而此冲力将生命投入世界。此一生命总体受物质的下降运动逆击,看来有如逐渐上升的涨潮。这潮流在整个表面上升的高度虽有不同,却受物质阻碍而变成漩涡,这潮流拖着这些障碍物,只有一点可以自由通过。潮流的进行虽因这障碍物而受挫,却未停止。在这一点上有人类,这儿有我们可贵的情境,而这涨潮即是意识。”柏格森认为生命冲动是世界的本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创造出万物,生命具有无穷的冲力,它能克服许多障碍,甚至能克服死亡。

柏格森的生命哲学,似乎把生命看作是自由意志,从他早期的“绵延”到后来的生命冲动,他一直认为意识是自由的,生命就是意识的自由流动,是自由意志。因而柏格森与叔本华和尼采又有几分相似,生命冲动与尼采的强力意志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同样是非理性的力量,与强力意志一档。生命冲动也具有强大的冲力。这种生命冲动不仅具有创造性,而且也具有破坏性。柏格森反对理性,主张用直觉体验直接钻进对象内部直接认识对象,与对象融为一体,把握生命本体。

柏格森的生命冲动说有其合理之处,它说明了人自身内部有一种潜在的力量企图克服算账以及外部的重重障碍,实现人的自由。但是如果这种生命冲动不加近'控制,不由理性来约束,其后果也同样是十分可怕的。

还有一种观点认为生命的本质是本能。弗洛伊德等人持这种观点。他们试图从心理学的角度认识生命。人的生命与其它生命的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部分。意识属于人明显感知到的心理活动,潜意识是人的原始冲动和本能欲望,前意识介于潜意识和意识二者之间。弗洛伊德又将人的人格结构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本我属于潜意识层次,奉行唯乐原则;自我奉行唯实原则,超我按道德求救约束本我和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里的本我的本能冲动是生命发展的强大动力,他特别指出人的本能中的*的巨大作用,人的行为无不与之相关,如果受到压抑,生命就会痛苦,长期受压抑人就会患各种精神方面的疾病。除此之外,弗洛伊德认为人还有一种死亡本能,表现为人的侵略性和破坏性。

弗洛伊德认为生命中本能受到压抑人就缺乏活力和生命力,这种本能甚至与人类的整个文明息息相关,总之他特别强调人的潜意识中本能冲动的重要性。从这个意义上讲,弗洛伊德与尼采、柏格森等人又是一脉相承的,但弗洛伊德更*裸地揭示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泛化了本能中*的作用,性本能是生命的第一推动力,也是最大的推动力。很明显,弗洛伊德的学说是建立在性本能的基础之上的,这种理论有其合理之处,弗洛伊德看到,比起理性来,人更受到非理性的控制,非理性的力量无处不在无时不在潜藏在人的最深处。弗洛伊德的伟大之处在于使人们更清醒地认识到人的复杂性以及人类道德建构的艰难性,但他也使人类误入歧途,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之间的界限被抹杀了,人成了虚伪的动物。弗洛伊德看到了人的动物性的一面,忽略了人的社会性一面,他所谓人的快乐只是动物的快乐,只是性满足的快乐,把人的精神简单化了,人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比如人的尊严、名誉、地位、价值,所有这些弗洛伊德统统忽略了,暴露了弗洛伊德所处时代的人类的精神极端贫乏。

在弗洛伊德看来,生命的本质是本能,但他没有看到人的生命与动物的生命的真正区别,把动物的生命本质推广到人的生命中,正像把达尔文的进化论应用到人类社会中一样,其结果是十分可怕的。按照弗洛伊德的逻辑,人类的文明必然会压抑人的本能,人只有回到原始的自然状态中人的本能才会尽情释放,从一个角度讲,这也暴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对人的压迫,使人异化,另一方面,弗洛伊德也把人类的前途推向黑暗和混乱的境地。强调人的动物性本能,实际上使人本主义走上了极端之路,人的快乐廉价到与动物的快乐一模一样。

从上面的分析可知,他们对生命本质的看法,都走的是非理性主义的路子。人确实是感性动物,但人只所以为人却由于能超越感性,上升到理性层面,也就是精神层面。感性和理性之间的关系也是相互依存的关系,感性是人认识事物的第一步,理性却是人认识事物的成熟的标志。感性的冲动是不稳定的,多变的,理性的力量却是稳定的,长久的,当然理性的力量也以某种感性的方式表现出来,但理性的力量是深沉的,内心的,而感性的冲动是肤浅的,外表的。从感性的冲动上升到理性的力量,才是人的真正的精神力量。

生命的本质是精神。人的生命是高贵的,人的精神是纯洁的。人的意志有善恶之分,人的欲望有正当和不正当之分,如果任由意志和欲望支配一个人的行为,人的精神必然是混乱的,杂多的。人的精神需要净化和上升,生命正因为有了精神才发现了生命的可贵。

第八章 生命 第三十五节 人的精神

鲁迅的《野草》是他生命哲学的表达,也是他精神的真实写照,《野草》是深刻的,是鲁迅解剖自己灵魂自己精神的结晶。下面我们看其中的一篇《墓碣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

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

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一九二五年六月十七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鲁迅不仅在解剖自己,更是在解剖人类,人的精神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起初怀着“狂热”的梦想遇到的是寒冷的社会,在理想的“天上”最后看到的是“深渊”,在遭遇一系列挫折后“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在欲望无从满足后变得绝望,“自啮其身”,“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经过长时的精神反思,“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终于在“无所希望中得救”,见到了他脸上的“微笑”。得救的是什么呢?是人的精神。人的精神是什么?既有广义上的精神又有狭义上的精神。广义上的精神是相对于物质而言的,非物质的东西都是精神,所以人的感觉、意识、意志、欲望等也属于精神的一部分。精神的元素是意识,意识是精神的细胞。感觉、本能和欲望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能力,但动物没有意识,完全按自然的法则和本能来行动;而人的感觉、本能和欲望因为人的意识而变得与动物的感觉、本能和欲望明显不同。狭义上的精神是超越了人的欲望和本能冲动后达到的一种境界,如前所说的自由、爱情、信仰和道德等。精神是人克服了人的自然本性后追求的一种更高尚更纯洁的东西。按照广义的精神,人的精神是复杂的。人的本性是自我保存,好逸恶劳、趋利避害和求乐避苦,似乎人的精神与人的本性是矛盾的,人的本性是自然的,不需要外在的力量去规约,而人的精神却需要自律和克服人的自然本性,否则人的精神是很难发展的,如果只按人的自然本性,人的精神是很难净化和上升的。经过深刻的自我解剖,鲁迅拯救了自己,他说:“我坦然,欣然。我将大笑,我将歌唱。”

动物的欲望是有限的,是很容易满足的,而人的欲望由于有了意识变得很难满足,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动物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